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

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遇到了一个瓶颈:高考。澳大利亚的高考除了英语必考之外,另有40多门课可供选择,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澳大利亚的高考持续1个月之久,让学生不会因为考试时间重合而错过机会。澳大利亚的考试体制是这样的,决定考生进入大学的成绩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考成绩,占50%;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50%。

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遇到了一个瓶颈:高考。从众多考生中选拔出少数人进入大学,于是竞争激烈,加之人数众多,市场用人的高学历化,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都紧紧盯住高考,竞争激烈程度日甚一日。中学实行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高考成为制约中学教改的瓶颈。解铃还须系铃人,制约教改的是高考,解决问题的还应是高考。

高考的问题在哪里?我们先用一句话描述一下高考:在最少的时间里(2~3天),在狭小的范围内,对考生给予一次性检测。

问题就出在这里,时间和范围是紧密关联的,正因为考试内容范围小,所以考试的时间少,这就带来了许多不公平,不能检测出一个人全面、真实的水平,特别是不能检测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在指定的学科范围考试,以上海为例,语文、数学、英语之外只有历史、政治、地理的三选一,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选一,范围实在有限,学生不能充分选择,在众多学科中,就考这几门,而且大家都是如此。如果是以人为本,就应该考虑到人各有其长,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特长有益于社会,就应该肯定之、发展之。为什么要用一个模子去套千千万万的考生呢?

澳大利亚的高考除了英语必考之外,另有40多门课可供选择,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澳大利亚的高考持续1个月之久,让学生不会因为考试时间重合而错过机会。

从下图可见,我们的教学、高考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的过程。

高考内容与社会需要关系图

社会需要非常广泛,中学教育中只能教授基础的、重要的内容,于是范围大幅度缩小;高考不能考查学生学过的所有中学课程的内容,于是范围第二次缩小;每门考试科目都有考纲或考试说明,近年来又有重要知识点、重要题型,这就第三次缩小了范围。我们的几十万师生就是针对被三次缩小的考试重点进行教学、复习、迎考。几年下来、十几年下来,上千万的考生,考同样的科目,学同样的东西,其与原来社会需要的内容差距之大可想而知。社会原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经中学教育出来后的是单一类型的人,由一个模子铸就,这对社会发展是绝对不利的。社会需要的,中学教育不能提供,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中学教育却提供了超过需求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人。这对人的发展也是绝对不利的:个人想学的,中学教育不让你学,或不教你,个人不想学的,中学教育却偏让你学;个人擅长的,高考不考,个人不擅长的,高考却偏要考——学生自我的发展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进一步深究,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状,有几个认识上的盲点和理解上的误区。从A到B,即从社会需要到中学课程有一个误区——社会需要面很广,中学不能都开设相应学科课程,只好选择最基础、最重要的来开设。问题的关键是错在把中学生看成一个集合概念,把众多的人当作一个人来看。如果把众人看作有个性爱好、有特长的人,则会进行分类,各学所需,发展各自的爱好特长。

这里也有长期以来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必修课大家必修,不能有所选择。其实不然,同一科目难易程度不同、类型不同,与其他学科的匹配关系也不同。比如英语,我们参观澳大利亚一所精英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12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三)开设了五种等级的英语,移民英语、普通英语、科学英语、表达英语(英语演讲、辩论)、“Ⅲ love英语”(英语最爱),显然,移民英语是浅易的,训练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子女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它与普通英语、“Ⅲ love英语”有程度差异,科学英语和表达英语既考虑英语类型,又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匹配关系,比如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生选择科学英语,选择日后攻读法律的学生自然应选择表达英语,有志于从事语言文学的学生当然选择“Ⅲ love英语”。“Ⅲ love英语”的教材是经典名著,诗集、长篇小说,一本本地读下去。数学也是一样,今后从事纯数学研究的,中学阶段当然应该挖掘得深一点,今后搞数学应用研究和从事理工科学习的,数学应加强应用性,今后搞文科的,金融、财会、统计专业与文学、史学又不一样,后者比前者要求程度浅一点。不同的选择可以给予不同的学分,澳大利亚的升学考试与中学课程设置完全匹配,根据各科的学时数、内容多少、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每门科目的单位值(unite),每个考生高考所选科目的单位值之和不得少于10,学得深一点,相应的内容范围可以窄一点,学得浅一点,相应的内容范围就应该广一些,高校各专业在招生简章中规定其必考科目和级别。大学按考生等级分,即该考生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名位置择优录取。这就解决了分科分级带来的横向比较选拔的技术问题。

从B到C,从中学课程到高考科目,也有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考试不能加重学生负担,不能加重老师负担,因此只能在3天内考完,考试科目不能多。其实这仍是把考生当作一个整体,当作一个集合概念。考生是由众多的人组成的,是可分类的,只要每个考生考试时间总长度不超过3天,他的负担就不会加重。教师也是,分类阅卷,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时间里批改不同科目的试卷,也不会增加负担。学生若选择自己喜爱的、擅长的科目,适合自己程度的等级考试,会信心百倍,情绪高涨。

我们的高考属于一次性检测,加重了考生、家长、学校教师的心理负担,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显然,这不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就应该在考试体制和办学体制上予以改革。澳大利亚的考试体制是这样的,决定考生进入大学的成绩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考成绩(又称高中统考),占50%;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模拟统考占40%,12年级二次测验(每学期一次)占30%,学科特色分(比如物理是做实验)占30%。这就淡化了高考的分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激烈紧张的气氛。

办学体制上以人为本,就应该构造立体的、完善的教育体制网,多通道,可折算,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就能从根本上淡化高考一次性选拔带来的社会问题,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如下图所示:

澳大利亚教育体制图

这一体制与中国相比有四点显著不同。(1)初中毕业以后可以有三种去向:一是进高中,一是就业(年满15岁),一是进TAFE(与中国的职校、技校、中专、继续教育学院有相似之处,学生从15岁到80、90岁都可以)。(2)高中毕业后也有三种去向:一是进TAFE(高中阶段可以选修部分TAFE课程),一是就业,一是上大学。(3)TAFE结业(或毕业)后有两种去向:一是就业,一是上大学(TAFE有些课程可折算为大学的相应学分);就业以后还有两种选择:一是进TAFE,一是上大学。(4)进大学后还有两种选择,专业可以调换,学校可以调换。

这样一种教育体制给学生以充分的权利和自由,因而澳大利亚高考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场面。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国内各高校学生的统计,情况如下:

1998年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中,19岁及19岁以下的学生占27%,20—24岁的占32.5%,25—29岁的占13.5%,30岁及30岁以上的占27%。这个统计表明,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是很有效果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已经确立。

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与中学课程相匹配,高考的充分选择将给中学课改注入活力,使之完全活起来:课程多样化,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选择,在众多科目中选择喜爱的,在必修课中选择与自己程度相适合、与自己的其他选择相匹配的课程类型,在不同的升学时机中选择最佳路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得以满足。

社会是多元的,人的个性、爱好也是多元的,如果用单一的形式来束缚,以一元代替多元,荒谬将随之产生,如果用多元的形式来适应它,将会取得很大的发展。充分选择是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