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省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整体素质有了提高(见表1)。吉林省省属人文社科基地取得了丰硕成果。加大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投入力度,形成了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构成的多类别、多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资助体系。

2001—2010年,吉林省立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充分调动了高等学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一、总体情况

1.研究情况

这10年中,吉林省省属高校参与人文社科研究的有20~22所,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员中高职称和高学历比例逐步增长,30~34岁、45~49岁年龄组人数增加显著。吉林省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整体素质有了提高(见表1)。

表1 吉林省2001—2010年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情况表

10年来,吉林省人文社科经费逐年增长,截至2010年,经费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7%,其中应用研究经费年均增长近56%,基础经费年均增长近16%左右(见表2)。

表2 吉林省2001—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与发展经费情况表

10年间,吉林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专著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获奖数量都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截至2010年,课题总数年均增长8%,论文年均增长1.5%,获奖成果年均增长12%(见表3)。

表3 吉林省2001—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2.主要措施

(1)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方向,大力发展省级人文社会科学平台建设,根据教育部社科司在全国建立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模式,吉林省在省属高校遴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7个,每年以重大项目招标形式予以基地经费支持,每年基地经费支持在220万~240万元。

吉林省省属人文社科基地取得了丰硕成果。每个基地都有自己标志性的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政策咨询服务。

(2)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加大人文社科科研投入力度,公平竞争,择优立项,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加大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投入力度,形成了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构成的多类别、多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资助体系。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省级大学科技园的基地资助体系,教育厅每年对省级人文社科研究投入经费达到700多万元,使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出现崭新局面。

二、主要成绩

1.强化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

吉林省高校现有人文社科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8个,博士科研流动站21个,省级重点学科6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通过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团队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建设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精品课程40余门。涌现出以全国教学名师孙正聿为代表的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编写和参与编写国家和省级重点教材、规划教材20余部,评选人文社科类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30余篇。通过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2.关注重大需求,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编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申报指南”,启动“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实施“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招标制度”,增加人文社科项目经费额度等措施,引导高校教师潜心基础研究,产生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间,吉林省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近千项,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700余篇,一批研究探索现实问题的成果直接服务国家大局、大事。许多研究在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长吉一体化建设,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统筹推进“三化、三动”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咨政服务功能,作出了重要贡献。

3.加强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组织实施了“高校优秀人文社科中青年专家”扶持计划,先后两期重点资助和扶持40岁以下的高校人文社科中青年专家60名。立项建设了25个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通过院校合作、校所共建等方式,重点建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工商管理等一批省重点学科,如吉林财经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分别与省社科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合作共建省重点学科为平台,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对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标志性成果

(1)吉林财经大学安明友撰写了《吉林省以财政补贴担保建立农民基本信贷制度可行性研究报告》。吉林省政府采纳报告中提出的以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的建议,上报财政部,在全国开创了以收入流担保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先河。

2011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陈锡文主任,就新华社吉林分社关于吉林省开展以直补资金担保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试点情况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中央关于吉林省以直补资金担保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试点情况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局就从财政贴息和信贷额度等方面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进行研究,提出意见。

(2)吉林财经大学宋冬林教授主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大攻关项目。其中,《关于实施“打包改制”带动东北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制度创新走出困境的建议》,于2004年5月呈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议得到了中央及多个部委领导的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党委书记李毅中,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儒林等领导分别就建议作出批示,对推进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3)吉林师范大学杨朴的《二人转的文化阐释》专著,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2008年重印。此成果曾获《文艺报》、《戏剧文学》、《吉林日报》、《新文化报》、《长春日报》、《城市晚报》、《社科信息报》等好评。著名学者叶舒宪著文称:此书“确实是开拓性的,在人文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方面,树立起一个范例、一个标尺。如果立足于国际学术的创新观点来看,我国东北民俗艺术二人转的现代阐释也是具有远古文化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意义的一种标本”。

(4)郭庆海、姜会明著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与产业政策》,由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依据此书主要内容的论文《吉林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学思考》发表在《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7期上,于2007年获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此项目获2011年吉林省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此项目的前期成果《关于我市实施精品畜牧业战略的建议》于2002年获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发展精品畜牧业的成果获吉林省2010年科技进步三等奖,是2010年吉林省唯一的社会科学科技进步奖。

(5)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职业教育支持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该课题2007年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围绕课题研究,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区域战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等专著。参与了《吉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文件调研和起草修订工作。

(6)长春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视力残疾大学生全纳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于2009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此报告被中国残联所采用。该项成果首次在国内确立了视力残疾大学生全纳教育的目标;构建了视力残疾大学生全纳教育的培养模式;确定了视力残疾大学生本科全纳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全纳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先进的全纳教育支持系统、视力残疾大学生全纳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等,实现了我国残疾人特殊高等教育事业新的突破与创新。

(7)通化师范学院耿铁华著的《高句丽古墓壁画》,由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此书收录国内外高句丽古墓壁画彩色图版79幅,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视角对高句丽古墓壁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共计58万字,是目前著录国内外高句丽古墓壁画最全面、最详实的系统研究高句丽古墓壁画的权威著作,也是高句丽美术考古的最新成果,更是古代东北亚地区美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2010年12月,此著作被评为吉林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8)北华大学郑毅主编的《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分5册出版,360余万字,是全国古籍出版项目的结项成果,2006年获全国古籍整理优秀成果一等奖。此书所收资料完整,几乎囊括了清代历史资料及相关资料的所有文献。作为一种资料汇编,此书对所选史料标明资料出处,便于查找原文,对每条资料所出原文献的卷页,都作了标明。这些都便于使用者查阅核对,也有利于研究者甄别正误。

(9)长春师范学院富育光所著的《萨满艺术论》,由学苑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萨满教的宗教形态和萨满的本质,是当前国内外萨满教研究的主要问题。此书是对萨满现象外在形态模式的系统论析,填补了当前我国萨满教研究的空白,在萨满神话以及在原始巫文化研究领域里具有开拓的意义。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深化改革,创新政策措施,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以体制改革、机制变革为重点,转变管理方式,整合优化资源,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扶持计划”,以项目招标的方式,每年分别设立10个左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增强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突出地域及学科特色,优化结构布局,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创新,提高建设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新建20个左右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力争2~3个重点研究基地进入教育部人文社科省部共建重点研究基地行列。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使其成为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决策咨询中心,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打造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设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35岁以下青年教师“春苗计划”,组织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重点培育100名左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10个左右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团队。对列入扶持计划的个人和团队以项目的方式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努力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创新团队。

(4)打造精品,组织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和表彰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奖励、精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5)树立良好学风,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等文件的要求,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