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物理课“斜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将斜面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联系起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骑自行车上坡的时候如何才能最省力,山路为何都是盘旋曲折慢慢向上而不是建成一条直路等。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引入“斜面”的内容。如果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斜面”,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势必难以引起同学的兴趣。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1.教学内容要有趣、有用

● 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有趣的、新异的教学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要注意挖掘内容的趣味性。可以在题目的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变换,出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题目。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小学数学中  “年、月、日”  概念时,先播放一段录像,讲的是小狗、小猫、小猪、小兔、小猴一起来给小羊过生日。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小狗和小猫争论起来,小狗说:  “我每年过一次生日。”  小猫说:  “我每四年才过一次生日。”  它们争论不休。随后教师问:  “小猫和小狗谁说得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这样就自然而新颖地导入了新课。讲完新课内容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小猫的生日是在闰年,所以每四年才过一次生日。

对于某些教学材料,内容本身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与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联系起来,选用具体的事例而非抽象的事例,注意材料的因果联系以及材料组织的清晰性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时,不能哗众取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仅限于满足学生的低水平的兴趣。

● 强调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像化学、物理、生物这样的科目,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将所教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成功联系起来。例如,物理课  “斜面”  的教学,教师可以将斜面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联系起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骑自行车上坡的时候如何才能最省力,山路为何都是盘旋曲折慢慢向上而不是建成一条直路等。同时放映盘山公路的幻灯片。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引入  “斜面”  的内容。如果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  “斜面”  ,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势必难以引起同学的兴趣。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实用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些老师不重视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只向学生灌输某些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考不好会有什么后果,不掌握就要有什么惩罚措施等等。因此,不少学生虽然也在学习功课,但是他们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回避惩罚,而任务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学生知之甚少。一些学生抱怨学的是无用的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的认识。

2.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新颖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常变常新,确保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经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变化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 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通过录像、短片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模拟和角色扮演

模拟和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承担某种角色,并从事与角色相适应的活动。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如小学生在学习人民币的计算时,老师借助各种学具让大家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扮演顾客的学生必须确定所购物品需要花费多少钱,而收银员必须确定顾客所买物品应付多少钱,以及如何找零等。这种生动有趣的购物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办自己的报纸;设计并销售某件产品;建立并经营自己的银行等。

● 任务形式多样化

如果学生每天所做的功课、每天参与的学习活动千篇一律,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例如,小学生每天完成的语文作业都是读课文、默生词、抄段落,时间久了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注意不断更新任务的形式,如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来变换作业方式,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字谜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每种方式的使用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以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并使各种方式相互补充。

3.教学过程要能引发认知冲突与好奇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情境,或者让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老师提出的问题之间有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积极探究的愿望。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方面,以下3种方式可供参考:

● 在新课导入处设疑

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中  “圆的知识”  时,可以以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来设置疑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答:  “圆形的。”  教师问:  “如果是长方形或者三角形,可以吗?”  学生答:  “不行。”  接着教师又问:  “那么,椭圆形呢?”  (随手画一个椭圆形)。学生回答:  “也不行,没有办法骑了。”  教师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圆形就可以?”  这样在课程一开始,学生就被巧妙的设问所吸引,激发了学习兴趣,开启了思维。

● 围绕重点和难点设疑

在提出问题时,要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物理课上讲到  “浮力”  的内容时,教师一开始就提问:  “为什么木块总是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在水中总是下沉?”  学生可能会说:  “木块轻,铁块重。”  教师再问:  “取一吨木块与一千克铁块,为什么还是铁块下沉呢?”  大部分学生哑然,少数学生回答:  “木块密度小,密度小的物体所受浮力大。”  教师接着问:  “轮船都是钢铁做的,为什么都能浮在水面呢”  这个问题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迷惑不解了,他们急于想了解问题的答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拿出一条剪去尾部的废牙膏皮卷成小团,放在水杯里,牙膏皮下沉,然后教师又将牙膏皮恢复成圆筒状,头朝下放入水杯中,牙膏皮却浮在水面上。教师问:  “牙膏皮的重量没变,为什么空心的牙膏皮就能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情绪热烈。有的学生回答  “鼓起的牙膏皮,体积变大了,所以上浮。”  教师接着问:  “一个浮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把该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 在知识模糊处设疑

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有些知识易混淆,教师可以把问题的着力点放在此处。如讲授数学中  “平角”  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对  “平角”  和  “直线”  混淆不清。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平角是直线,还是直线是平角?”  这样的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而辨清两者之间的异同。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用许多不同的方式不断地激发、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例如,科学课的教师经常运用一些演示使学生感到惊奇或困惑,以吸引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一枚漂浮的硬币使学生对液体的张力感到好奇,而点燃一张用酒精浸泡过的钞票(而又不损坏钞票),也肯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燃烧这部分内容的兴趣。研究发现,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对书本上相关主题的学习,使他们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

总之,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教师不仅需要努力创设有助于满足学生自主、胜任和归属需要的学习环境,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要注意采用中等难度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新颖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任务,综合运用各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