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理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理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期间,北京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见表3。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属高校中有1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16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加强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向北京市属高校设立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面向中央在京高校设立了“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和首都创新战略的要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立足“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支持北京地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1—2010年,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整体规模、综合实力、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均有所突破。

一、总体情况

1.研究概况

2001—2010年,北京市属高校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有22~24所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情况见表1。随着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数量的增加,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比例也缓步增长,市属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表1 北京市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活动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

续表

这期间,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见表2),其中政府投入始终占约85%左右。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从2001年的198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99亿元,增长了1400%。

表2 北京市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活动经费情况表 (单位:万元)

此期间,北京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见表3。数据显示,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研究项目数量、专著出版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获得奖励的项目数量等各方面,都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

表3 北京市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续表

同期,北京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见表4。从举办学术会议数量、参加学术会议情况、提交会议论文数量、派出及邀请讲学情况以及合作研究课题等方面可以看出,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保持了相当的活跃度,学术氛围呈现出开放性、活跃性的特点。

表4 北京市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表

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属高校中有1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16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2.主要措施

北京市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得到支持的高校中,既有北京市属高校,也包括中央在京高校;引导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服务国家、服务北京”为主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建立研究基地的目的是发展、繁荣首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搭建一系列研究平台,发挥高等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整合研究资源,促进直接、及时地服务于决策的优秀研究成果的产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从2004年9月开始联合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依托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分批陆续建立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支持研究基地建设,市教育委员会每年给每个研究基地从专项经费和共建项目经费中安排30万元建设经费。每个研究基地建设周期为3年,每个建设周期结束后进行验收。

(2)搭建科学研究资助体系。为加强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向北京市属高校设立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面向中央在京高校设立了“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由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即将启动)构成的多层次多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体系;由市重点建设学科及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及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学科群构成的学科建设体系;平台项目、共建项目、市重点实验室、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市技术转移中心、市大学科技园等的基地资助体系。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创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高校社科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形成方位研究学科体系。经过10年的建设,北京市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硬件设施、软件管理等科研基础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为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市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市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学科群、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形式,搭建了市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平台,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相结合,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门类的北京市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体系。

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2001—2010年,北京市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专著出版数、论文发表数、鉴定成果数、获得奖励的项目数、提交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并被采纳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或是解决了困扰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或是在经济社会管理中提供发展建议、提升管理水平,或是关注民生热点,充分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咨询台、缓冲器的功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服务的效果十分明显。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到2010年,北京市属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增加到了一万人左右,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40%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60%左右,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力量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科研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以此为代表,市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力显著增强。

研究成果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的比例持续增加。10年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共进行了5次,地方高校获奖单位和一等奖比例得到提升。例如2006年有12所高校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2010年有13所高校获奖,其中一等奖8项。

2.基本经验

(1)注重多功能研究平台建设。把基地建设和规划项目紧密结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学科,坚持以项目研究带动基地建设,积极服务首都改革发展的特殊需要,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凝练出“集科研、教学、培训和咨询为一体”,“推动产、学、研结合”等多功能研究平台的建设任务;将研究基地建成制度创新平台、研究项目孵化平台、首都建设智囊平台、创新人才培育平台。

(2)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北京高校3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都是围绕国家特别是北京建设发展面对的迫切问题而设立的,强调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研究解决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中心,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因此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强,实际的效果较好。

(3)创新管理手段。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研究基地以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明确科研方向和重点课题,跨地区(跨国家)、跨部门、跨单位汇聚人才队伍。在全社会的层面提高整合科研资源的能力,构筑可持续健康蓬勃发展的研究基地平台,建立协同合作、开放互动的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营造自由、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学术发展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扩大多单位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协同研究;以科研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科研管理创新,加强学术规范,提高研究质量,完善学术评价。

(4)注重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10年来,北京市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了人才引进、培养、选拔、评价和使用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科团队建设,形成了各级各类人才定位明确、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水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标志性成果

(1)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与依托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结合起来,共争取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家级及国际合作项目12项,2007—2009年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1项,其中“消费类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技术平台”项目成果得到国务院、农业部、科技部的高度好评,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吴相洲的专著《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获得北京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该书首次将“艺术生产”理论引入中国古代诗歌史、音乐史的研究领域,第一次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歌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的专著《20世纪的历史巨变》,由学习出版社2005年出版。此书以一百年来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分4篇对20世纪的历史变化作了全景式的系统研究,获北京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首都师范大学李福顺的专著《北京美术史》,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这是北京第一部美术史。全书以年代为序分为5篇,涵盖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5大门类,共100万字,近500幅图片,全面地展示了北京史前至辽金、元、明、清和民国北京美术的发展历程,将北京的史籍、文物画重新梳理,将文化积淀厚重的北京美术展现在世人面前,获北京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的专著《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此书以文学思潮为主线,把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串联起来,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对新时期30年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它首次确立了“精英化—去精英化”这个阐释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新框架,并对这一矛盾关系对推动文学(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北京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6)中国音乐学院杨红的专著《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基于对二人台流行地域的实地普查,对其生存的地域背景与历史语境进行了文化追问,围绕着对河曲二牛家族剧团和曲峪二人台艺术团的田野调查,加以描述、比较、分析和阐释,探讨了民间戏班的内部组织和外部运作机制,对河曲民间戏班与西口路文化中的非定时性和定时性的乡俗礼仪生活进行概括,实证论述了两者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关系。

(7)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组织全国的学术力量历时两年编撰完成的《共和国期刊6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期刊图像资料著作。该书集资料性、可读性、可观性为一体,真实、深刻、完整、亲切地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期刊发展的历程,是一部读不完的书,是一部可以导引继续去做研究的书。《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科学时报》、全球期刊门户、人民网、《新闻出版报》、科学网等媒体也都予以报道,作出了高度评价。

(8)北京联合大学梁怡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级课题《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评述》,成果入选全国规划办《成果要报》。同名专著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人民网等媒体均刊登了引用文章、书评和报道,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收藏,并多次被全国党校系统选为指定教材。该成果2006年获北京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9)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诸多课题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如“北京沟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等,在平谷区大兴庄镇西柏店村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完成各类投资2000多万元。2009年,西柏店村被列为19部委参加的全国农民科学素质试点村。完成丰台区王佐镇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项目,为当地吸引2000多亿元资金。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40余项,引进和推广、试种新品种300余个,累计新增产值3.85亿元,农民获纯收入1.868亿元。与此同时,还实施了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开办了系列农村科技协调员实用技术培训班。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属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进行重点研究,全面关注社会民生,为政府决策管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助手。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北京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工作,要根据国家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有限目标,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点建设,注重建设成果,突出建设特色,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明确“人才优先,强化优势,提高质量,创新机制,引领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术水平,巩固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社科专项研究,加快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术团队建设,加大政策与经费的扶持力度。要通过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人文社科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人文社科创新人才,形成为国家和北京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的崭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