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b站上面如何屏蔽社科人文

b站上面如何屏蔽社科人文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期我校共有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评为优秀,共有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目前我校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延伸机构。

一、总体情况

在这十年里,中山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有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回顾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文科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山大学聚集了一批年富力强的知名学者和优秀人才;文科的科研经费大幅增长,文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文科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和特色的学科;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转变轻视应用研究的观念,在研究国家和地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研究方法和科研组织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若干领域可以在同等水平层次上展开国际合作和交流;在港澳台问题的研究上发挥了优势,形成了特色,为国家和地方决策咨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科研队伍结构日趋合理,高层次人才逐渐增长

十年来,学校不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实施各项人才工程,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壮大科研队伍,十年来,通过学校人才计划引进文科各层次人才100多人。截至2010年底,我校文科已拥有教学科研人员1018人。其中,教授252人(占24.75%)、副教授319人(占31.33%)、讲师279人(占27.40%);拥有博士学位660人(占64.83%),拥有硕士学位288人(占22.39%)。目前我校文科有:全国突出贡献奖的中青年专家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位、讲座教授4位;获国家杰出科学青年基金(管理学)1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6位;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6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位教师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第一、二层次;共有4位国务院学位学科评议组成员,13位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5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共有62人参加了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2.科研项目和经费持续快速增长

十年来,我校文科科研项目竞争能力得到提高。2001—2010年,我校共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项,立项数目从2001年的14项到2010年的29项,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承担教育部各类项目392项,其中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及招标课题135项。承担省市社科项目518项。在总体数量增长的同时,在竞争全国性重大项目上取得重要的突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8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

十年来,科研经费持续稳步增长,年度经费已突破亿元大关,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1—2010年,我校文科课题实拨经费总计5.033亿元。2010年文科课题实拨经费达到1.034亿元,是2001年1017.47万元的10倍。

3.科研成果的理论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和社会反响良好

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0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产出能力得到提高,共出版著作1746部,发表论文15924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2001—2009年)8208篇。

十年来,我校在巩固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产出数量的基础上,产出一批有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在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评审中,我校共获得49项奖项,其中一等奖共3项。在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中,我校共有147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共38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列全省第一。自2008年以来,我校共有7项成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同期我校共有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评为优秀,共有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我校文科有9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提升了我校文科的科研地位

十年来,以基地建设作为改革示范,加强基地建设力度和投入。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凝聚人才,推动科研,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团队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校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我校还有7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5.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境外科研合作进一步加强

十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对外学术交流的规模和领域日益扩大,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2003—2010年,我校共举办了91次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143次全国性会议。其中有不少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2007年“冷战在亚洲:超越地缘政治与外交”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吉登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邀请到国际知名社会科学家沃勒斯坦教授、国际知名学者吉登斯,开展对话与交流,显著提升了学校学术影响。

学校毗邻港澳,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科研合作交流,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与机制。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澳门理工学院共建的博彩研究中心于2009年成立,该机构依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管理。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延伸机构。两个合作机构的建立成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港澳高校开展实质性、高水平、深层次的科研合作的示范,推进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引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走出去”的先驱。

学校文科与港澳的紧密科研合作产生了显著影响,教育部社科司主编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10年第14期和教育部办公厅编的《教育部简报》〔2010〕第171期均以《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借“港澳之船”扬帆世界》专刊简报,报送中央政治局等部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6.文科科研服务社会,充分发挥智力支持作用

学校提倡和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面向政府、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应用研究,积极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重大决策咨询。近年来,我校文科积极参与到学校与广州、佛山、肇庆、湛江、潮州、东莞、始兴等的合作,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09年,我校与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了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以课题研究为纽带,整合中山大学和全省政策研究的力量,为省领导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信息服务。2010年,我校与广东省文化厅签订合作协议,在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等五个专业领域深入开展合作。

不少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编写的《港澳通讯》系列,以其信息反映迅速、形势分析准确、内容丰富全面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我校承担并出版了《广东改革开放30年研究丛书》、《改革开放30年广东专业镇发展案例研究丛书》、《改革开放30年广东农村村落变迁案例研究丛书》,深入总结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对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总结和思考。

学校文科科研服务社会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各方的认可,教育部社科司主编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2008年第8期和教育部办公厅主编的《教育部简报》2008年第77期以《中山大学推动文科科研服务社会取得显著成效》为题作了专门报道,并报中央政治局等部门,产生积极影响。

7.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深化了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近十年来,学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科研管理规范制度建设,重视与文科科研相关的制度建设,相继建立了系列科研管理制度、人事聘用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教师教学工作量减免制度、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度。

近年来,学校的科研政策和科研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设立“中山大学青年教师起步资助计划”、“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桐山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举办学术会议资助计划”、“中山大学文科中青年学者文库出版资助计划”,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年教师进行分阶段培养,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形成了系统的资助体系,青年教师已成为我校文科科研的主力军。(2)设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和新兴、交叉学科资助计划”、“中山大学支持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配套措施”,设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重要科研方向(重大课题)科研助手资助计划”,积极开展跨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培育,对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的培育、申报和完成,形成了系统的支持体系。(3)加强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加强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不断探索科研机构管理创新等。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2002年,由王季思等十多位学者历时十余年编写的12卷本《全元戏曲》、鞠实儿教授的《基于开放世界预设的三值逻辑》系列论文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9年,郑永廷等人的专著《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

2008年,由梁庆寅教授、蔡禾教授分别主持出版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研究丛书》、《改革开放30年广东专业镇发展案例研究丛书》、《改革开放30年广东农村村落变迁案例研究丛书》,引起广泛关注。这三套丛书深入总结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对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总结和思考。

黄文杰教授的专著《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吴承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马骏教授的《公共预算比较研究》、程焕文教授的《图书馆权利研究》、陈斯鹏副教授的《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09年,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最大规模的单个社科项目《全粤诗》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陈永正教授等研究人员编写。《全粤诗》收录了先秦至明代2500多诗家的6万多首诗作,估计出齐后共804卷,25000页,版面字数逾1500万,已经超过了《全唐诗》的数量。

法学院刘恒教授与广州市政府法制办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于2003年正式生效实施,该规定是国内第一部规范政务公开的地方规章,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并于2010年被评为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校文科科研发展思路是:坚持“国际水平、国家需求”的导向;鼓励跨学科研究、团队研究、国际交流研究;尊重基于好奇心的研究;推动三个转变:围绕学科的研究向围绕问题的研究转变,从单一学科研究向学科交叉研究转变,从学术单向度引进向双向度流动的转变。我校文科要追求三个方面的突破:理论(思想层面)深度有所突破;回答重大社会实践问题有所突破;中国学术走出去有所突破。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我校文科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部分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大力推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为抓手,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研究高地,形成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做好现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做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工作。

2.大力推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通过科学研究,加强社科队伍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推动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形成一批有竞争力、有研究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3.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新兴学科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学科群

配合学校学科发展战略,传统优势学科强调特色突破,办学历史相对短的学科要强化和整体提升,以问题为导向培育和推动学科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争取建成一批有坚实基础和持续发展潜力,在国内能稳居前列的优势学科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有竞争力的学科群。

4.大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核心竞争力

在保持和稳定科研总量的同时,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意识,重点抓质量的提升。做好相关的前期培育工作,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学校激励机制改革,争取全国性的重要科研资源。

5.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为社会服务,要重视与地方政府的整体性、战略性的合作;进一步发挥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作用。围绕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集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开展团队研究。推进文科横向课题工作,在稳定横向经费的前提下保持横向课题经费的可持续增长;通过文理医资源整合,把科研服务社会进一步做大做强。

6.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空间优势,加强深层次合作,推动我校优秀人才、优秀成果走向港澳,走向世界;推动与境外高校、研究机构共建科研机构;资助举办有影响的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增强学术的国际对话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实施“学术精品翻译外推计划”。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

一、总体情况

“十五”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目前,学校拥有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11个文科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人文社科教学科研人员739人,其中教授113人,副教授228人,拥有杰出青年1名,珠江学者1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11人以及省、校千百十工程人才一批。

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依托工科优势,注重交叉,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我校理工科优势和岭南文化特色,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广东省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为华南地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2003年,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实到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2007年突破2000万元,2010年达到5188万元。从2006年起,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实到经费一直居全省第2位,2008年至今在全国高校排前20名。同时,学校获得人文社科研究省部级奖励40多项,拥有8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学校立项数量及经费大幅增长,共承担项目2400多项,实到经费1.99亿元。新增项目数、合同经费、实到经费分别由2001年的176项、820.7万元、503.2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6项、6655.4万元、5188.1万元,分别增长2.8倍、7.1倍、9.3倍。承担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项目89项,中央部委项目146项,省级项目682项;部分重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项、杰出青年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承担合同经费超100万元横向项目21项,合同总经费3183万元。

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十五”以来共出版著作551部(其中专著288部),提交政府部门研究咨询报告340部(完整采纳151部),发表论文5680篇。其中在SSCI、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经济研究》、《哲学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CSSCI论文分别由2000年的75篇,增加到2009年的304篇,增长了3倍。获省部级以及联合国奖励成果42项,其中一等奖8项。2009年首次获得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承担项目970项,合同经费1.38亿元;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批准经费1080万元,承担的重大横向项目58项,经费381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820多篇,出版著作110余部。获得的省部级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6项。“十一五”期间,基地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法学研究》等国内重要期刊以及SCI、SSCI外文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120多篇,其中有30多篇被新华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主要亮点有:“十一五”期间人文社科科研实到经费年均增长率超过30%,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在承担高层次项目方面取得突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及SSCI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一批,并首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培养了一批包括杰出青年、珠江学者在内的优秀科研人才。

(二)主要经验

学校人文社科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发挥智库咨询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推动人文社科整体发展。

1.发挥智库咨询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形成了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服务广东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紧密围绕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开展研究,为广东省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协力解决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技术问题和发展难题。围绕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现实问题的解决献策出力,为企事业单位发展和管理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根据广东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专门成立现代服务业研究院,为广东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提交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0多份,为南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电网、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雅芳制造有限公司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咨询、品牌策划等服务。

2.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推动人文社科整体发展

学校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结合理工科研究的技术支撑,因地制宜地选择团队的主攻方向,发展具备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围绕当前重大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展开研究。如,以管理学科带头人蓝海林教授为首的战略管理团队,开展一系列战略管理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内的高级别项目,从多视角研究我国企业在动态竞争和经济转型条件下的战略管理行为,取得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其专著《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研究》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这是华南地区管理学首次获该奖项一等奖。又如,以葛洪义教授为首的地方法制研究团队,围绕着地方法制开展研究,承担了一大批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委托的课题;葛洪义教授2008年承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地方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华南地区法学研究中的首个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三、标志性成果

《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研究》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科带头人蓝海林教授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获省部级系列奖励。其中《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研究》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这是华南地区管理科学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该著作同年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50周年纪念上再获“优秀理论著作奖”。除此之外,该著作还于2009年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著作类)。

此著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分析相对应,是对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和独特的制度、文化等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对我国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制定相对应,是对我国企业战略选择行为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揭示我国企业在环境动态化、经济转型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的战略选择;第三部分与企业战略实施和控制相对应,针对性地论述我国企业战略实施行为中公司治理、组织结构、创业或者创新精神等问题。

此著作在研究设计上选择了多种视角,在研究理论上引入了多种新的解释,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多种国际主流方法,因此较好地把握了当前国际战略管理研究的前沿。此著作内容的相关论文被中国期刊网的期刊论文引用219次,被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引用323次,同时获得了2005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和首届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作者2008年再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整合战略与动态竞争研究”的资助,就是本著作成果的延伸和提升。实践应用中,作者带领的团队运用专著中的成果已成功为十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战略咨询,提出的方案都为企业所采纳,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当前,学校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促进交叉,形成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在巩固工科优势和进一步加强理科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特色文科,提高学科总体水平。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1.强化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围绕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内外人文社科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整合现有学科力量,优化学科资源,大力发展管理、经济、金融、法学、会计、商贸、旅游等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推进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深层次交叉、融合和渗透;立足岭南,发掘、利用岭南文化特色,建构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人文学科。通过学科发展和整合,逐步形成具有岭南地域特色、与理工科融合渗透的学科体系。通过学校引导和市场推动,形成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相结合的学科协调格局。

2.以人才和团队为重点,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队伍整体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学校建设和教师个人发展的优良环境和体制,使队伍建设逐步适应我校人文社科发展的要求。创造条件,吸引优秀教学科研人才、博士后与博士毕业生来校工作,扩大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配套措施,为人才引进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与环境。推进“兴华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建设。以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为平台,组建与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攻坚能力的实质型学术团队。为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继续做好教学科研骨干的派出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工作,支持学术思想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

3.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大胆创新”的方针,坚持科研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理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入创新型国家、文化强省建设中,逐步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协调发展。以基地为载体,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战略需求为导向,落实华南理工大学《支撑珠三角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依托学校强大的工科背景,强化学科优势及资源集成,进一步凝练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积极参与政府重大决策过程,开展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争取承担一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重大项目,产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决策咨询报告成果。强化成果转化意识,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

4.以创新为导向,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对人文社科工作的宏观管理,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人文社科特点,建立和健全适应人文社科发展的管理制度。逐年加大对人文社科经费的投入力度,在“985工程”、“211工程”和学校财政预算中增加对人文社科发展的专项投入,进一步加大学校扶持力度。为学科的发展、科研团队的成长、重大课题的开展、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学术交流合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充足的经费资助。制定符合人文社科特点的评估体系与考核体系,鼓励教师潜心科学研究、积淀学术底蕴、追求精品成果。完善奖励制度,大幅度提高科研等方面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

5.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增强办学活力

大力实施“开放活校”战略,充分利用我校在对外交往中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要加强与港澳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结合国家派出计划和学校“兴华人才工程”、“百人派出计划”,有计划地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出国合作科研和进修。鼓励人文社科工作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世界知名学者来访、聘请长期外籍专家,举办国际会议等。举办“文化兴校”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和系列“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促进人文社科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促进文理工跨学科研究。

6.发展创新文化,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兴校”战略,进一步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发展以提高人的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自由探索,努力营造鼓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氛围,创造科研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学术规范建设。倡导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劳动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以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坚决反对急功近利、浮夸浮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