一、国内关于教育评价模式的研究
(一)教育型目标调控模式
教育型目标调控模式(注:宋伏秋,梅克.我国普通教育评价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181)就是以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中心,充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的一种评价模式,它由北京市一些教育评价研究人员在教育评价实践基础上概括而成。“教育型”表示这种评价模式的指导思想是着眼于教育,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受到教育,从而自觉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与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标调控”反映了这种评价模式的结构、功能、过程和手段。目标是评价的基础,过程是评价的重点,自我评价和调控是评价的基本方法,反馈是运行机制。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选拔、鉴定,更重要的是发挥评价的导向,改进和激励等教育功能,促进发展”。现代教育评价已从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动态的形成性评价发展。现代教育评价应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形成性评价只有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控和改进功能,克服被评价者的消极情绪,使评价过程成为教育过程。
(二)协同自评模式
协同自评模式(注:杨佐荣.协同自评模式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J].教育评价,1997(11))是一种以被评者自我评价为主,在评价人员的协同下,共同完成从制定评价目标开始的一系列活动的评价模式。该模式是由上海市的研究人员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协同自评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在任何教育活动中,只有当事人才能全过程地参与,才能全面、真实地收集资料,而通常评价人员只能部分参与其过程,评价人员做出的价值判断有时难免有失实之处,而当事人作自评时,其评价能力又未必符合评价的要求。若能有评价人员的协同,则可弥补其不足。在评价过程中,自评者与协同者同心协力,经常协商,不断从对评价观点的不同看法中取得共识,一起来完成包括从确立评价目标开始,到制定评价方案,进行评价资料的收集,做出价值判断,撰写评价报告等一系列的评价活动。
(三)发展性评价模式
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注:吴钢,张辉.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J].江苏教育,2001(6))在比较了国内外众多的评价模式,根据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国情之后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在强调评价的发展和改进功能的同时,重视对教育目标的评价,当然目标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该模式的基本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开展教育活动的现实条件,确定和检验目标,依照教育目标、评价对象和条件、与教育评价有关人员的愿望和需要以及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等因素,设计出以评价标准为核心的评价方案;遵照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活动。在评价活动中,注重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及多种评价类型的结合,重视反对意见和非预期效果,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和反馈教育评价报告;用教育评价制度控制整个评价过程,以确保评价质量。
二、国内关于学校评价的研究
通过查阅最近几年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论文,有关学校评价方向的论文很少,博士论文仅一篇,其作者是乐毅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学校评价研究——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注:乐毅.学校评价研究——以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为比较例证[D].2006)以研究学校评价标准为切入点,对学校评价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对我国学校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揭示了相关研究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学校评价在体系的合理构建、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指标的编制、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指出这些问题与弊端的根源主要由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所引发,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及理论基础的支撑,还由于学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及实际的学校评价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评价机构设置的不科学等。作者从比较的视野出发,评价了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该评奖标准不仅是用来评奖的基准,更可以作为学校进行自我评价的参照指标以及学校改进教育服务、建立质量体系的标准工具,从而对学校的质量管理、办学绩效做出改进和评价。作者认为可仿照其框架来编制我国的国家质量教育标准,并鼓励学校据此开展自评,合理地借鉴并引用他人的成功经验于我国教育,能加快我国学校评价的研究进程。
三、国内关于学校评价组织与制度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家王璐教授是专门从事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研究的主要学者之一。2010年3月她出版了新著《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理念与发展》(注:王璐.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理念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该书全方位展现了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的历史进程,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详细论述了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性质、目的、职能与任务、机构设置以及督导人员方面的变化与改革,深入分析对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地方教育行政效能督导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理念与内容。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详细探讨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的专著,但是在分析英国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研究方面略有欠缺。
2006年我国学者朱琦出版了《问题与探析:当代教育督导研究》专著(注:朱琦.问题与探析:当代教育督导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该著作在体例上采用专题的形式,共探讨与分析了九个专题,它们包括“教育督导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政府公共管理改革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教育督导体制中的若干问题”、“学校工作督导中的相关问题”、“教育督导的参与者”、“教育督导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例”和“教育督导发展中出现的其他问题”等。作者就每一专题,围绕学校评价的各个领域展开了论述,既有对教育督导的外部政治、法律等环境的分析,也有对教育督导自身相关问题的探讨,并选用一些教育方面的实例进行了链接,以期能引起更多的人对教育督导研究的兴趣,为读者的判断和思考提供了一种分析的视角,对我国当代教育督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然而,该著作对如何评价学校缺少深入且有实践意义的探讨。
近年来国家教育督导部门非常重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学校评价理论和经验。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发表了多个考察团赴国外学习考察的报告,譬如《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关于对英国、瑞士教育督导的考察报告》(注:国家教育督导团赴英国、瑞士教育督导考察组: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关于对英国、瑞士教育督导的考察报告,《教育督导》2003(3))、《国家教育督导团赴俄罗斯、英国考察报告》(注:国家教育督导团赴俄罗斯、英国考察组:国家教育督导团赴俄罗斯、英国考察报告,《督导与评价》,2005(1))等等。这些报告介绍了上述国家教育评价制度的特征和经验,譬如法的规定性、独立性、公证性、社会化、公开化、数据化信息等等。这些报告对我国的学校评价制度建设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示。但是它们都是从组织和制度层面探讨学校评价问题,而对如何具体评价学校等可操作性措施鲜有涉及,对学校改进与学生发展缺少实践指导意义。
四、国内关于我国中小学学校评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的研究
卢立涛认为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学校评价制度是随着我国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从产生之日起直至现在,始终表现出规范和约束学校办学行为的倾向:①以规范和约束学校办学行为作为评价的主要目的;②以鉴定和验证学校是否达到既定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功能;③以自上而下的行政督导评价为主要手段(注:卢立涛:发展性学校评价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中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验”课题组对来自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省(自治区)的参加高中新课程国家级培训的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等91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学校评价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价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评价指标与标准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评价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对学校主体性的重视,学校专业评价人员缺乏,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不能发挥评价的功能等。被调查者普遍对目前学校评价的现状表示出了不满,这与他们对于学校评价工作重要性的认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说明学校评价工作的现状,与人们对学校评价所应发挥功能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都具有改革当前学校评价工作现状的强烈愿望,构建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此外,在对学校评价指导思想、功能定位、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自评功能的认可上,被调查者都具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认同,足见构建发展性学校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现实基础。
于京天、王义君等学者(注:于京天,王义君,等.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报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指出,现在的学校评价体系存在很多的弊端并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首先,学校评价主体不明确,行政部门的外部评价明显处于强势,学校评价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往往和学校的利益挂钩,成为自上而下地对学校进行督导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次,就学校内部评价而言,学校评价理念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分强调学校的当前利益,忽视教育的长远目标,这直接导致了学校评价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指标体系建构随意;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过多依赖定量评价;评价结果不公开等等。上述做法导致现有学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鉴定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是静态的、终结性评价占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这种评价凸显了评价的鉴定和评比功能,评价的引导、激励和教育功能处于缺失状态;外部评价对学校的规范作用演变成一种约束,内部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僵化的规则的限制,学校的自主发展无法充分显现。
对于解决上述学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研究也给予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比如:转变学校评价观念,改进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加强学校评价机制的政策研究,提高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及实施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评价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自我评价能力等。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技术性、体制性的解决策略之外,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学校质量观和学校评价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