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因育人而设立,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课程具体体现教育思想,体现学校的价值观,体现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息,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健康成长的具体方案。课程的性质、特征、内容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培育方式,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并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方式和发展走向。
比如,综合实践性课程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实践经验、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结合注重知识的整体性、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多方面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连贯性课程使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无缝衔接,利于学生知识的连贯、各种素养的螺旋上升和身心成长的持续稳定与和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通过必修课程让国家基础教育实现基本目标,达到基本水准和共性化要求,选修课程适应学生差异,发展个性特长,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为其自由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课程是连结教师和学生的主要媒介。学校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主要是在教师、课程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世界观等多维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合格公民的培育都要借助课程这个载体。
课程是因为学生而设立的,它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思想碰撞、探究实践、建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是师生自主发展、自我提升、互助互动、共同成长的平台。
课程是联系。课程联系着人类文明,担负着文明传承的使命;课程联系着现实社会,担负着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使命;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开创未来的素质和能力的使命;课程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外,课程的联系性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社会的联系,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融通等方面。
课程与开创。继承与开创是课程的重要特征,在开创新知、开创新课程、开创新教材与教法、开创新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新课标给予学校和教师很大的自主权和开创空间。
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程既能容纳又能扩展,是一个充满多元性、选择性、整体性、丰富性、背景性、均衡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开放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