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话文著作引进了教材
“五四”运动的先驱们把民主的思想观念带入了语文教育的阵营,他们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在为文学革命鸣锣开道的同时,也为语文教育的革新掀开了新的一页。白话文运动与现代语文学校教育一样,催生了现代语文教育[1]。
“五四”前后,语体文蓬勃发展起来,通行读白话了。1922年,实行新学制。当时比较通行的新语文课本有:
(1)顾颉刚、叶绍钧等合编的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六册(商务印书馆1922年)
(2)沈星一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古文读本》三册,《初级国语读本》三册(中华书局1923年)
(3)穆济波编的新中学教科书《高中古文读本》三册,《高级国语读本》三册(中华书局1925年)
白话文著作引进了教材,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项重大变革。由于要将语文课本看作是传布国语的大本营,所以,教科书也由“国文”改名为“国语”。
二、根据新的文体分类编排
这时期课本的编排,有把语体文、文言文混合编在一册中的,有把语体文、文言文编成两套课本的。课文根据新的文体分类编排,一般把文体分为记叙、抒情、议论、说明几大类。由于注意到学生的程度,注意到普及教育,因而不选艰深的文言文,文学作品在课文中占较大比重。低年级多选记叙文,高年级多选议论文。废除了评语圈点,基本训练由重写作转为重阅读——阅读古书和中国文学名著。不过,当时的语文课本,文言文仍占相当的比重。例如叶绍钧等编著的《初中国语教科书》(中学六年制用,1924年),总共6册,课文总数260篇,白话文95篇,占36.5%,文言文165篇,占63.5%。
下面介绍一下当时通行的《初级国语读本》第一册(新中学教科书,中华书局印行,沈星一编,黎锦熙、沈颐校,1923年)。
教科书的编辑大意是:
(1)本书供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科教学之用,分三册。
(2)本书选材,注重下列二要求:①内容务求适切于现实人生,②文章务求富有艺术价值。
(3)本书内容,以记叙文、抒情文为主,参用议论文、说明文。第一册都是今人浅显的作品,以期和小学衔接。第二册兼采旧说部,使学者略识过语文演进的历程。第三册兼采译作,并讨论问题研究学理之文,使学者益了然于国语在现今实际上的应用。
(4)本书的编次和分配,凭编者个人的经验酌定。各省各校,情形不同,希望使用本书的人,随宜采择配置,期适合教学的进程。
(5)国语文的内容,至最近十年间始渐渐地改善充实,所以本书所载各文,除从旧说部采录一部分,概是今人的作品,但必合于第二条所举的两要点,才选录入册,否则宁缺毋滥。
(6)本书所载各文,分段都照原来格式;但原文不分段落时,编者凭着个人的意见,酌量分划,以便教学。
(7)各文后面,附录本文的来历和文中重要词句的注释,以节老师翻检之劳;但非必要时则从略。
从上述编辑意图中,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点:
(1)课文作者23人,大都为当时的名家,入选作品大都是较为典范的白话文,以文学作品(小说、散文)为主。
(2)注意选取内容健康思想进步的时文,文章大都与当时的“现实”和“人生”密切结合。鲁迅的小说《故乡》是1921年写的,1923年便已经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了。
(3)课文内容较浅显而富有情趣。冰心一人入选了7篇作品,也许是因为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欢迎吧。
(4)课本中没有语法、修辞等知识短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一册,便有42篇课文,篇目数量是较多的。
三、教材由私家书局编辑,学校选用
当时的国语教科书,并不是教育部编订的,而是各私家书局约人编辑,由教育部审定,然后颁布的。各地各校自己选用一套,并不强求一致。当时,语体文虽已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但仍有许多人认为白话文浅俗不堪,味同嚼蜡,因而摒弃白话文教材,而中学则还须学习文言文。所以,社会上依然流行不少纯文言的国文读本。如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印行一套初级古文读本(张廷华、沈镕编著),上下两册,其凡例说:“小学毕业,升入初级中学,则国文一科,已由语体文而进于文言文,第文言文必以古文为准则,庶乎用笔可免于粗俗。……本编分上下两册,每册四十篇。各按时代先后为编次,而略以篇幅长短为区别,以期学者之循序渐进。本编所选,以词意浅显、趣味浓厚者为主,其与初学程度不合,以及说理之文稍涉沉闷者,概不阑入。本编不加评语,须凭读者之学力眼光,自行判断,惟注释不厌其详,俾省检查之劳。”此书课文只有旧式圈点,没有新式标点。课文后附作者事略及注释。
四、增加课文的“实用性”,出现了职业教材
“五四”时期的一些国文教科书,已经注意到课文的“实用性”,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复式学校教科书》(郭文)明确提出课本“诸种职业教材”“凡属浅近之农工商业以及个人谋生之术配置特多,说理特详”。全书材料列表如下:
课本明显注重应用文,体现以“切于实用为主”的目的,“将各种应用文一律编入正课,俾使正式接受”。
各种应用文分配如下:
五、逐步明确了教科书的选文标准
总括起来说,国文一科,在“五四”以前,自初小到大学,都用文言教授。中学国文的教材,主要是四种:《古文辞类纂》《昭明文选》《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唐宋各名家的诗词等。“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发展,随着对“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的批判,许多中学采用了白话文作为教材,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那时的教材并不统一,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也是五光十色。纯粹教白话文的也有,纯粹教古文的也有,白话文和古文兼教的也有,教一段时间的白话文又颓然思返,重教古文的也有。由于教科书都是各私家书局编印,选材标准也迥然有异。于是王森然在《京报副刊》上撰文提出中等学校国文教材的选材应坚持以下标准:
①以接近学生经验,合于青年心理及青年境遇为准。②记述明白的。③表情真挚的。④思想与时代不背的。⑤合于论理文法的。⑥富有趣味的。⑦有关人生的。⑧有美术性质的。⑨研讨学术的。瑏瑠以文章内容—实质—为主,以外形—形式—为辅[2]。
选文标准的不一,是直接与中学国文教授的目的看法不一有关的。周予同撰文指出,“中学国文教授的目的,有两种错误:一种错认中学校含有狭义的职业性质,所以教授国文,主张绝对的即时的实际应用,而抛弃一切所谓国故的概要和文学的涵养。一种是将中学的性质和大学文科相混。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人人能用国语或浅近的文言,自由而敏捷的发表思想情感或记述事实,绝对没有文法上的错误,人人能懂得中国文学和艺术变迁的大概”[3]。
1919年起,随着新体国语教科书的出版使用,各书局还同时印行了各种国语、国文教授案(即国文教学参考),用注音字母附注生字,列出各篇课文的提要与总复习要求,帮助语文教师理解课文,把握教学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