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美丽杭州的浙江大学,背依青山,面居玉泉,英才辈出,蜚声中外,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当我们坐在校长路甬祥的办公室里时,这位大学校长告诉笔者:“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道路,作为浙大这样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如何更好地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与科研相结合,在坚持方向、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前提下,扩大办学内涵,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这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从1989年开始,浙大先后与轻工业部、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商检局等十几个部委以及中国石化总公司等国家骨干重点企业联合办学,创办了轻工学院、建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石油化工学院等6个学院,取得很大社会经济效益。
路甬祥告诉我们:“我们创办的这些学院,不扩大学校规模,不增加学校管理层次,通过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扩大了办学内涵,增加了学校和社会联系的纽带,强化了教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机制。”
注:本文原载《中国教育报》1991年1月20日,作者:少波,有智。
“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建立和完善与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约束机制。”路甬祥话锋一转,谈起他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层思考。“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我校在进行办学模式转轨以后,深化了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生产等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使教学与科研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最近,路甬祥在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了三个月,在与我们的交谈中,他的思绪不时显露出一种哲学的思辨色彩。他说:“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一种不断运动和永恒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构层次也将不断地发展。因而,教育的结构、层次和功能也不断地变化调整。教育体制改革就是这种结构和功能调整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现代教育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性来看,教育必然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和科研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这几年对教学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思考核心。”
“浙大综合体制改革这几年具体怎么做的?”
路甬祥侃侃而谈:“在教学体制上,我们把原先按教研室办学的模式变为按系办学,淡化专业,把本科教学基础面加以更新、拓宽,完善学分,提倡主辅修,创办‘混合班’、‘提高班’,扩大厂校联合培养(311制)的试点,加强基础理论,加强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需求。初步设想,‘八五’期间,将创办5到8个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科技发展方向的应用学科和适当加强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
在谈到科研体制的改革时,路甬祥说:“像浙大这样一个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必须依托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也是当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提出了在二级学科上建立研究所的设想。研究所不是对教研室的简单形式替代,它是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学科实体。过去,我们的教育思想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所谓研究所实际上是系所合一,空架子一个,现在研究所要承接科研项目,搞二次开发,而且还要在系的统一领导下,接受教学任务,专人负责教学工作。这样研究所所长作为学术带头人,可以稳定地长期地专心于教学和科研事业,规划学科发展,摆脱行政事务和任期制的弊病。目前,浙大已建立这样的研究所、室70多个。科技和教育体制转轨以后,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就更紧密了,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能更多地参与科研,在实践中提高研究能力。”
“当然,对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生动的国情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把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在教育过程的始终,把学校真正办成转变学生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熔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