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健全人的叙述》

《人格健全人的叙述》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段时间以来连续发生的大学生长跑猝死事件,将中国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严酷现实再一次呈现在国人面前。据新华社消息,郑州大学男子3000米长跑纪录还是1960年创下的,至今保持了52年之久。据新华社消息,郑州大学体育系相关负责人刘忠东在查阅该校普通学生参加比赛的赛会记录时发现,1960年郑州大学第四届田径运动会上,政治系学生李连成创造的男子3000米纪录9分23秒的成绩,52年来该校学生无一人打破。

本书第二章,我叙述过“新学堂”概念的由来及其对附小的意义。“学堂”原本是一个胡子很长的术语,灵魂在于一个“新”字,与西方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最缺少的就是创新。与西方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最缺少的也是创新精神。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探索一条改革创新的办学之路,以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学校教育,为孩子们奠定幸福的人生之路的基石是我的梦想,“新学堂”起着革故鼎新的导向作用。

支撑这个概念的是一系列新的办学理念。

这个办学理念经过几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它的内涵逐渐丰富。

这个办学理念,至少有以下几重含义:

动是生,动是活,动是变,动是转化,动是参与,动是实践;学校教育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直面儿童生命成长的行为——“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

儿童秉承着人类数百万年进化的先天素质,这是儿童成长的强大的内驱力——生命动力。学校的目的不是压抑这种力量,而是要保护它,解放它,发扬它。

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生命理想”才精彩。

形成积极、向上、进取的生命价值观的生命才精彩。

自我的生命,只有与他人的生命与多种生物的生命共生共荣时才精彩。

学校的使命就是将美德与智慧的阳光撒播在儿童的生命理想中,照亮孩子整个生命过程。

基因遗传发育成生命,这是一个自控的成长过程,学校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唤醒、是引领、是感化生命本性的工程;是提升生命价值、涵养人性的过程,是让每个生命用他自己的方式健康、快乐地成长的过程。

每个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开放、关爱、尊重、平等、对话、自主、探究、合作等教育方式,是滋养生命独立的、有个性的、创造性地发展的有效方式。

动是生命的本性,脑动、眼动、手动、腿动、身动是内在的生命力的张扬,是感悟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促进生命成长的“体操”。

只有学会从生活中、从自然中、从文化中、从他人生命精神中吸收能量的生命,才是最具活力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自我生成,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自主性、自由性、独特性、创造性是其重要特性。教师要尊重生命,要充分认识儿童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切不可用物化的方式干扰或扭曲儿童生命成长的历程。

尊重每个生命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呵护生命,富有情感,崇尚理性,提倡高尚的人文精神,创造和谐、温馨和舒适的环境,最终更有利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好地维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肖绍明、扈中平)

关注生命,关注人性的学校教育是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教育教学进程不仅着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且通过激发学生理想、兴趣、激情、质疑、反思、求异、求新、想象、创造等积极因素和向上的力量,以培育其丰满的人性,提升生命的意义。

人性是人生命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学校教育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交往对话、参与体验、主动而有情趣的学习推进教育的人性化,以其高贵、丰富的精神力量使儿童人性升华,人格健全。

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自我组织、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相互作用是其成长的基本特点。学校教育正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促进并形成生命内在的生成与创造的强大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学校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艺术教育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德育主题活动、礼仪活动、家校共育活动和以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的活动课程系列,都发轫于“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这一核心理念。

儿童健康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这是2008年我们提出的最有创新意义的办学理念。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观点一出,立即成为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抨击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担心者有之。

我明白,话题的焦点是这个“第一”,理念的价值所在是这个“第一”,创新意义也是这个“第一”。这个标准切中了教育时弊,为解决“一代人体质下降”这个令全民族忧心的巨大难题提出了一种尝试性解决方案。有专家警告,青少年一代体质、综合素质持续下降,意味着种族退化!然而,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要承担政策风险,学校要承担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于是教育界出现了学校减负、家庭和社会加负,儿子学奥数、父亲当陪练,女儿补习、妈妈陪读,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分数为目标的合同制教学等乱象。对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现实麻木不仁,这才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隐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迫在眉睫。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出这个“第一标准”,为解决中国教育一大难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校评价体系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如前所述,任何一种教育观点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源于实践,源于社会的要求,源于特定的时空。

我是教师出身的校长,面对小小年纪鼻梁上就扛着一副铁架、两片沉重的玻璃片的孩子们,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学生的健康问题远不止这副眼镜,小学阶段是人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旦耽误将终身无法弥补。下面是让国人痛心而又关切的一些数据资料。

学生体质下降——一个民族的忧虑

去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这是自1985年以来第6次全国范围内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研人数多达348495人。检测项目涵盖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24项指标。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与2005年相比,男大学生的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跑3项身体素质指标全面下降。女大学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跑成绩也比2005年低了不少。

上海体育学院老师陈国强认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并非是在大学产生,“由于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体育锻炼的缺乏,早已为将来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到大学之后只不过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而已。加之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不敢让学生受伤,体育老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学上也只能得过且过。本该在每个阶段都打好基础的校园体育教育,无论是意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太多欠账。”

近段时间以来连续发生的大学生长跑猝死事件,将中国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严酷现实再一次呈现在国人面前。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数据能够反映出这一现实,那就是学校运动会的纪录。据新华社消息,郑州大学男子3000米长跑纪录还是1960年创下的,至今保持了52年之久。此外,云南、安徽、广东等地的高校乃至中小学,都有不少校运会纪录“年份”在30年以上。

据新华社消息,郑州大学体育系相关负责人刘忠东在查阅该校普通学生参加比赛的赛会记录时发现,1960年郑州大学第四届田径运动会上,政治系学生李连成创造的男子3000米纪录9分23秒的成绩,52年来该校学生无一人打破。而该校女子3000米的纪录,由物理系学生王淑霞在1986年全国第二届大运会上创造,成绩为10分51秒2,同样保持至今。

(资料来源:《成都商报》2012年12月7日)

治国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人”以什么为“本”呢?答案有许多种,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身体健康才是幸福的基础和根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该把人的健康放在首位,连学生的身体健康都没有了的学校教育能算高质量的教育吗?

现实却不容乐观。

在学校里,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内容往往被弱化,甚至被忽视。“体育、健康”在一些领导的讲话中往往位置靠后;在计划方案里往往条款靠后;在学科排列中顺序靠后;在评价考核中项目靠后,占比较轻;在学校制度中学生健康监测制度常常是最软的制度;在经验总结中叙述最简;在校本科研中列项最少,可能只有一项最多——被挤占的课时最多。

中国学生的体质堪忧……

中国儿童的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二位……

以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状况明确提出“保护学生视力”。在中央关于教育的综合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关注有关学生健康的这一具体问题尚属首次,足见问题之严重与紧迫。根据教育部的一项体质监测报告,我国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和76%。(转引自《教育研究》2012—8《教育规划纲要的理念与政策创新》)。

再也不能等了。应该把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一个新的办学理念就这样在附小出炉了。

强健的体魄对于个人,对于家庭,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和生命质量,在世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中,毛泽东是最注重健康问题的伟人之一,早在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的论文时,就阐述了健康的身体对品德的形成、对智力发展的重大作用,他写道:“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0年写给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指出:“要各学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951年毛泽东再次写信给马叙伦,信中说:“关于学生健康问题……深值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1953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的谈话中向全国青年发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这些都表明毛泽东非常重视人的健康,特别是始终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生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这种种道理都很明显,用不着任何证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一流教育质量的八条标准中第一条即指出:“有健康的、营养良好和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

其实原本用不着引述这么多材料来说明健康有多么重要,因为人人都知道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最直白的常识。然而,现实却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健康。不少人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

为确保这个“第一标准”落到实处,从而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稳定有效的机制,学校采用了七大措施:

(1)将这一办学理念写入学校发展规划,编入学校教育价值体系,并作为重点改革项目列入学校改革方案中;

(2)将学生健康指标列入学校的质量评价系统,纳入教师和班级绩效考核;

(3)请华西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博士、教授等医学专家到学校开设营养与健康、习惯与健康专题讲座;

(4)由专家、学校负责人、家长代表共同研制学生营养食谱,天天检查落实情况,并定期修改、更新食谱;

(5)修建标准网球场,全校拥有300张乒乓球台,开展“全员网球”、“全员乒乓”活动;

(6)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将大课间时间延长至50分钟;

(7)有专家参与制订的系列体育运动制度。

经过几年的努力,“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细节中。比如,天天检查食堂卫生,随时令科学地调配营养食谱;学生每天在最佳时间(每天上午10:50左右)吃水果、喝开水;学校共有200多个水龙头并挂有放在尼龙网中的肥皂,确保学生双手干净,饮食卫生。

电子科大附小2012—2013学年度下期作息时间表(沙河校区)

现在,“健康教育”在我们附小已初步形成特色。

“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想得通、处得好”成了附小校园流行语。

打乒乓,“单打竞争、双打合作、捡球助人为乐”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

每当大课间时,三千多名师生或活跃在健美操的旋律中,或活跃在网球场上,或活跃在300张乒乓球台前……你会感受到山呼海啸般的震撼,你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活力和青春气息!面对这些健康、阳光、生机勃勃的孩子们,你会从心底涌起一种信任,一种期待,一种自豪感:这就是希望,这就是民族未来的脊梁,这些孩子们担当得起!

《人民日报》记者许立群在我们学校采访时看到学校操场边、墙角处、大树下、花坛旁到处都巧妙有序地安放着乒乓球台,总计竟有260张(现在已经增加到300张)之多,她惊叹:“简直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2010年6月,《人民日报》记者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作为晏紫的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对网球运动更是格外青睐,不仅全员开设网球课,学校还建有一片正规的网球场。校长康永邦尤为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他认为教育质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把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一位老师形象地说,以前学生集合时站在六年级学生队伍后觉得自己的高度还可以,现在站在学生后边,全被学生高高的个头挡住了。

“把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教育理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儿童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三个方面。现在,附小已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学校一门系统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