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正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应该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可以少做无用功,成为高效能教师。该监测报告指出,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为外部动力,缺乏内驱力,今后需要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方面下功夫。从现实角度讲,一个学生如果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他就能更好地安排日常的学习,这样自然也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以往,我们往往关注教师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而事实上,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以学生学得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否则的话,教师教得再精彩,缺乏了学生的真心参与,就变成了唱独角戏。现实中,有些教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不怎么好,正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教得精彩,不如学生学得精彩。真正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应该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生为本”作为口号,大家耳熟能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就只有“自我中心”了。但是再高明的理论,再精彩的课堂,如果学生“不在场”,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有些教师会抱怨,这个题目我都讲了不下五遍了,但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做错,这些学生真的是没法教呀。可见,教师讲得再天花乱坠,再累得不可开交,学生这一接收器和转化器不到位,也是白费劲。如何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上到位,是教师必须关注和思考的。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教改明星学校,如泰州市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南京的东庐中学,无一例外地都把目光聚焦在了学生的学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些都是“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

因此,围绕学生的学这个中心点和关键点,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比如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等。如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可以少做无用功,成为高效能教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家都有这么一个感觉,现在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学生处于被学习的状态,学习成绩好却不爱学习的学生有很多。这一点,从2014年5月发布的浙江省首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可得到印证。该监测报告指出,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为外部动力,缺乏内驱力,今后需要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方面下功夫。因此,教师如何内外兼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成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热情,教师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导者,要研究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近几年,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提法相对冷清了一些。其实,教育领域很有影响力的教师,比如魏书生、王金战等,都非常强调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魏书生还曾写过《好学生,好学法》一书。

在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学习方法,就如学生手上的好工具,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合理,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学习方法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如何记好课堂笔记、如何管理错题、如何进行有效复习、如何提高答题技巧等。对于具体的学习方法,需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去选择。对此,教师应有所作为。

在学习方法指导上,教师要起好教练一样的作用。教师如能帮助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则是让学生掌握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武器,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一旦能熟练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会更高,会学得更愉快、更轻松,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客观地说,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家长和老师推动着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一旦外力消失,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就会自动停止。这也是如今不少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的症结所在。很多家长安排自己的孩子在暑期参加各种补习班,除了盲目跟风外,自己的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是原因之一。否则的话,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假期里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电视节目,这样就麻烦了。

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是关系到一生发展的重要能力。现代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一个人如果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相当于拿到了这个终身学习社会的通行证,可以在未来走得更远。从现实角度讲,一个学生如果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他就能更好地安排日常的学习,这样自然也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教师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领跑者和助推者,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些作为口号是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而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现实中,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又是不争的事实。

“德育为先”落不了地,除了教学挤占德育的空间外,还与不少德育工作者缺乏德育的技术含量有很大的关系。下跪式孝顺教育、洗脚式感恩教育的盛行,恰恰是当下德育缺乏专业性的一个缩影。

近期,《人民教育》等多家媒体也对当下德育中的形式化和娱乐化现象作了批判。这一切,都呼唤全体教师提高自身的德育专业化水平。如何做有“技术含量”的德育,值得每一位教育的有心人去思索、去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