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美优秀教师雷夫首度来华并进行现场演讲,在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雷夫老师的现场讲演和他与中国教师的互动内容后集为《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一书出版。大多数没有机会在现场聆听雷夫演讲的老师,通过阅读此书也能了解雷夫老师讲演的精华以及他和国内名师的互动情况。
一、读书“亲近”名家
很多老师非常渴望有近距离聆听名家讲座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不过,阅读可以弥补这样的缺憾。这些年,笔者阅读了很多教育名家的著作,与他们进行了精神上的“对话”,让自己在名家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朱永新、陶继新、陈玉琨、张文质、刘铁芳、钱理群、郑杰等10位教育名家的教育讲演录。阅读这些著作,就仿佛在聆听这些名家的讲座。当然,读过书之后再有机会聆听名家的讲座,或者听过名家的讲座后再去阅读相关的书,自然有更多的收获。
笔者阅读过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刘铁芳的《过一种形上的教育生活》这三本教育讲演录,后来又有机会现场聆听他们的讲座,之后再读这些书就有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了。
二、读书“追踪”名家
读书就是到作者的精神家园串门,而且无须征得主人的同意。虽然现在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很多名家的相关观点,但要系统了解一位名家的思想,最好还是去研读他的著作。
很多时候,当我们喜欢上某位教育名家后,就会持续关注他的著作。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了笔者很多的启发,后来就喜欢上了他的书,凡是他的著作基本上都读了。
近年来,国内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等著作,笔者都在第一时间购买了。通过阅读佐藤学教授的系列著作,笔者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对当下日本的课堂教学现状有了理性的思考。佐藤学教授可谓把研究做在课堂上的国际一流教育学者,我们可以从他在教育现场的记录和感悟中获得很多启发。近几年,佐藤学教授来华讲学的次数较多,但是绝大多数教师是没有机会去现场感受的。阅读他的最新著作就是一种替代性的近距离接触。
三、读书“结识”名家
在当下这个网络社会,读书还可以起到拓宽人际交流面、结识教育同行的作用。最近几年,笔者既阅读了很多好书,也以书为媒,结交了不少朋友,受益良多。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帮笔者推开了教育阅读的大门,让笔者走上了教育阅读的道路。因为阅读,笔者也结识了闫学老师,并且请她来到学校与全体教师作交流,帮助更多的教师推开教育阅读的大门。而且,笔者还与闫学老师成了QQ和微信好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读了优秀班主任郑英的《班主任,你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笔者对这位曾连续七年当了两个班的班主任的同龄人充满了敬意。以书为缘,我们在网络上联系比较多,成了朋友。2013年暑期,她也来笔者所在学校为全体教师作了讲座,引领大家做“有滋味”的教育人。
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李斌的《把学校交出来》让笔者重新回顾了以往自己关注过的一些教育热点,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教育有了认识。由于笔者和作者是同龄人,于是我们通过网络有了更多联系,笔者有了困惑就会向他请教。比如,2014年,国内诸多主流媒体对北京十一学校进行报道后,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笔者知道李斌多次深入十一学校采访,于是就向他咨询有关问题,使自己对十一学校的改革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江苏王益民老师的《高品质学校的生长要素》让笔者对学校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自己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由于自己在学校从事的具体工作跟王老师很接近,看到书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在网上向王老师请教,让自己明白了不少原先模棱两可的问题。可见,读书既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为自己增加交往提供新途径。
在这个网络社会,读书拜师不仅仅是拜书本为师,还可能因为阅读某书而与作者发生联系,并与之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可以这么说,读书,为自己结识良师益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某种情况下又会变成现实。
读书拜师,门槛并不高,人人皆可为,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任何有心成长的教师不妨一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