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丰富的精神家园

丰富的精神家园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崇高精神影响学生、激励学生是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这四点对当代教师追求崇高精神,保持高尚品格仍有极强的警示作用。领导团体成员“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带头促进教师成为崇高精神的追求者。其次是从培养职业兴趣,到探究教育规律,让老师从中体味工作的乐趣,感受创造的愉悦,逐步将一种谋生的职业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向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创造需要、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等方面发展。

公立学校不是企业,企业可凭借他的团队占领技术与财富高地,如世界500强。但学校可为老师们创造精神财富,让全体教师有积极的、丰富的、生动的精神生活,努力使学校成为老师们心灵的最佳栖息所,精神生活的常乐园,精神能量的给养站,精神生长的策源地,这是附小管理的第二大工程。

为实现这个目标,近些年来,我们正从一砖一石的基础工作开始,朝着把附小建成老师们的精神高地、知识高地、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高地、生活格调高地的方向一步一步艰难地攀登着。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一个神圣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人每时每刻都在现实物质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间转换着、变化着。现实社会不断丰富并改造着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精神又影响着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每个人无不依据自己的感知、动机、情感、意志、思维、价值观,即用精神塑造着自己,每个人的行为都体现着某种精神。

人的精神具有自主性、个性化的特点,因而不同的人在行为方式上、态度上、效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师是培养人的人、是引导人的人。教师的精神通过它培育的人影响并推动着社会。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精神世界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提供正能量的。

教师是面向“明天”的职业。他的学生必须立足复杂变化的未来社会,要有能力在新的世界中开疆拓土。这就需要孩子们的老师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为他们的发展奠好一块块基石。简言之,我希望教师们能够站在精神高地上。

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将读书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我在前文中阐述过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观点。读书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使教师的读书活动持续进行,而不仅仅是一般号召或一种倡议,我们从管理机制上提出明确要求,将读书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确保落实。

(1)填写《教师阅读记录卡》。卡上需填写书名、作者(译者)、出版单位、主要内容、精彩观点、分析与评价、读书时间等项目。阅读数量每学年(保底)2本,其中至少有一部教育名著。

(2)每学期举办1次以阅读为主题的校内学术交流会,以研究问题、分享感悟、交流经验,好的论文或者读后感在校报、学报刊载,或推荐给相关报刊发表。

(3)教育家沙龙。全校教师在中外教育家中挑选20位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教育教学理念组成20个教育家沙龙。如陶行知沙龙、多尔沙龙等,将教、学、研结合起来,形式自由、松散、多样、有情趣。

持续的读书活动,让老师们一次次经受精神的洗礼。如阅读哲学、历史、科学著作、中外名人传记、社会发展史、文学名著、阅读教育经典等。当教师后的阅读与从前当学生时的阅读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师们会重新认识世界、重新理解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的文章、人品与胸怀,重新感悟文学人物丰富的内心与跌宕的生活,重新解读教育与学习,自己的精神必然受到陶冶、得到升华。

在阅读各种教育理论著作时,我要求老师们一定要持批判态度,要有选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方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2.尊重并鼓励教师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是我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因为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工作的教师,人格独立、内心充实宁静,最容易达到至高至远的境界。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精神,教师没有创造精神就培养不出有创造精神的学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为激励教师的创造精神拓展空间,搭建平台,营造积极参与,自由表达的环境。比如:教师论坛、校内经典课例档案、教师论文集、同课异构研究、向学术会议或媒体推荐教师创新成果、在学校专题文化活动中展演,甚至将办公室、教室的布置也变成体现师生创新智慧的舞台。

引导教师将独立思考精神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行为,创造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在更高的层次上独立思考,创造新方法,发现新规律,进而著书立说,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

3.促进教师成为崇高精神的追求者。

何为崇高精神?何为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一个人追求个人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原本无可厚非,但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社会条件去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史不告诉我们,人的个人价值最终取决于他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当一个人摆脱对金钱的过度追求,摆脱对个人享乐的过度沉溺,以高尚的情怀关注他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关注国家,将自我实现及追求个人生命价值最大化的愿望与民族利益、社会进步及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伟大事业融为一体,方说得上“崇高”,才称得上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从事的是精神劳动,工作对象是人。以崇高精神影响学生、激励学生是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教师教育小学生从不妨碍他人开始,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从教育小学生过马路不闯红灯开始,到遵守纪律、遵守规则、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从教育小学生认识一片树叶开始,到认识植物、了解自然、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现自然规律、促进社会进步……无一不是从微末到崇高。

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其《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一文中就论及国民品格之弱点: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缺。这四点对当代教师追求崇高精神,保持高尚品格仍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附小管理层在促进教师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方面有以下体会:

(1)领导团体成员“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带头促进教师成为崇高精神的追求者。重在行动,不搞道德说教,不讲虚伪的崇高。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

(2)促进教师将谋生的职业转化为教育理想。首先是理解自己的职业,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知越深入,他就能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悟到职业的无限性。其次是从培养职业兴趣,到探究教育规律,让老师从中体味工作的乐趣,感受创造的愉悦,逐步将一种谋生的职业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向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创造需要、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等方面发展。谋生手段转化为一种美好的、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3)感受大师的风采。但凡有机会邀请到著名学者、教授到学校举办讲座,与教师座谈交流,附小领导一定会千方百计促成大师与老师见面。“微波之父”中科院院士林为干、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顾明远等都曾在附小留下足迹。我特别珍惜大师们在学校的分分秒秒,让老师感受大师风采,感悟大师智慧,钦佩大师人格对教师的精神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4)学生回访。定期邀请本校毕业生回学校拜访老师,召开恳谈会,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看到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巨大作用,看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潜在影响力,从而增强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学生的肯定,是对为师者最高的精神回报。

(5)孔子将教育的最高境界定为“至善”,换句话说,人的最高德行即是“至善”。我认为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在教师中提倡学校教育就是做善事,教师要以做慈善的心态做教育,要奉献爱心,奉献才智,奉献辛劳,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师在付出的同时也享受到奉献的快乐。

(6)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如同本书第一章讲的校长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样。教师的教育信念是其长期学习、长期实践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逐步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一些看法,一些观念。例如,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学好功课,没有差生,只有学习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学目标为育人而设定,教学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学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人格无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其能量都是巨大的;反对知识本位并不是削弱基础知识教学,而是强调知识进入儿童头脑的方式,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强调学好寻找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践行自己的教育信念,许多老师需尽毕生精力,因为信念是人的一切努力与奋斗背后的动力源泉。有坚定教育信念的老师,也往往是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感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内心丰盈,富有工作激情,为实现自己的教育信念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他们因灵魂高贵、人品高尚而深受学生的爱戴。

(7)有丰盈的情感世界。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国家督学、北师大研究生导师李希贵先生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他特别强调丰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都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李先生首先强调真爱,的确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人们常常将母爱与师爱相比。这两种爱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母爱连接着本能,因而更多的是一种带本能性的情感。师爱联系着理想与责任,体现着尊重与公平,是一种理智的情感。每一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母亲,但并不是每一个母亲都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珍爱、关心、仁慈、理解、宽容、尊重、欣赏、信任、赞美、诚信、智慧、激励……这些美丽愉悦善良的因素构成一个优秀教师的情感世界,并滋养一个个孩子的心灵。

我们学校注意通过阅读、文艺活动、影像资料、教育实践活动等、创造条件,丰富教师的情感体验,通过心理讲座训练教师的情感技能,学会情绪管理。尤其注意提高教师“情商”的培训,因为“情商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为人的涵养,是一种性格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晓楠)。

(8)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学校本来是精神世界最富有的地方,缘何强调丰富的精神生活?我认为学校的精神生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丰富多彩,一方面单调枯燥。比如,教师日复一日面对一群孩子,年复一年重复教室——办公室——家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师长期局限在拥挤的教室里,时空的限制,交流的限制,难免单调乏味。这就需要学校不断为教师的精神生活补充新鲜的内容,变换生动活泼的新形式。比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学校一直倡导的一项活动。老师的阅读要广泛涉猎,从多方面获取营养,方能广采博取,放开视野,拓宽心域,而不能局限在某学科专业或教育理论等较为狭窄的巷道里。“行万里路”是另一种方式的学习。有一个暑假结束后,我了解了一下,老师们分别去了大连、青岛、三亚、西藏、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通过“行万里路”感受大千世界的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以丰富生活,丰富认知,磨砺开朗豁达的品性。

(9)提高教师的美学修养。“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人原本具有追求美,享受美的本能。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美学修养,激发教师的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精神美、行为美的能力,让老师们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比如,同样的是一群孩子,美感能力强的老师,就会从孩子们身上看到天真烂漫的童趣,看到诚实、善良的天性,看到纯真美好的心灵,看到自然朴素的情感,因而更加喜爱孩子,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欢乐。这何尝不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呢!

音乐、艺术、文学等被称为“第二自然”的精神产品,是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全校每周二、四中午会学唱一首歌。开教师会前花几分钟时间欣赏一段音乐,听老师即兴演唱或朗读一篇精美的散文,会场气氛顿时会宁静许多,高雅许多。请懂书法的家长或老师花半个小时赏析一幅名画,一帧书法作品,比如鉴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感受作者的情感,意趣及对生命的深沉眷恋,赏析王羲之优美灵秀、超尘脱俗的书法艺术魅力,这又是另一种精神生活。经常开展一些艺术创作活动,如教师书法展、美术展、教师音乐会等。创作是一种怡情养性、净化心灵的精神生活,欣赏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10)多样化的精神平台。校园网、《新学堂》校报,报道学校主要活动及热点话题,发表全校师生的文艺作品;每学期一期的《电子科大附小学报》、校园网上的课程资源包,发表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不定期的教师文化沙龙,开展主题辩论或自由讨论,如,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什么叫文化、新技术与传统课堂的颠覆等;务虚厅提建议,献策略,找问题,谋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主题文化月活动等,形成多样的精神平台,促进思想自由交流。思想因交流而舒畅、碰撞、生成、饱满、升华。

教育教学是一种辛苦的精神劳动,需要付出巨大的精神消耗,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可为教师不断补充精神营养。

有人把学校喻为人类知识的集散地,颇为贴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自然是“集散地”的主角。学校不仅是知识的集散地更应该是知识高地。

我们提出的建设“知识高地”蕴含三层意思:一是让教师了解关于人类社会、关于自然环境、关于科学文化最前沿的知识;二是了解与教育教学关系密切的某些学科最尖端的知识,比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三是了解多门学科常识性的新知识,如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所涉及的知识领域。

“知识高地说”首先源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挑战。教师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总得了解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了解我们的邻居在教育方面的兴衰历程以资借鉴,了解中国为何主要向美欧开放,了解国家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国际背景,了解教育国际化与你所在的学校、你所教的学科有何联系……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更深的理解。

其二,源于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现代化、市场化的挑战。当代教师必须学习经济学,至少了解一些经济学常识,掌握一些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否则你就无法知道经济全球化对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你就不懂“知识经济”的概念,你就不理解“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意义,你更看不到学校正处在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之中,比如,私立学校、企业学校、学校品牌、教育成本、教师价值、教育服务、学校竞争、家长择校等概念与现象背后都有那只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在起作用。如果有一天你不幸被交换、被分流或被待岗,你才明白被“现代化”淘汰,你才明白市场化竞争的残酷,可能为时已晚。

其三,源于知识更新加快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传递更为迅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走进人们生活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教师快速站上知识高地,不断更新知识,并将活化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运用于教学,让教学内容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如教师知识陈旧、僵化,就会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问责,教师的任职资格也会被质疑。

其四,源于教育技术更新加快的挑战。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入学校抢占课堂,比如,高清晰的计算机图像、虚拟声音、多媒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课堂组织软件、新裁量多功能黑板教学资源等。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习相关知识与专业技术,凭借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否则,在新技术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可能被“颠覆”了。

其五,源于学生的挑战。遗传密码和人类加速进化带给孩子们非凡的智慧。现代化生活、社交的推动和科技的变革又给这种本能的智慧插上了翅膀。正如钱学森所说:“人的智慧不只来源于人脑,还有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是人机结合的智慧。”(查有梁《教育的生命怒放》)小学生一旦过了识字关,便可凭借阅读书报、凭借音像手段、凭借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学生的学习背景变得宽阔而又多元,加之这一代小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大幅提高,一些“文化资本”富有的高知家庭的孩子更具有学习超前的特点。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一桶水”、教师丰富的成人经验、教师是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形象在不少学生的心中已风雨飘摇,不那么稳定了。

例如:

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交通信号灯以红色标志禁止通行?为什么凡是紧急、危险的场合都以红色做信号?

有老师回答:这是相关管理部门部门规定的,这也是国际惯例。

提问的学生有些遗憾地点头。

另一学生发言:因为红光的波长最长,不易散射。红色信息在人的视觉神经纤维组织传导速度最快,当红色、蓝色、绿色同时出现时,人们最先看到红色,这就是以红色做交通信号等标志的科学道理。

他甚至提到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及其“张氏效应”。

后一位学生的知识或许来自家长,或许来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或许来自网络。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向老师的权威“挑战”了。

再例如,说到生命科学,孩子们有可能比老师更了解什么是“试管婴儿”,谈到载人飞船,孩子们有可能比老师更了解“神舟五号”,更了解航天英雄杨利伟。

我们建设“知识高地”有两个目的。一是为老师掌握新知识提供硬件设施,比如图书较丰富的图书室、阅览室,书籍更新较快的教师书吧,更新更快、传递速度更快的校园网新知识资源包,校门口的大显示屏等。二是促进教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新思想。这是应对挑战的职业需要。虽然让学生超过老师,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但是教师如果每每在教学中跟在学生后面,缺失了引领者的风范,那么他在学生心中也就没有魅力可言了。

我们十分重视教育实践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价值,一贯坚持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让学校成为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高地是我们的梦想。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发展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圈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从而回答“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①教育教学目标正确,教育教学方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②不断探索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新现象,不断发现并掌握新的客观规律;③以严谨、理性、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④不断地对学校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进行质疑、批判与反思,并不断地总结、调整、创新;⑤不断地学习运用新的教育技术;⑥不断学习运用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电子科大附小鼓励教师既阅读传统的教育经典论著,又鼓励学习最前沿的教育新观念,让教育思想走在教育实践的前面,还特别提倡了解一些独树一帜,富有挑战性、前瞻性的理论著作,比如《后现代课程观》《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知识不是力量》等,帮助教师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理解教育与教学。

学校教育教学的艺术性指教师的语言艺术、行为艺术、活动艺术、组织管理艺术、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教学机智艺术。这里所讲的教学艺术主要指富有创造精神,富有美学意义的方式方法。如:教学演讲、教师体态语、教师书法与即兴简笔画、教学情境的创设、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将干扰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的艺术手法、情理交融震撼心灵的创意、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形象、教师个人或群体的教学艺术风格和对多种教学风格的艺术化演绎等。

用艺术化的方式将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富有情趣,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用艺术化的形式推进教育教学过程,增强教育教学的艺术魅力;用艺术的色彩装扮知识,情理相融,变苦学为乐学;用艺术手段和技巧提高教育教学的审美性,以美启真,提高教育教学的影响力。

在非确定性量化方法(如模糊教学)尚未广泛运用于教学评价的今天,教学的艺术性是难以量化与检测的,但二者却相互增强,相得益彰。科学告诉你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而艺术则使你教得更好。

从上面列举的关于教学艺术的多方面内容可见,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在化为教学行动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创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素养并高度地和谐即可称为“艺术”。

我们倡导并推动老师攀登精神高地和知识高地,旨在通过教师的成长,推动学校的发展,而精神的丰富与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则是教师成长的核心动力。

我们通过制度手段要求教师学习新的教育学、课程论,学习新的心理学,新的学习理论等,是因为“我们需要使我们的理论文明化,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新一代的开放的、合理的、批评的、反思的、自我批评的、能够自我改善的理论”。(埃德加·莫兰)

孩子是祖国的明天,这是我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然而,明天的祖国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她会前进,会发展。那么,今天教他们的老师就一定要想想他们“明天”的需要,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和知识上都应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关注一些较有生命力的新思想、新理论。比如,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背景整体联系的观点,注重创造的观念,重视复杂性,尊重多样性,避免现代化弊端的观念,学会区分创造性的新事物和破坏性的新事物的观念,重视思想独立人格自由,既竞争又合作的理念,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践行有道德的人性化的教学,生态文明的意识,公民意识,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

既然学校是特别的家,学校工作是老师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生活品质就尤其重要。前面谈到过校长的高品质生活,高雅的生活格调,教师亦然。电子科大附小着力打造教师生活品质高地,旨在倡导一种高尚的文化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精神生活,这与金钱、物质关系不大,因为钱多并不等于生活品质高。

举一个小例子,中国盛行“麻将文化”,个别老师也沉醉其中,甚至沾染赌博恶习。胡适先生曾尖锐批评国民沉溺麻将的病态人格,他指出:“麻将平均每四圈费时约两点钟。少说一点全国每日只有一百万桌麻将,每桌只打八圈,就得费四百万点钟,就是损失十六万七千日的光阴,金钱的输赢,精力的消磨,都还在外。

“我们走遍世界,可曾看见哪一个长进的民族,文明的国家,肯这样荒时废业的吗?一个留学日本的朋友对我说:‘日本人的勤苦真不可及,到了晚上登高一望,家家板屋里都是灯光;灯光之下,不是少年人站着读书,便是老年人跪着翻书,或是老妇人跪着做活计。到了天明,满街上、满电车上都是上学去的儿童。单只这一点勤苦就可以征服我们了。’

“其实何止日本,凡是长进的民族都是这样的,只有咱们这种不长进的民族以‘闲’为幸福,以‘清闲’为急务,男人以打麻将为清闲,女人以打麻将为家常,老太婆以打麻将为下半生的大事业!”

胡适先生的批评是尖锐的,也是理性的,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打造生活品质高地,旨在提倡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附小人从健康的娱乐,积极的休闲,科学的健身做起,继而让追求高雅文化生活成为一种习惯,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精神家园建设是我们附小的一项“教师心理健康工程”,旨在为每一位老师以健康的精神状态生活,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