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加入教育研究和写作的队伍,有关中小学教师的“学术道德”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这一问题不容忽视。一些教师“学术道德”意识薄弱,做出了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比如有的老师做的德育小课题的成果居然是全文抄袭,有的老师的文章是几篇文章拼凑在一起的,也有一些老师同一篇文章“遍地撒网”“一女多嫁”。
目前,各级论文评审的组织者必须做一项本不需要的工作,那就是对参评的论文进行网上检索,否则,很可能让看起来很美的抄袭文章钻了空子。不少期刊编辑也把很多精力花在网络检索上。对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来说,出现这样的行为,真的是很不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的。
《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21日刊发的《论文评选不可助长抄袭之风》一文中提到,每年的教育论文评选,老师们的积极性很高,作者所在的区每年能征集到2500多篇论文,但不少教师的论文是从网上下载或抄袭别人的,移花接木、改头换面的论文要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笔者经常担任各类论文的评选,对此也深有体会。
有一次,笔者参与省内某县教育部门委托本区教研室进行的德育论文的评选工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了网络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还真吓一跳,参评的100多篇文章中,接近30%的文章有抄袭行为。就笔者担任的几次论文评审的经历来看,每次总能发现这种心存侥幸的教师,拿着有抄袭成分的论文来评奖。有些学校在举行教师论文评选的通知中,还必须画蛇添足地加上一句:“请不要直接从网上下载。”
可见,中小学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从教师的“学术道德”来看,主要会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抄袭问题;二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失真问题;三是文章投稿过程中的一稿多投问题。
一、教师写作的抄袭问题
在教师写作的抄袭问题上,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主观上的恶意,二是教师不懂学术规范,无心犯错。
有些教师没有把抄袭当回事,他们平时很少读书写作,需要的时候,在网上搜索一下,拼凑一下或者全盘拿来就应付了事。把别人的论文全部抄下来,或者只改动个别语句的行为,一般称为低级抄袭;而有些刻意改头换面的,被称为高级抄袭。不管哪种,都是出于抄袭者的主观故意。
而很多教师抄袭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学术规范,不清楚合理借鉴和抄袭两者之间的界限。笔者在评审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文章,整篇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从其他地方拿来的,甚至一字不改。还有些教师在写调查报告的时候,前面是自己的调查,后面的结论全抄别人的。更有的以为理论可以全抄,加上些自己的实例就行了。正是因为对学术规范理解不清,不少教师在借鉴中不知不觉走向抄袭。
二、教师写作的失真问题
教师写作中的失真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其危害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同样是“学术道德”的失范行为。
某教育刊物的编辑部主任曾经感慨,在不少教师的笔下,他们具备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绝活,简直是无所不能了。比如几次真诚的谈话就能彻底把“问题学生”转变,而且一劳永逸。而在教育实践中,“问题学生”往往要牵扯教师大量的精力,并且他们的行为是具有反复性的。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注水”了。
另一种写作失真的表现是杜撰案例。如今教育叙事已成为教师写作的一种流行文体,有些教师平时工作中没什么积累,为了写作杜撰出很多案例,无中生有,以此达到发表的目的。
其实,不少报刊编辑已经明显感受到教师写作中的这些“失真”之处,对这样的稿件就冷处理了。
从严格的学术规范来说,杜撰、编造事实也是学术不端的表现,是教师在写作中需要避免的。
三、教师写作的一稿多投问题
对于一稿多投行为,很多编辑认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不端,但绝对属于不受欢迎的行为。不少刊物会在征稿通知中明确指出,不能一稿多投,如果投稿多少日内没有刊发,作者可以自行处理。可见,对于刊物来说,一稿多投是不被接受的行为。大多数编辑发现这样的作者后,就会保持警惕,甚至会拒绝用这些作者的稿子。
目前,很多教育刊物的审稿期是3个月,不少刊物明确表示不退稿,多少日内未刊发作者可以自行处理,这样作者就处于弱势的一方。有些教师因为评职称的需要,就“四处出击”, 只要有一处能用上就行,这样难免出现“一稿多发”现象。
现实中,还有一些教师,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也不缺发表的文章,但就是喜欢自己的文章“一女多嫁”,造成“一稿多发”的既成事实,还在相关文章的背后注明在哪几家刊物发表,以显示自己文章的价值。这种功利的、故意的“一稿多投”行为,多次发生后,可能引起相关刊物编辑的警惕,他们甚至会拒绝这样的作者的稿子。
不以任何形式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这应该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文献检索的能力,学会正确借鉴和引用他人的成果,在实战中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教师有了“学术规范”的意识和相应的知识,就不会无心犯错,出现各种尴尬的情况了。
教师的教育写作要忠于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样才真正有生命力。教师要让自己的教育写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学术道德,避免抄袭、内容失真、一稿多投等行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端正学术之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