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样的行为结果,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知觉。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们在对行为或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时有不同的解释?研究表明,影响人们归因的因素主要包括归因倾向、情境因素、社会常模因素、行为者过去的成败经历、个体归因风格等。
1.归因倾向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事件的解释常常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当他人失败时,归因者很可能认为是当事人自身的原因较多;当自己失败时,归因者则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较多归因于情境等外部因素,从而减小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当别人成功时,归因者很可能将当事人的成功归因于他人帮助、运气好等外部因素;当自己成功时,归因者很可能认为是个人自身的原因较多,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在竞争条件下,这种自我保护倾向更加明显。
且看下面两个同学下象棋的情境。小张和小王两个人在下棋,第一局小张赢了,输掉的小王在一边嘀咕: “刚刚要不是没有看到你的马,我的炮就不会丢,如果炮不丢,我肯定就不会输。” 这时他将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大意。第二局小张又赢了,输掉的小王说: “呵呵,有本事再来一次,这次算你运气好!” 这时他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第三局小张输了,小王赢了,他哈哈大笑: “怎么样,我说过了,你上次只是运气好而已!” 这时小王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棋艺高超,并进一步确认了上次是运气不好。第四局小张赢了,小王咬牙说: “再来!” ,小王此时已经开始有所动摇,但是之前的胜利让他始终认为自己能胜利。第五局依然是小张赢了,小王说: “可能好久不下了,今天状态不行了,以前我……今天算了。” 可见,小王在失败时不断寻找外界原因,成功时就认为自己能力强,以进行自我保护。图4-2中的漫画反映的就是人们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经常表现出的归因倾向。
2.情境因素
当我们寻找某个行为的线索时,我们总是可以从环境中发现某些相关的信息,并以此作为归因的线索。使个体进行能力归因的明显的线索有:个体获得成功很容易,或者在学习开始就取得成功,或者多次取得成功。在学习任务中,努力归因的主要线索则是耗费心力的程度或坚持完成任务的时间。
图4-2 个体的归因倾向
(资料来源:www.tupian.hudong.com)
情境中的反馈信息也是很重要的。他人的言语、行为和情绪反应等都可能成为影响个体归因的线索。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学业的归因直接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说 “你要是努力学习,下一次一定能考好” ,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考好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如果家长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考不好” ,学生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差。在学生取得较差的成绩后,如果老师表示理解或同情,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能力方面的因素;如果老师表示惋惜或予以指责,学生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努力方面的原因,下次会表现得更加努力。例如,当两个学生做错了同一个题目,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大为恼火,而对另外一个表示理解,这样前者就会认为是自己能力强,这次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而后者则会认为是自己笨。教师的反馈对学生归因的影响可以用图4-3来表示。
图4-3 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回馈对学生归因的影响
(资料来源:张春兴主编,《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竞争和合作情境也会影响个体对原因的分析。在竞争情境下,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能力;而在合作情境中,则更倾向于进行努力归因。学校教育中比较强调竞争,如果学生总是经历失败,长期进行能力低下的归因,很有可能形成 “习得性无助” 。
不同场合对归因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公开场合,人们对成功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对失败进行内部归因,但这未必是人们真实的态度和想法。私下里个体可能觉得失败并非是自己造成的,而成功主要得益于自己的努力,只不过在公开场合,个体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而做出一些微妙的改变。
3.社会常模信息
同一活动中他人的成败结果,是个体进行归因时的一个重要线索。例如,在某次考试中,如果全班多数同学都考了很高的分数,那么考高分的同学就容易将自己的成绩归因为任务比较容易。如果绝大多数同学的考试成绩都较差,那么成绩差的同学就容易将自己的成绩归因为题目太难。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结果和多数人的结果不同,他会更倾向于进行个人方面的归因。例如,多数人都考了90多分,只有你考了50分,你要么认为自己不够努力,要么就认为自己太笨。如果其他人都不及格,你却考了90多分,你要么认为这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要么认为自己特别聪明。
4.行为者过去的成败经历
行为者过去的成败经历是影响个体做出归因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个学生一贯在某门功课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较差的成绩,那么该学生就会把成绩归因为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或个人的努力。如果一个学生历来考试成绩优秀,而某一次考试突然考砸了,那么很容易认为是运气不佳,或者题目太难。如果学生的成绩时好时差,就容易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程度、运气、题目难度等。
5.结果是否出乎意料
前面我们提到,在意料之外的事情更容易激发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对于意料之外的成功和失败,人们对原因重要性的排列次序是不同的,具体参见表4-4。对于意外的成功,首先想到的是运气;对于预料中的成功,首先想到的则是能力。对于失败的结果,无论是意外的还是预料之中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任务太难了,这种失败的外部归因其实是人们的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将失败归于外部原因,从而摆脱自己的责任,避免自责、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表4-4 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原因知觉的排序
此外,年龄、性别、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自己成败结果的归因。在归因问题上,个体差异也是导致不同归因的因素之一。有的人认为有志者,事竟成;有的人相信能力,一两遗传抵得上一吨努力;有的人认为是机缘巧合,运气好;还有人认为成败是命中注定的。再如高自尊的人,倾向于把成功进行内部归因,对失败进行外部归因;而低自尊的人,容易将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
案例4分析
1.学生取得好成绩后,应如何归因?张丽和王海同学的归因对他们的学习有影响吗?
面对学业成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解释。张丽将自己的好成绩归因为运气好,因为复习的知识都考了。由于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此张丽对未来成功的预期会降低,从而影响了她之后在学业上的投入。
老师将王海的成绩进步归因为潜力和努力,王海对此表示认同。将学业成就归因为能力,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因为努力,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对未来结果是可控的,因此会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业成就的积极期待,从而增加对学习的投入。
因此,在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后,可以引导学生将其归因为能力、努力等个人内部因素,这不仅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会激励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2.学生没有取得好成绩,应如何归因?李萌和刘浩同学的归因对他们的学习有影响吗?
李萌将成绩不理想归因为周围同学的干扰,这种因素是外在的、不可控的,因此有可能降低她对未来的预期,影响其学习投入。回避从个人内部找原因,其实是在逃避责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刘浩将英语成绩差归因为自己不适合学英语(也就是不具备学习英语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自身能力、教学水平是相对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所以这样的归因会影响他对未来学习结果的期望,降低他学习的努力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他的学习成绩。
3.遇到学生的归因问题,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由于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对成功的期待及后续的行为反应,因此当学生出现消极的归因倾向时,教师应予以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建设性的归因。学生取得成功时,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学会肯定自己的能力。当学生遭遇失败时,要引导他们寻找个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