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忽略语文作为工具课本身的任务

忽略语文作为工具课本身的任务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1953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据宋云彬等编辑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改编出版了一套《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修订本。同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据该社1951年1月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加以改编,重新出版了六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综观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其共同特点在于它富于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意义。文言文可占课文总数百分之四十以上,各年级依次增多。

一、共同特点在于它富于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意义,但忽略了语文这门工具课本身的任务

解放初期的语文课本基本上都是以老解放区课本为蓝图而进行修订补充而编成的。以中学课本为例。最初由上海联合出版社以陕甘宁边区初高中《国文课本》为蓝图,进行适当修改,于1949年8月出版了一套《初中国文》临时课本、一套《高中国文》临时课本。《初中国文》都是白话文,不选文言文,《高中国文》有少量文言文。课文不分单元,只有简单的“注释”和问答式的“习题”。

1951年7月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等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共六册。课本的《编辑大意》强调:“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故事的教学都应该注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选材标准,《编辑大意》指出,语文课本是学生阅读各种文章的范例,因此,必须审慎选择,“一方面求其内容充实,有血有肉,思想的发展正确而且精密;一方面求其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且生动”。因为这样,有些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的修润和加工。

这套教材选材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较多样,如第一册有议论文《学好三门功课》《书、读书》,有革命故事《毛主席和工人》《见列宁去》,有新闻通讯《李官祥》《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有历史知识《玄奘的西游》,有科学知识《蜘蛛》《琥珀》,有小说《田寡妇看瓜》,有立陶宛童话《狼》,有艾青的诗歌《给我以火》,有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等;大致以深浅为序,每篇课文后面都附有注解。此外还有“思考、讨论和练习”。

与此同时,由周祖谟、游国恩等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1年1月出版了一套《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共六册。这套教材的编选大致跟初中一样,不同的有两点:一是除了选单篇文章之外,从第三册起,还选了整部著作的一章一节以及中篇小说和长篇的报告之类;同时,从第三册起,还选了若干篇文言。课文全部没有注释和练习。

到了1953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据宋云彬等编辑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改编出版了一套《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修订本。这套课本参考各地教师、学生的意见,以原来的本子为基础,抽换了部分课文,调整了编排次序,修订、改写了许多注释,把“思考、讨论和练习”改为“提示”。提示有的分析思想内容,有的指出写作特点,有的辨析词汇的意义或比较词汇的用法,有的附带讲解学生容易用错的标点符号。同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据该社1951年1月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加以改编,重新出版了六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改编本主要是调整和修改了部分课文,给全部课文作了注解和提示,并且从第一册起兼选文言文。

从此,这两套课本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一直到汉语、文学分科教材全面推行以后才逐步停止使用。

综观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其共同特点在于它富于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意义。它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革命各方面的胜利,清除了旧社会所用的国文课本里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内容,用革命思想教育青年一代。课文种类也较多,有文学作品,也有普通文,有现代文,也有古代的,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以现代当代为主。这些课文一般都根据先浅后深原则排列,多半以思想内容相近的组成单元。

二、根据《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选材面广,课文量多,文质兼美

1962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二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实际上是1959年6月以来,《文汇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北京日报》组织的“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的总结,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纲》要求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选材面广,课文量多,文质兼美。

选材面广。大纲提出“选材的范围应该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包括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包括书信、通讯、报告、总结等应用文。题材、体裁、风格各方面都要丰富多样。课文以散文为主,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散文可占课文总数百分之八十左右”。

议论文特别是政治论文,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发表意见的能力作用很大。为了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和时事论文的需要,以及对事物发表意见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议论文可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各年级依次增多。

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阅读古籍打下初步基础;二是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文言文可占课文总数百分之四十以上,各年级依次增多。

外国作品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

初中毕业大部分参加工农业生产或者从事一般工作,必须具有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即使升入高一年级学校也需要写应用文。

《大纲》还规定一定数量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其目的是作为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大纲》还要求在课本里编入一些读写知识的短文,如记叙文、说明、议论、查字典等知识短文。

课文量多。1961年十年制中学语文课本共选课文300篇,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六年共选360篇课文(包括精读和略读课文),平均每学期是30篇,比1961年增加60篇。课文虽然增多了,但每篇课文注意短小精悍,适当控制了课文的篇幅,所以总的字数比1961年的语文课本并未增加。初中每篇课文不超过三千字,高中一般不超过五千字。原文较长的作了删节。因为多年来实践证明,课文篇幅过长是不便于教学的。课文篇幅短,不但便于老师讲解,便于学生背诵和学习文章的篇幅结构,而且可以多教几篇。

文质兼美。大纲规定“课文必须是范文,要求文质兼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入选文章一般应是素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特别是经过教学证明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三、关于教材的编排,《大纲》提出“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要线索,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系”

1959年在着手编这套教材的时候,重点研究了解放前的12套课本。在分析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这套教材“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要线索,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系”。这种顺序和体系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从阅读内容比较单纯、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到内容比较复杂,篇幅比较长的文章;②逐步理解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从词句到篇章,从比较单纯的方法到比较复杂的方法;③逐步理解和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等主要表达方式和常用的几种体裁和文章的写法。

为了体现读写训练的步骤,课本采取了四个措施:

(1)根据训练的重点组织课文。

(2)配合课文编入语文知识短文。

(3)按照训练的要求编配各种练习题。

(4)安排了应用文教材。

这套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文内容、字词句篇知识、写作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学重点,实际上头绪杂乱,很难体现完整的“体系”。文章的深浅难易本来没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同一篇文章,在初三好用,到高三也可用,以文章为主的编排法,循序渐进的“序”很难准确排定。练习题围绕着课文编订,因而前后也没有明显的序列。高中还没有练习题。

又如,语文知识和练习是以课文为主体的,而每篇课文都是读写训练时的综合范例,教学重点是不固定的。因为语文知识短文是从这些文章中归纳出来的,所以语文知识短文的内容也不是固定,而且较零散。这套课本的文言文课文插在白话文中间,没有体现培养文言文能力的特有规律。此外,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具体措施。

以上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完善[1]

本章注释:

语文教育发展史[J].语文战线,19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