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馨的生活空间

温馨的生活空间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环境”可以有多种理解,我认为给老师们创设一个温馨的生活空间,让学校成为老师们生活的“家”,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一大工程。教师的状态,决定学生的状态,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然而,往往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和校内的恶性竞争把这一切美好的东西搞得了无生趣,庸俗不堪。以“竞争”为例,竞争出速度、竞争出业绩、竞争出人才、竞争促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部分老师走出大学校门,进入一所小学或中学当教师直到退休,人生几十年黄金岁月都交给一所学校了。学校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从管理者的角度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呢?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的说法,“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对于“环境”可以有多种理解,我认为给老师们创设一个温馨的生活空间,让学校成为老师们生活的“家”,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一大工程。

家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它具有自由、稳定、和谐、亲密、舒适、适合不同个人独特性格和生活方式等特征。

家总是与亲情、温暖、舒畅、安全等词语关联在一起,家属于自己和家人独特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因为安全私密而倍感生活的灵活与随意;因为舒缓放松而倍感内心世界的宁静。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密密麻麻的学生、环环相扣的课程、规范的程序制度、严格的监督管理……时间和空间挤得满满当当。加之现代人无法避免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得不戴的各种人格面具、急促的生活节奏、沉重的生存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浮躁的情绪影响,无不使老师们身心疲惫,职业的倦怠感往往不期而遇。

我是教师出身,我深深懂得教师的紧张、压抑、苦闷、焦虑、沮丧甚至恐惧等不良情绪最终必然体现在教学中。教师的状态,决定学生的状态,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我认为,学校和家庭一样都是有着多重功能的场所,工作与生活原本没有明确的边界。一个校长应该把学校营造成老师们的特别的家。学校工作应该成为老师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任以来,我就为打造这个特别的家而煞费苦心。我举几个小例子:

学校设有教师咖啡书吧,房间不大却高雅温馨。书架上陈列有文学名著、教育名著、时尚期刊,墙上有书画挂轴,不多的几张茶几,别致的座椅,几件精致的小摆设和一些咖啡杯、茶具,朴素、雅致,书香浓郁,恰如文人家中的书房。

我从书中知道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叫“安静角”,学生想“一个人待一会儿”则自由进出,以满足学生独处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调节情绪和情感、放飞精神的小空间。

我想,大人和小孩的人性都是共同的,处于沸腾校园的老师同样需要“安静角”,翻翻杂志,读几页书,喝一杯咖啡,品几口清茶,舒缓情绪,平静心灵,调整工作节奏。或忙里偷闲约几位好友聊聊天,吐吐心中的烦闷,分享校里校外的趣事。

开会在领导看来分分秒秒都是重要的,在老师看来却未必都重要,或许不少会议本身就充斥着一大堆正确的废话,但会总是要开的。我主张少开会,开短会,开有价值的会。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尽量使会场变得人性化,比如,开会前放一曲古典音乐,让刚从讲台下来的老师放松一下心情,或邀请音乐组的老师来几首小合唱以活跃气氛。同时,总务处会送来水果、饮品。老师们一边吃水果,一边开会,这是电子科大附小日常教师会议的另类形态。

学校重视学生营养餐,同样重视教师营养餐。我们学校青年教师多,居住分散,老师们通常在早晨6:30左右起床坐公交车赶往学校。为确保老师们吃好早餐,学校食堂提供了豆浆(含糖、不含糖两种)、牛奶、鸡蛋、粥、馒头、包子、小菜等,避免老师们特别是年轻老师不吃早餐或早餐随意敷衍而影响身体健康。

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是老师履职的物质基础,但很多老师由于营养知识缺乏、不懂保健养生,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常常使自己身体透支且又得不到适当的能量补给,疾病自然会找上门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特请华西医院的专家、成都市中医药大学医学教授等到学校给老师们上养生保健课,请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老师们练“八段锦”以强身健体。

50分钟的学生大课间、“全员乒乓”、“全员网球”……不只是针对学生,学校要求没有特殊情况的老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参加50分钟课间体育活动。教师的工作站得多、坐得多,和学生一起运动,不仅为学生示范鼓劲,让老师感受孩子们朝气蓬勃的生命激情与活力,同时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理解与锻炼。

我们学校有三个校区,为方便老师们穿行于三个校区,特在门卫处排放了二十多辆自行车供老师们借用。

书房品茶、听音乐、吃水果、营养早餐、养生保健、练八段锦、打乒乓球、骑自行车,这不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场景吗?

为了营造好学校这个特殊的家,让学校生活成为教师生活最重要、最愉快的组成部分,校长和领导班子在以下三个方面下足了工夫:

其一,以关心与服务为前提,营造家的氛围。如前文所述,学校领导从细节入手,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关心教师的健康,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实实在在做好服务,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渗润浸厚,校园里充溢着浓浓的同事情、师生情,撒满了人性的阳光,教师们生活其间会有安全、和谐、心情舒畅的家的感觉。

其二,以尊重与信任为前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彼此尊重。比如尊重不同的个性,尊重不同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的教学风格,尊重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唯有尊重方可建立信任,人与人之间有了尊重与信任,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形成学校强大的教育合力,如果一所学校领导集体或教师团队人际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内耗严重,谈何教育质量!

其三,以研究与合作为前提,享受工作的美好和快乐。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纯真无邪、朝气蓬勃的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个性千差万别的人,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精神劳动。教师传递的是人类最精美的文化成果,教学活动理应情趣盎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满艺术与科学的魅力。

然而,往往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和校内的恶性竞争把这一切美好的东西搞得了无生趣,庸俗不堪。其中有学校无法控制的社会原因,也有学校自身的问题。

以“竞争”为例,竞争出速度、竞争出业绩、竞争出人才、竞争促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如果教师长期生活在过度竞争的文化氛围中,他们会为战胜别人而工作;他们会因竞争压力而紧张焦虑;他们会因竞争失败而失去自信;他们会因竞争而难以真诚地赞美、欣赏或帮助同事;他们会因竞争而导致谦虚、宽容、顾念大局、珍惜学校荣誉等品质的缺位;他们甚至会因竞争而抢生源、挑搭档、封锁信息、忌妒同事,乃至同室操戈,造成内耗。

我们解决的办法主要有四条。

1.提倡研究,强调激励。

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教育教学中问题重重,甚至一堂课中也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这些问题都挑战教师的临场智慧。因此,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状态下研究”,尤其提倡个人研究和学科组集体研究相结合,单学科研究与多学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寻求破解难题的办法。教师的许多工作具有隐蔽性、间接反应性的特点,难以量化,因此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比如,某老师上了一堂展示性的公开课或同课异构的研究课,对其成功之处大家共同分享以资借鉴;对其不足之处,作为问题讨论,以求互补;对带倾向性的问题则列为学科研究课题,集体攻关,以利于执教老师放开手脚,减少顾虑,大胆创造,并在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愉悦感。

2.增压减压,因人而异。

压力可以化为动力,压力体现着一种责任。然而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压力则有可能将一个人压垮。因而,增压与减压是一种领导艺术。比如,对全体老师而言,要在学习上加压,在创新上加压;在心理上、在生活上、在处理各种危机方面减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在理论学习、业务培训方面适当减压;在体育锻炼、健康养生方面加压(如要求其在学校教师健康论坛作专题发言或介绍经验等)。对青年教学骨干则在阅读教育名著、教育科研方面加压;在日常事务性工作方面适当减压,促进其高位发展。对学有专长的教师,则在特长教育、特色课程方面加压;在一般课程教学方面减压,为其特色成长创造条件。

总之,增压减压为的是让老师们各得其所,充分享受工作的乐趣,体验创造与成功的快乐。

3.以强化学校品牌竞争力来弱化教师间的等级竞争,培养教师们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强化学校竞争力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弱化教师之间的竞争是打造教师团队,培育共生共荣的合作精神的需要。前面已说到校内恶性竞争的种种弊端。一个好教师的词典里不应该有“差生”这个词,教师的工作要求每个教师永远不能出“废品”。弱化竞争,强化合作,有利于全校教师协调一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研共同体,教学共同体。行政领导和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不是对手而是真正的合作者,有利于举全校教师群体之力,组建一个融德融智融才的教师团队,形成强大的推动学校发展、确保教育质量的合力,从而取得辉煌的办学业绩,每一位教师也因此获得成功的满足。同时,教师间亲密合作,共渡难关,共享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起集体荣誉感和攻坚克难的团队精神。当电子科大附小获得办学成功,家长好评如潮,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真正跻身于名校行列时,老师们一定会因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是教师团队的一员而自豪。

4.以诚信与公平为前提,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校长和他的管理团队在校园内外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最现实的范例,最活的教材和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领导的诚信、公平是对教师影响最大的两种品格。领导讲究诚信,教师因信其人而信其思想,容易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领导讲究公平,意味着没有特权,就会有尊重他人的氛围产生。诚信、公平的领导,使教师因信任校长和他的领导团队,对学校的前途充满希望而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反之,则因对领导失去信任,对学校前途忧心忡忡,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念追求也消失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