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要说,我们要的是洋思中学高效的管理,为什么要谈洋思中学的原始状况呢?很简单!大家知道来洋思中学的同仁很多,他们来了以后,通过观看、走访、体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洋思不能学、洋思不好学、洋思不可学,理由是他们所在的学校较之于洋思中学,不能比、不好比、不可比。因此,他们的学校不可能像洋思中学那样发展。我以为,这是“三唯主义”思想的表现,正是这“三唯主义”思想的存在,才使他们的学校没有发展、没有进步、没有提升。
何谓“三唯主义”?即唯基础,唯客观,唯条件。
这些同仁只看到了现实的条件、基础,却没看到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关键、主体——人的存在、人的作用、人的因素。
我以为,在了解了洋思中学的原始状况之后,所有学校都能发展变化——因为洋思中学在当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都能发展,还有哪一所学校不能变化呢?还有哪一所学校不能成为名校呢?还有哪一所学校不可发展呢?因为所有在座的学校的现实基础都比老洋思不知要好多少倍。
那么,洋思中学的原始状况是怎样的呢?用六个字概括,就是“三个‘三流’学校”;用七个字概括,就是“三个‘超三流’学校”。
1980年8月,泰兴县天星乡原党委决定,将洋思“五七”学校的初中班与曹园“五七”学校的初中班合并,在天星乡洋思村焦岱组一块面积为7亩的荒田上建立洋思初中,距离泰兴县城30公里。在这块滩地荒芜、沟坎交错、夏日蚊虫很多、深秋冷风横吹的土地上,一群老洋思人用政府拨款和地方筹集的共2.4万元建起了洋思中学的校舍。木材为外材,屋顶芦材盖,窗户塑纸遮,地面脚踩平。当时,全校26间教室和一间厨房里近1000立方米的填土,都是全校师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劳动课一担担挑来,一筐筐抬来的。就连师生吃水、用水也必须到200米之外,用脸盆一盆盆端来——那时,压根儿没有想到将来会有自来水。当时,学校招收了以洋思村为中心村的6个自然村的村小毕业班学生,共有5个班级、220名学生、13位教师,其中仅有1位教师为公办教师,其余12位教师都是县合同制教师或代课教师。
用一句话来概括洋思的原始状况,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三个“三流”的落后、薄弱、偏僻的乡村初中。
哪三个“三流”呢?
一是设备“三流”:整个投入2.4万元,除去建校费,又有多少钱能用于设备设施建设与改善呢?
二是师资“三流”:学校13位教师中,仅1位是公办教师,就连作为洋思中学创办人之一的蔡林森也不是正式院校毕业的,他是在1989年才转为公办教师的;洋思中学的现任校长秦培元同志当时可是刚刚从蒋华中学毕业的小年轻,当然只是一位代课老师了。而现在,有哪一所学校能比当时的洋思中学的师资还差呢?
三是生源“三流”:学校招收的又是怎样的学生呢?是6个自然村村小的学生。村小的学生质量如何?自然,远远比不上中心初中的——他们的生源是中心小学的学生,比村小的学生不知要好多少倍呢!
近年来,我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上课,没有发现一所学校比原始的洋思中学差,它们都比洋思中学好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