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研究所

学校研究所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专门人才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双重使命。衡量学校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主要是看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两个中心的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并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从体制上确保两个中心建设的健康发展,形成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这次会议的议题是,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认真分析我们学校的现状,进一步统一认识,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研究如何加快和深化学校改革的步伐。同时,对下学期的工作要点和学校发展的中期规划作一些初步议论,听取大家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始终不渝地把培养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注:本文是1988年7月路甬祥在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委直属的36所重点大学之一,是一所高层次的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专门人才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双重使命。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办学目标。衡量学校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主要是看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合格人才。这要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根本任务。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专门人才的关键是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从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和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出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建设四化的责任感和献身改革的使命感,要认真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投身改革实践,接触工农群众。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和认识改革形势,加深对国情和现状的了解,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解,使他们在校期间就打下以四化为己任,与改革共命运的思想基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一批掌握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专业人才。同时,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宽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教育上要围绕保证质量、适应需求的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形成浙江大学的办学特色。

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必须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学科带头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努力发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校科学研究总的水平。因为教学与科研相互依托、相互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总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科学研究水平,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良好的学术环境、浓厚的研究气氛,对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创造精神的训练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教学与科研紧密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也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两个中心的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并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从体制上确保两个中心建设的健康发展,形成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们要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当前特别要注重在师生员工中进行确立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志向和正确认识改革形势的教育。

10年改革,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由一个本来处于停滞与动乱状态的社会,开始变成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基本稳定的社会;由一个长期闭关自守的社会,开始变成一个对外开放,勇于迎接世界挑战的社会。是改革给我们全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生产力的解放。

同样,10年改革也使我们教育和科技战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动乱、荒芜的教育科技园地,转变成百花争艳的教育和科技的春天;知识分子的地位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学位制度,增加了教育投资,学校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步步深入,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当然由于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业待兴,也由于人们对教育科技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投入还不尽如人意。但这毕竟是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前景是乐观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战线内部的确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改革步伐的地方。无论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待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关系国家的未来。培养21世纪的栋梁,这正是我们在教育战线同志的重任。我们要看到成绩和希望,要感到责任和重担,当然也要有改革开拓的勇气和力量。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和中央同心同德推进和深化改革。

改造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探索在新形势下,研究和创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基础理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各种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益活动。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发挥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发动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还必须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肃组织纪律。要健全各项法规和制度,从制度、法规建设和政策上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走出一条靠思想教育、道德和舆论规范制度、法规约束相结合的改造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改造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还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要努力探索,逐步建立适应校长负责制的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建设好一支精干的、有力的、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保证学校的安定,保证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着力抓好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工作

我校现有教师2500余名。几年来,虽然补充了800余名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了一定改善,学历层次有了一定提高。但目前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术带头人青黄不接、结构层次不合理的情况仍然十分突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里我摆一点具体情况,提供大家一起分析研究:一是我校高职教师年龄结构。全校教授共120名。50岁以下9人;51—55岁为29人,56—60岁为52人;61—65岁为18人,65岁以上为12人;其中50岁以下仅9名,占总数7.5%。56岁以上共82名,占总数68.3%。副教授50岁以下163人,占总数27%,56岁以上150人,占总数25%。二是我校现有29个博士点,41名博士生导师,50岁以下仅2人,占总数4.9%,51—59岁14人,占总数34.1%。60—69岁22人,占总数53.7%。70岁以上3人,占总数7.3%。41位导师的平均年龄为60.54岁。三是博士生导师分布情况,其中两个博士点没有导师(博士点面临被取消的危险),还有两个博士点合并一位导师,其余14个博士点各有一位导师,只有两个博士点各有四位导师。四是从博士生导师的数量来看,目前全国共有1830个博士点,导师3798人。平均每个点有导师2.08人,而我校平均仅为1.41人,只及全国平均数的2/3。以全国13所重点理工科院校作比较,我校每个博士点导师人数的配备,排在倒数第三位。五是这次各系申报的增补导师的年龄绝大多数均在55岁以上,有个别的甚至比原来导师的年龄还大。从各学科点确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带头人看,年龄也均在55岁以上,50岁以下是极少数,甚至可以说是个别的。

以上情况,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校现有的学术带头人不仅数量上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不足,而且学术带头人老化、后继乏人的情况已经十分突出。假如按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不采取有效断然措施,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再过五年、十年,必将失去目前具有的优势和浙大应有的地位;我们将会远远地落在兄弟院校后面。我们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我们能不感到紧迫和危机吗?对此必须警觉起来。从现在开始着力去解决好这个问题。

为了能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好这件关系到浙大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大事,我认为,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统一思想认识。

一是必须看到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学科建设可以说是重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而抓好学科建设的关键是遴选好学术带头人并建设好学术梯队。这一点要成为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要正视我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如缺乏这种认识,我们就会贻误时机,犯历史性的错误,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对此,首先是中层干部要统一认识,然后通过我们的工作和教育,造成强大舆论统一全校教师的认识。这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才能得到广大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支持和理解。浙大有一批可敬可佩的老教师,几十年来他们辛勤耕耘,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们,仍要重视维护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他们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和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我深信只要讲清道理,老教师们一定能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积极热情地支持这项工作的。我们的做法,一定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只有统一了认识,才能形成有利于优秀中青年脱颖而出的气氛和环境,才可能形成上下一致的行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要引入竞争机制。

促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一定要冲破“论资排辈”、“平均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强化竞争意识,按照“按需设岗、按岗定编、择优聘任”的原则来进行。要通过聘任工作,引导师资队伍的合理分流。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优秀中青年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跻身于国内外学术舞台,成为学术带头人。要通过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中青年人才,扩大博士后流动站等大胆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引导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让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术带头人,才能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第三,建立和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

除了统一认识,明确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引导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大力遴选优秀中青年人才外,还必须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制度,从法规建设上来加以保证。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建立博士生导师遴选和增补制度、学术梯队建设制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遴选制度、优秀人才职务聘任特别审批制度、引进和招聘优秀人才评审制度、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制度、选派出国考察与进修人员制度等等,都要做到有章可循,并逐步实现培养、选拔、职务聘任一体化,形成经常性、制度化的成才、聚才、用才环境。只有这样,通过几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大家的共同努力,浙大一定能人才辈出,涌现一批优秀的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重振浙大之雄风。

四、逐步建立适应两个中心建设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我们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都出现了新的情况。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目前,我校基本上是处于专业办学的状况,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可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现在我校研究所、室的体制,绝大多数是系、所合一的,研究所、室不是实体,因此缺乏活力和动力,既不利于学科建设,也不利于研究所、室向自主、开放和竞争的方向发展,不利于合理分流和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考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适应学校任务和要求的新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

要切实从专业办学转变为系办学。系负责组织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实施教学工作,聘任教师,逐步取消教研室一级教学基层组织。根据学校发展方向,组建一批相应的研究所、室。研究所、室的任务是加强学科建设,制定科研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科学研究工作,并设立教学小组,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使研究所、室成为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实体,成为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地。研究所、室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建立精干的学术梯队和教学骨干队伍,同时,有一部分硕士、本科毕业生作为流动编制人员,参加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充分发挥学校独特的人才优势。中等以上规模的系,一般不在系一级建所,研究所、室可建立在二级学科上。全校拟先在有条件的学科点建立40—50个研究所、室。到1990年希望能发展到70—80个研究所、室。学校将在财力、物力、人才许可的情况下对新组建的研究所、室给予支持。对关系到学校发展、重点学科建设,对学校地位和声誉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所、室,要给予重点支持。学校已考虑要调整教学、科研用房,同时,还要调整和重新确定研究所、室的编制定额,科研编制的使用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即每使用一个科研编制,应向学校交回一定的经费。学校正研究筹集资金调整现有设备设施的管理体制等,支持一批研究所、室。

要实施这种转变,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一整套管理办法。对这个问题的实施,还有许多具体问题要考虑,学校还要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这也是一项带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改革措施,我们要积极而稳妥地逐步推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如何结合的问题,在过渡时期可先考虑教研室和研究所并存,研究所所长可兼任教研室主任。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哄而起,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真正把我校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稳定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结构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