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目实践应更多地关注公众的书目情报需求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8]。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98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3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持《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29],结果显示了全国网页总数约为24亿个,比上年增长269.0%,全国在线数据库约为29.5万个;拥有在线数据库的网站数约为17.0万个,占全部网站的24.5%;不断增长的海量信息资源与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之间矛盾,为目录学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搜索引擎检索效率太低
2005年OCLC的“大学生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识”的报告[30]显示,89%的大学生检索信息时,首选搜索引擎。只有2%的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站作为信息源来开始信息搜寻的过程。我国《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出中国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为69.2%,为中国第五大网络应用。但搜索引擎的检索效率并不能令人满意。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关键词搜索引擎采用全文检索的搜索方式,用户只需键入一个关键词,就可检索出成千上万篇符合条件的命中结果,检索结果集非常大、且包含大量与检索意图相关性小的内容,需要用户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从中选择。
其主要原因在于搜索引擎主要采用自动标引方式,自动从自然语言编写的网页中搜集关键词,建立索引数据库,提供关键词检索途径。这种方式建库效率非常高,建库成本低,速度快,适应了组织数量庞大且增长迅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需要。但其不作词汇规范和不显示词间关系,这既是搜索引擎这种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最大优点,也是其最大的缺点。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提高搜索引擎的检索效率。
(二)公众书目情报需求对书目实践提出新要求
我国已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加快国家基础信息库建设,促进基础信息共享。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加强生产、流通、科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加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及时处理、传播共享和有效利用”。书目情报服务作为科学揭示与有效报道文献的手段,必须以公众书目情报需求为出发点。
1.信息描述的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无论是图书馆OPAC系统的书目信息、学科信息门户与导航库的各类资源、各类数据库信息,还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上,总体上看,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表现在信息描述的格式、项目、揭示的深度以及权威控制方面,标准化程度较低。以图书馆的OPAC为例,国内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对于著录项目,很少揭示图书的内容提要,更谈不上目次信息。而一些网上书店在信息揭示上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如AMAZON、当当书店、蔚蓝网等,均可深度进行内容揭示,描述图书的目次信息,非常利于用户进行比较选择。
2.各类书目产品的易用化
对目前数字资源及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从数字资源本身来看,其内容交叉重复,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而且知识关联程度较低,影响到用户的利用与获取。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同的数字资源系统之间数据结构不同、发布方式不同、检索方式也不同,用户需要在不同系统间来回切换,还需要掌握不同检索方法。从用户角度来看,图书馆购置的大量数字资源如果都是以“孤岛”的形式存在,用户就必须分别进入到各个系统中查找资源,这些形式各异的资源在给用户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检索上的不便。用户希望通过统一的检索界面和统一的检索语言,方便快捷地检索到图书馆的所有分布式资源(书目、图像、音视频、档案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会议录等),同时检索本地和异地各种资源系统,希望提供各类书目产品的一站式服务。
3.强化知识组织系统的导航作用
当前的一些书目产品中很少使用规范化的知识组织系统,资源描述较简单,不够充分。而国外许多学科信息门户采用学科分类法如DDC、UDC、LCC、NLM、EI等提高其浏览功能,采用受控词表如LCSH、MeSH等提高检索效率,这些均值得我们借鉴。
应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组织方法,如采用学科分类,按分类体系将主题概念组织层层隶属的等级体系,学科主题概念以及概念的其他表达方式以主题词形式集成到分类体系各类目下,构成一个个概念节点。分类表为体系提供了一个基于学科分类的主体框架,而主题词表中丰富的词间联系则为体系提供了四通八达的支脉[31]。但这些知识组织系统的易用性及其辅助检索的功能还需要加强。
4.书目产品的时效性
书目产品的数字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各类数字化对于如学科信息门户、学科导航库等产品,存在重视前期的建设工作,而后期的维护,大多是薄弱环节。存在更新不够、时效性差、死链及无效链接较多的现象,对于从用户出发的绩效评估大多重视不够,以至于这些产品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再加上产品的营销策略不得力,挫伤了用户使用这类产品的积极性与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