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民教育理论阐释

全民教育理论阐释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一开始就指出,进行全民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并针对当今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民教育的主张和主要观点。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全民教育思想,使学习者对全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由上可知,全民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初等教育普及和成人扫盲。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一开始就指出,进行全民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并针对当今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民教育的主张和主要观点。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全民教育思想,使学习者对全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全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教育概念。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其基本内容有:

第一,全民教育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人类能够生存、作出有知识依据的决策、有尊严地生活以及继续学习所需要掌握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解决问题等)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了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学习需要的范围及其满足的方法,因各个国家和各种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可以使任何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有能力并有责任去尊重和依赖他们共同的文化、语言和精神的遗产,促进他人的教育,推动社会正义事业,保护环境,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从而坚持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和人权,并为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建立国际和平与团结而努力。

第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但更基本的目的就是传递并丰富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正是从这些价值观念中,个人和社会发现了自己的特性和价值。

第四,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而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其他层次其他类型的教育和培训。

《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还对全民教育实施步骤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了具体的说明。为实现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即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大会建议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以下目标,其中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1)扩大儿童早期护理与发展活动,包括吸收家庭与社区参与,尤其要关注贫穷、处境不利和残疾的儿童;

(2)到2000年普及和完成初等教育(或任何被视为“基本”的更高层次的教育);

(3)提高学习成绩,使一定年龄段的一定比例的人(如14岁儿童的80%),达到或超过规定必需的学习成绩水平;

(4)降低成人文盲率(适当的年龄组由每一国家确定),比如说到2000年降到1990年的一半,并对女性扫盲予以足够的重视,使目前男性与女性文盲率的悬殊程度明显地减低;

(5)扩大对青年人和成人所需要的其他重要技能的基本教育与培训,以行为的变化和对健康、对就业、对生产率的影响来评价培训计划的有效性;

(6)保证个人和家庭掌握那些为了更好地生活以及健全而持续地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这通过所有教育渠道进行,包括大众传媒、其他现代和传统的通讯方式和社会行动,以行为的变化评价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以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标志。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与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开展全民教育,让全人类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继续与发展

全民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普及教育。从全民教育的范围和面向的对象上来说,全民教育是针对教育对象而言的一个概念。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正如《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的:“就是要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需要,即向全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满足他们能自尊地生活,不断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要求。”可以说全民教育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教育民主化思想,又继承和发展了教育普及化思想。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全民化的基本保证,没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全民化就无从谈起;只有实现了教育普及,才有可能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第3条“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规定: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最为紧迫的就是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同时规定对残疾人的学习应特别关注,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第5条“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规定:出生即为学习之始;初等学校教育是除家庭教育外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主要传授系统。初等教育必须普及,以确保所有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得到满足;青年和成人的学习需要是多样的,应该通过多种传授系统予以满足。扫盲项目必不可少,因为识字本身就是一种必要的技能,也是其他生活技能的基础。以母语进行的扫盲可以巩固文化的特性和遗产。

由上可知,全民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初等教育普及和成人扫盲。在目前经济、政治地位和家庭背景都不平等的社会条件下,初等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从本质意义上说,只有建立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机会均等,从而使全民教育成为可能实现的理想。

但是,全民教育思想又不拘泥于普及教育,它着眼全球,从解决人类普遍关心的、困扰人类的一些世界性问题高度,来审视教育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虽然不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教育却是我们战胜挑战,实现平等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主张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要扩大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而且必须采取始终如一的措施来减少差异。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最为紧迫的就是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应该摈弃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的陈规陋习。必须积极消除教育差异。不应使如下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获得学习机会上受到任何歧视——穷人、街头流浪儿和童工,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游牧民和移民工人、土著居民,种族、民族和语言方面属于少数的群体,难民、因战争而流离失所者以及被占领区居民。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应受到特别的关注。必须采取步骤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普及教育相比,全民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和学习的实际效果,提出基础教育必须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获得和结果上,而不单纯注重入学率、不断修学的组织化以及完成证书的要求等方面;而是强调积极参与学习,这对于学习者获得知识、充分开发自己的潜力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要制定实现教育计划的标准,并改进评估学习成绩的体系,这两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三、全民教育是解决当代人类困境的基本手段

这里所讲的“人类困境”是指我们正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等。这三者互为因果,又都对教育产生着影响。如人口激增不但妨碍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巩固,而且使文盲绝对人数有增无减。

教育,尤其是全民教育(主要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消除成人文盲及重视女童和妇女教育),在解决“人类困境”诸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教育尤其是全民教育,人们可能改变自己的旧观念并形成新观念,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的可持续增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人们获得了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需的最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可增强人们的参与意识。这种意识在儿时可能局限在邻里或村庄,但参与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扩至县、地区、省、国家以及最终至全球:有了这种参与意识.一面对“人类困境”时,人们首先相信变革是可能的,我们的世界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断进步之中。对于一个以所有人的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来说,全民教育是一个前提条件和基本的手段。具体地说,全民教育在解决“人类困境”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缓解贫困

一般来说,提高初等教育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与提高人均收入和经济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研究,尤其是世界银行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有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各级教育中,初等教育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益。在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在25%左右,而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则为12%;在相同环境下,接受过教育的农民的生产力比没有接受教育的农民高。

(二)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成人文盲多,尤其是女性文盲多而初等教育又不普及,整体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因而这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往往持续保持高水平;发达国家的情况则恰恰与此相反。在谈论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时,尤其要看到女童和妇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育龄妇女的文化程度与其生育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妇女文化程度愈高,其生育比例会愈低;反之亦然。此外,妇女会因接受较多的教育而推迟其结婚的年龄,相应地也就推迟了她们的生育年龄,或者因就业的需要而推迟婚龄和减少孩子的数量。

(三)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观念,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提供改善生活、保护环境所必需的价值观、技能和行为,使他们“有能力去评估并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儿童状况》在探讨全民教育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促进作用时指出,未来几年将需要加强培训和再培训以及对新科学知识的传播;加强引入作物新品种和新的耕作方法;加强有关不良环境危害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圈的脆弱性和相互依存的认识。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实现这些转变。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育。除非实现基本教育目标,否则广大人民就失去了知识、选择和机会,就无法为自己的未来作出合理的选择,就无法为未来发生的各种变化做好准备。

(四)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和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因此,可通过教育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可贵,以及自然资源缺乏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引导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全民教育,尤其是全民的人口教育、环境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尽管各自观察的角度不同,但却相互联系,都是对“人类困境”这一全球性问题作出的教育回应。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类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创造一种能认识人口、环境和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全面观,并有使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认识到,我们今天的行动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l向;发现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人类的协调行动和国际团结均必要性。

四、加强国际间的联合行动,推动全民教育运动发展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强调,要在世界各国有效推行全民教育就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使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成为一种人类共同的普遍责任。它需要国际间的团结以及平等和公正的经济关系。基础教育的资源需要有根本性的长期的增长,国际社会有责任帮助一些国家消除障碍,以期尽快实现其全民教育目标。要采取措施,帮助最穷国家增加收入帮助他们减轻沉重的债务负担。债权国和债务国就必须为消除这些负担寻找一些革新的和公平的方案。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支持与援助应优先考虑基础教育。所有国家还必须努力来消除冲突和战乱,结束军事占领,安置难民或促使他们返回家园,并确保他们的基本学习需要能得到满足。只有稳定、和平的环境才能创造出使每一个人,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能从本《宣言》各项目标获益的条件。

在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以后,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并采取行动。各国先后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全民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全民教育进行宏观分析、部门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确定经费来源,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1993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和人口基金会的倡议下,世界九个人口大国(世界70%多的文盲及50%强的失学儿童在这九个国家,它们是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中国、埃及、尼日利亚、巴西和墨西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了“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出席会议的九国领导人在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中庄严声明:“我们,世界上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领导人,在此重申我们的承诺:我们将以最大的热情和决心去实现‘世界全民大会’和‘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所提出的目标,通过普及初等教育和扩大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学习机会来满足本国人民的基本学习需要。”

1994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及《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郑重声明: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也必须给予机会使其达到并保持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儿童的特殊需要教育对全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年在日内夏召开的“第44次国际教育大会”更是将全民教育的概念发展为“终身全民教育”,并希望一通过全民教育来建设和平”。在90年代其他几次重大的国际会议,也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全民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全民教育对促进人口、环境、社会发展、妇女问题解决的积极意义。

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全民教育在“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召开后的几年中,获得了极大发展。1996年6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约旦安曼召开的“国际全民教育咨询论坛中期会议”开幕式上指出,“全民教育进展中期评估”的结果表明,我们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进展是千真万确的。这种进展虽然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是同步的,虽然进展也没有我们原先所希望的那么大,但是我们已向全民教育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其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学人数的增长

马约尔说,80%的发展中国家自1990年以来初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这也许是这份评估报告中所反映的最积极的和最重要的特征。尽管经济危机在90年代影响着这么多较贫穷的国家,但在80年代我们看到的入学人数持续下降的趋势已经逆转了。1990年至1995年间,全球发展中国家人学人数一共增加了5 000万,这就是说在80年代的水平上翻了一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90年代的前半期,已被证明是教育的复苏阶段。

(二)失学人数的下降

据马约尔的发言,在宗迪恩会议上,当时对失学儿童数的估计是:到2000年,失学儿童数将从1.28亿增至1.48亿。但最近的数据允许人们有一个更乐观的评估:失学儿童的人数首次在下降。据估计,1995年的失学儿童数为1.1亿,这个数字还会下降。

(三)儿童早期教育进展顺利

马约尔认为,对需要为生活与学习作准备的儿童来说,早期儿童教育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据报道,自1990年以来,早期儿童教育计划中人学的人数上升了80%,现在已达5 600万。3至6岁儿童中有五分之一的学前儿童参加了这样的计划,其中女童约占一半。

(四)我国政府为推动全民教育运动所作的努力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较长时期封建制度的农业国家,在整个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受到极大的限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仍是一个教育机会极不平等的国家: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仅为20%左右,文盲占总人口的80%。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政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制度,保证了人民政治地位的平等;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而保证了社会各阶层经济地位的相对平等;国家还通过宪法及有关专门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各族人民子女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共同纲领》中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通过的《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具体规定:“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7年或12年内普及小学教育。”与此同时,政府还号召各族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国要在80年代基本上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1988年至1992年相继颁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全民教育的进程。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召开”后,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即我们常说的“两基工作”。据最新资料显示,到2000年止,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全国有85%的地区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已下降到5%以下。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妇女、女童受教育的状况,如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民族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工程。我国的工青妇各级组织和社团也积极行动,落实普九任务。如由全国妇联和儿童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春蕾活动”,就是旨在改善女童和妇女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状况的全国性行动。再如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实施的“希望工程”,通过社会集资使贫困地区一些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孩子重返课堂。到1996年,希望工程已援助希望小学3 634所,资助失学儿童154.9万名。

我国政府不仅重视全民教育的推进速度,而且更重视全民教育的质量。为了让每一个儿童青少年都能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政府推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变革。我国政府为推动全民教育所作的努力及其巨大成就,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公认,并多次得到国际教育组织的褒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