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的成长需要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

儿童的成长需要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母择邻》的故事朴实地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人应尽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儿童需要一个斑斓多姿的社会生态环境,那里有甜草莓,也有毒蘑菇;那里存在着善良,也可能隐藏着邪恶……只有让儿童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我们才有可能使孩子把这一切认清楚。幼儿园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应该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14 儿童的成长需要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

刘晓东

《孟母择邻》的故事朴实地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人应尽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

明白了环境对孩子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后,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走上了极端,试图为孩子寻找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完美环境。譬如,有的家长特别关心自己孩子所在小组成员的出身,特别关心与自己孩子邻坐的孩子、午睡邻铺孩子的情况等。这样的考虑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这些家长头脑中的理想环境是很难找到的。于是,有些家长干脆将孩子留在家里,不让孩子外出活动。所以,作为园长,首先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不要试图使自己的幼儿园成为一个纯净的玻璃之城,而应该让孩子在幼儿园中体验到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习得各种社会交往技能。

社会是复杂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家长身边,孩子终究是要迈入社会的——那里既有阳光,也有阴影;既有正义,也有邪恶;既有进步,也有落后……他有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他要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果家长将孩子关在为他塑造好的“理想”的环境里,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他将发现社会决不是他曾经认识和适应的“社会”。对于现实中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缺乏一些锻炼和考验,他会面临比一般的孩子更多的迷茫、挫折和挑战。

“水至清则无鱼”。儿童需要一个斑斓多姿的社会生态环境,那里有甜草莓,也有毒蘑菇;那里存在着善良,也可能隐藏着邪恶……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甜草莓,什么是毒蘑菇;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对的、好的,什么是错的、坏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拒绝的……只有让儿童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我们才有可能使孩子把这一切认清楚。

家长固然要考虑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尽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决不能因此而限制孩子接触社会,而仅仅让他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生活。孩子也是人,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才能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领导别人和被人领导,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互助、同情和分享。如果在幼儿园里刻意创设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那么,孩子永远也学不会社会生活所需的技能和本领。

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不仅剥夺了孩子在交往中的欢乐和相互学习的机会,而且人为地增加了孩子成长中的烦恼。这是因为,目前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上、认识上的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体会其他孩子的思想情感,难于体验与其他孩子分享的欢乐;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可供模仿、相互交往的同伴,而只是与成人交往,因而他们容易形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很小就承受了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压力和痛苦,使他们过早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幻想、甜蜜和欢乐。

孩子有自己的身心特点,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同龄的伙伴之间容易有一种天然的心理沟通,孩子与同伴在一起,有一种成人无法给予也无法分享的快乐。所以,成人不要有意阻止孩子进入他们“自己的世界”。

孩子们在一起有他们的乐趣,也免不了对立争吵,而这种对立争吵一般并无故意敌对的成分,因此它通常没有伤害性,是孩子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园长,应该指导教师不必对孩子的争吵太过紧张,而应及时公正地引导孩子分清是非,学会适当地协调不同需求之间的冲突。争吵固然是件坏事,但在家长处理得当的情况下,孩子也可以多了解一些是非观念,多掌握一些交往技巧。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坏事有时是可以变成好事的。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运动变化,吐故纳新,人与周围环境也在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信息交流。儿童只有在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充分汲取成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才能如家长所期望的那样茁壮成长。请不要“画地为牢”,将孩子封闭在一个狭隘的生活圈子里,那样非但不会有益于孩子的发展,反而会使孩子变成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你不可能总把孩子抱在怀里,也不可能总让孩子生活在温室中。总有一天,他要迈出学校,走向社会。小鸟要生活在蓝天下,这样它才能在摔摔打打、磕磕碰碰中学会飞翔;孩子需要生活在大地上,这样他才能在跌跌爬爬、摇摇晃晃中学会走路。正如杜威所言:“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幼儿园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应该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