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性与经验
近代哲学在接受古代哲学的遗产时,形成了不同于古代哲学的传统。理性的高扬与科学的发展,是对近代哲学家创造方向起决定影响的两大因素,理性对中世纪神学的胜利,科学对封建蒙昧的批判,确立了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正是这样,近代认识论强调:理性是认识的主体和出发点,并不从属于客观世界;理性不需要用客观世界的性质加以说明,而要以科学的方法证明自己存在的独立性。科学与理性相结合,以理性为认识的主体,构成了近代认识论研究的传统。
近代认识论对理性的考察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起来的:一是从经验入手,考察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二是从理念入手,考察人类知识如何能够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前者形成了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后者形成了近代唯理性主义认识论。我们在本小节中,先考察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在下一小节中,再考察近代唯理性主义认识论。
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从经验入手,考察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实质上是要对人类理性本身进行批判的考察,指出理性认识外部世界的限度。这一工作始于洛克,中经休谟,而终于康德。
(一)洛克:天赋观念批判
批判天赋观念论,是洛克展开理性批判,系统阐发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前提。洛克通过批判天赋观念,展开了自己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所要研究的问题。这一基本出发点就是,心灵、意识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客观外部世界,来源于心灵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任何天赋观念都不存在。为了彻底否定理性中所包含着的天赋原则、天赋观念,洛克系统地考察了有关人的感觉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感觉和反省、物质和思想、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最后划定了人的认识的范围和界限。这些考察表明,洛克对理性的批判是全面的、系统的,他的结论是他运用分析方法的逻辑必然。
洛克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洛克的分析方法是经验联想主义的方法。经验联想主义方法由霍布斯提出,其主要观点是:意识具有联想功能,它可以通过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想象,把人的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持续的印象,形成观念。这一方法是近代经验论的基本方法。洛克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全面地、系统地阐发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他看来,简单观念直接来源于感觉经验,复杂观念是意识联结简单观念的结果。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由它们与意识、心理的关系而决定。第一性的质(坚固、广延、运动和数目)是外部世界所固有的,第二性的质(颜色、气味等)则依赖于意识。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力图证明人的认识是客观的,人能通过经验获得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是,由于他仅仅从人的神经意识活动出发研究这一问题,以人是否直接感觉到物质作为理性认识世界的限度,因而他最终否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人认识事物、实体的可能性。他在1677年写的一篇笔记中举出了三种不可知的对象:第一,“无限之物对我们的才能而言是太巨大了”;第二,“实体物(Substantial beings)的本质也超过了我们认识的范围”;第三,“在世界大机器中自然如何产生各种现象的途径,以及各类物种在其连续生殖中的延续方式等等,我认为也是超出我们的理智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外的问题”[12]。这就使洛克的认识论中含有不可知论因素和反形而上学倾向。
(二)休谟:人类知性批判
休谟哲学可以说是洛克哲学发展的逻辑结局,但是,这不是一种消极的结局,而是一种积极的结局。休谟继承了洛克的经验主义传统,同时又改变了洛克的经验主义研究方向,对人的理性作了更彻底的批判,揭露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内在矛盾,从而把近代认识论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休谟对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休谟把认识论研究的重心由对客体的考察转向了对主体内在结构的考察。在亚里士多德、洛克那里,客体始终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心,认识论就是研讨主体的观念是否符合客观对象、如何符合客观对象。洛克开展理性批判,只是侧重于对人经验、感知外部世界的限度和范围进行考察,而未能对主体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休谟把认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主体,建立了以主体研究为重心的知性批判。他认为,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13]。哲学只有认真地研究了人性、人的理解本性,才能“发现出人类理性的适当领域来”,建立“真正的哲学”,“消灭虚妄假混的哲学”[14]。在他看来,人性即人的理性,亦即人的经验,包括人的知性、情感和道德。人的知性是人性的最主要部分,是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休谟对人的理性的批判表现为对人的知性的批判。
第二个方面,休谟把认识论研究的问题由对观念起源的考察转向了对观念自身关系的考察。洛克对理性的批判,着重于探讨观念的起源、形成、观念与客观外界符合的程度,力图通过把外部世界与观念相对照来揭示人的知识可靠性问题。他明确提出,知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以客观事物的存在为标准。休谟虽然也考察观念的起源,但他更重要的是探讨理性的内在结构。他通过把经验与观念相对照,考察观念之间的联系方式、观念是否有逻辑必然性、人的知识能否还原为经验的问题。
在考察这些问题时,休谟同洛克一样,采用了经验联想主义的方法。他认为:“人心所有的全部创造力,只不过是把感官和经验供给于我们的材料混合、调换、增加或减少罢了,它并不是什么奇特的官能。”[15]这样,休谟就把人的知性结构归结为印象,把人的创造作用归结为经验的联想,从而把人的理性作用限定在极其狭小的领域内,最终走向了怀疑论。
休谟的怀疑论对近代认识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休谟的怀疑论破除了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独断论。洛克在未研究主体认识结构之前,就断定人能够认识外界事物,判断人的认识能达到的限度,认为人能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这就为人的认识预设了假定的前提,表现了独断论特点。休谟的怀疑论彻底否定了洛克的独断论,要求认识论必须从研究主体入手,探讨人类知识的可能性问题。第二,休谟的怀疑论证明洛克经验主义认识论从人的神经感觉特性出发,无法解决人如何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问题,要求认识论从新的层次上探讨人的认识结构。康德正是在休谟哲学的启示下创立新的认识论体系的。
(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在休谟的启示下开始自己的哲学活动,但他并没有沿袭休谟的老路,而是直接从人的先天理性出发,探讨主体的知性结构,重建理性批判。康德哲学与休谟哲学在批判的出发点、对主体知性结构的说明及批判的方法上,都迥然不同。
首先,关于理性批判的出发点。康德不是以经验,而是以纯粹理性作为理性批判的出发点。在他看来,批判纯粹理性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其次,关于对主体认识结构的探讨。康德不再把主体研究局限于主体的经验结构范围,而把这一研究向更广阔的范围拓展。他认为,认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理性的需要和目的、理性的原则、关于经验的法则。理性的需要和目的是认识主体的先验统觉或自我意识系统;理性的原则是由逻辑数学(时间、空间)、范畴、先验图式结合而成的先验的自然规则;关于自然的经验法则是认识主体根据智力的知识形态加工、处理自然界信息的系统。这三部分不相互作用,不形成反馈,是一种主从关系:理性的需要和目的是认识发生发展的动因,是认识结构中的主导方面;理性的原则从属于理性的需要和目的,又对关于自然的经验法则起主导作用;关于自然的经验法则从属于前两个部分。康德建立的人类认识结构充分表明了他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一切知识,不是人的认识结构顺应感觉对象的结果,而是感觉对象顺应人的认识结构的结果。
再次,关于理性批判的方法。从洛克到休谟都是运用心理联想主义方法分析人类理性,把人类理性所产生的知识看作是私有的、可还原为人的感觉与印象的东西。这就陷入了认识论中的个人主义,必然否定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康德则力图把心理分析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在康德看来,人不仅有先验综合判断形式,而且还有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的自我意识是人的综合统一的能力,能够运用人的普遍必然性的逻辑范畴、思维形式去思考对象,把对象改造成有内在联系、有规律性和统一性的东西,从而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产生了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自我意识的这种活动是一种创造知识的心理活动,但它又不是洛克、休谟的心理联想活动,而是主体的判断活动,是人把规律给予自然界。这样,康德就借助于逻辑分析,把心理分析转变成一种能动的创造活动,转变成一种超越个体的人类认识活动,突破了洛克、休谟的心理分析的局限。根据康德的思想,人的认识是一个能动地加工、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人的认识的客观性就是指知识是在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形成的,而不是洛克所强调的知识与对象的符合。
人类理性批判,从洛克而休谟、而康德,无论是所探讨的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所探讨的问题看,从洛克思考的人如何产生符合客观世界的观念到康德思考的人如何使对象顺应我们的认识结构,是人类理性批判由重视研究客体到重视研究主体的转向,它使近代认识论由单纯研究知识形成转向探讨认识结构与知识形成的关系,深化了认识论研究。从解决问题的方法看,从洛克单纯使用心理联想主义方法到康德力图把心理分析和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使认识论研究由对个体心理的分析上升为对人类心理的分析。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转向,是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不断扬弃内在矛盾的结果。
但是,不论是洛克的心理分析方法,还是康德的心理—逻辑分析方法,都只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它们机械地运用于哲学认识论研究,必然得出消极的结论。正是这样,在康德的认识论体系中,不但没有真正解决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而且还把洛克哲学中的不可知论因素放大了。康德明确指出,人类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认识的能动性只是抽象的、先验的能动性。这种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使人类理性批判依然处在困境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