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平
第一个案例
上个星期,天气骤冷,下起了2010年的第一场雪。走进教室,只见学生身在墙内,心系墙外,时而不时总有学生向两边的窗外张望,其实,不要说是孩子,就连大人,看到突如其来的大雪,也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刚好那天我上的是九年级U-nit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The language goal is to talk about how things affect you.所以我就干脆停了下来,让窗户两边的学生打开窗户,欣赏雪景,然后问他们:“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the snow?”因为这个单元的语法就是“make”的两个用法。学生一边看,一边说:
The beautiful snow makes me happy and excited.
It makes me want to sing a song called“Snowman”.
It makes me want to dance in the snow.I think it’s very romantic.
It makes me want to play the snowball fights.
我想这些都是学生心底的一种真实感受,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把语言用在真实的情景中。看完,讲完之后,我就说:“It’s so cold when the windows are open.”就让他们把窗户关上,继续上课,学生过了瘾,自然也不再东张西望的了。
第二个案例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暖洋洋的春天,下午第一节课铃声响起,我兴冲冲地拎着录音机走进课堂,看到是教室里东倒西歪的一片。有两眼发直,强打起精神的;有眯着惺忪的双眼昏昏欲睡的;还有一个趴在桌上睡意正浓。好好的心情一下子被破坏得荡然无存,正想大喊一声,骂上几句。突然想到那天要上Lesson 70 Dreams,于是灵机一动,压下心头之火,没有喊“Class begins”,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单词:sleep,sleepy,asleep。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hree words:sleep,sleepy,asleep?”
听到我的提问,大部分学生不由得精神一振,把目光集中到了黑板上的这三个单词。
“I will give you the examples.”我继续说道。
“Many of the students want to sleep in such hot weather.”
“Yes.”个别学生在下面轻轻地附和。
“Some of the students are sleepy now.”
大部分学生露出狐疑的神色。(显然对sleepy的意思有点模糊)
“One of the students is asleep now.”
所有的目光都刷地射向那个趴在桌子上的同学,大笑。(但也没有恶意)那位学生也赶紧坐直了身子,红着脸。
“What’s the meaning of my three examples?And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hree words:sleep,sleepy,asleep?”我又继续问道。
“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很多学生都想睡觉。Sleep是个动词,意思是睡觉。”学生知道得很清楚。
“一些学生现在……”下面的声音有点七嘴八舌。“一些学生现在有点昏昏欲睡。”我替他们解释了一下。
“一个学生现在正睡着。”学生的目光不由得又瞄向了那位同学。他脸再次红了起来,身子坐得更直了。
“One of the students was asleep just now.But now he is awake and is listening very carefully.That’s very good.”我补充了一下。
然后我向他们解释了sleep,sleepy,asleep的区别。Sleep是个动词意思是“睡觉”。Sleepy是个形容词,意思是“昏昏欲睡的”。Asleep也是个形容词,而意思是“睡着的”。Awake是asleep的反义词,意思是“醒着的”,(awake正好是Lesson 70里的一个新单词)两者都表示一种状态。
接着我又问学生:“What do we do when we are asleep?”
“Dream.”(差不多是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时,我发现学生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赶走了瞌睡虫,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本。接着我又抛出了课本中的两个pre-read questions:
Do you sleep well every night?
Do you often have dreams?Do you remember your nicest/worst dream?
顿时教室里的气氛也变得热烈起来了,学生已完全进入了角色。接着我让他们阅读《Dreams》这篇文章。同时又提出了更多与课文有关的问题,适当作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非常地轻松和自然。我也早就恢复了好心情。
可是回头一想,如果看到学生那副松松垮垮的样子,我采取了怒骂的方式,也许瞌睡虫也能赶走,但学习气氛肯定会大相径庭。试想,一个刚骂过人的老师对着那些被骂的学生还会上出什么样的好课呢?而那些被骂的学生对着那个骂他们的老师还能有什么兴趣听好这堂课呢?势必我的学生和我都会以一种愤愤的心情度过这堂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
一、什么是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基本形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培养语言技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培养优秀品质的主要渠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以及不断深入,我们的英语教师逐渐更新了教育理念,比以往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强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或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
新的课堂组织模式的变化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我们深感以学生为中心,伴随着多样活动的课堂教学其实并没取得很好的效果,新模式的变化遮蔽了我们的眼睛。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教师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大家为此感到惊奇,因为这些都是传统课堂中从来不会出现的场景,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方式。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观察课堂教学,冷静下来仔细研究分析: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教学手段学生可否接受?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自己活动的20~30分钟内学到了什么?又培养了什么能力?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二)课堂有效性的定义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到新教学价值观,它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价值在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仅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教学任务得到最好的完成,换言之,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最多,收获最大,而且接受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教学的有效性不应该单纯用分数来衡量。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整个阶段,应该融教育与教学为一体,关注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生负责。
相对于有效的课堂,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低效或是无效的课堂教学。那么造成低效及无效的原因何在呢?
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环节设计不当。
由于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到位,忽略了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忽略了结果性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流程上出现难易颠倒、过多铺垫、过难或过易等情况。
2.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无效、低效性。
教师的习惯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相当强的惯性,习惯于控制教学活动的进展。新的学习模式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但不少教师总不放心学生的合作学习,担心学生讲不清楚,耽误了教学时间,从而干扰性地介入,或打断学生思路,或左右学生思维,这就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许多教师教学过程中滥用小组讨论,不管什么课都分组讨论。还有的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合作学习,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话语权。如有的教师提供一个话题(有时甚至指令不明确)就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基础和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活动时,自己在旁边看,不做任何指导或帮助。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无疑是低效的
交际类活动教学途径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一定效果的途径之一,有条件者可以采用,无条件不可生搬,如果教学还没有驾驭能力,还是少用为好。
3.滥用课件、忽略实效。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索性。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因能呈现色彩缤纷的图像和画面,使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逼真,在视听方面也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产生动态效果,因而被广泛运用。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等方面有极好的辅助作用。
但有的教师滥用多媒体课件,把大量时间和精力全放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而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设计和反思。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只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而忽略了时间和实效。用大量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及各种媒体设备,花费大量时间创设了各种情景。学生唱唱、跳跳、玩玩、做做、演演,课堂气氛是很活跃,场面是很热闹,然而,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课堂教学忽视英语教学的本质,而一味追求表面形式,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轰轰烈烈,实质上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作用。有些情景内容甚至与主题毫不相干,其结果是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最终影响课堂活动效果。
4.课堂组织节奏松散、效率低下。
(1)教师指令语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指令语不够明确,学生不知道做什么;有的太过啰唆,学生活动的时间还没有布置任务的时间长。
(2)现场调节能力不强造成课堂凌乱,甚至失控。由于学生活动的明显增多,课堂的生成也相应增多。有时候,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时间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计;还有的时候,学生对某项活动的操作出现困难。这时候,教师若没有随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不仅教学环节被搞乱,还会浪费大量宝贵时间。
(3)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教师和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分组、演示、维持纪律等方面。课堂中,教学环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一堂课学生没有掌握多少有价值的语言知识,用来操作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
二、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条件,它为思维活动提供了动力,丰富了学习者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对学生有较多的了解,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所关注且经常谈论的话题,所追求的目标,所向往的生活,所崇拜的明星等等,才能在课堂上跟学生更好地沟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调查表明,初中阶段的男生多数喜欢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喜欢看各类球赛,喜欢玩网络游戏。女生喜欢看网络爱情小说,男女生都喜欢听歌和唱歌,有各自喜欢的体育明星、歌星和影视明星,也喜欢通过QQ和同学朋友聊天。因此,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呈现一些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明星,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话可讲,也喜欢讲,甚至争着讲。比如,八年级上册Unit 9 When was he born?Talk about famous people.学生就讲到姚明,因为他已经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对他都有相当多的了解。他们会说:
He was born on September 12th,1980.
He is 2.26 metres tall.He weighs 134 kilogram.
He is from Shanghai.
He is a famous basketball player in NBA.
He plays for Rockets in Houston.
He is our national hero.
His father and his mother were both basketball players.
...
同样,学生对刘翔、成龙、Jay、SHE、Twins、Jolin、Rain等等明星都较感兴趣,知道得也较多,因而都能讲出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内容。老师让学生讲有关他们的情况时,相当多的同学会争着讲。相反,如果是他们了解不多或是不太感兴趣的人物,比如李四光、詹天佑等,学生能讲的内容就少得多。
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个性,他们较感性,缺乏理性,缺少恒心,甚至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所以教师只有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尽量提供他们较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讲、想表现。这是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讲英语,自觉练习英语的有效策略。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课堂要质量。但我们常常会谈起这种情形:某一学生与某门课的老师关系很融洽、和谐,该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特别高,学习效果比别的科目要好。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何等重要。要让学生对英语课堂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的课上得好自不待言,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魅力既来自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才华和能力,幽默风趣的个性,又来自对学生的关心。教师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跟他们平等相处,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你,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爱,这对于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成绩,起着莫大的作用。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教学技巧高,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协调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你是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学生通常会比较给你面子,课堂上积极配合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是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学生会优先学好你这一科,先完成你布置的任务;如果你是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学生对你的批评,你所说的话,所做的思想工作会多些理解,多些信任,不容易产生抵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如果你是受学生尊重的老师,学生就相信你,如果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乐意跟你交流,这就有利于你根据具体需要,及时调整你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你,他就不会接受你,他对你的课就表现不出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完成你布置的作业,甚至放弃学习你所教的这一门课。这些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中,时常可以发现。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情感态度,多给予一些关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有效的知识掌握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重点)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影响力的教学艺术(Taba,1984)。问答作为外语课堂中最普通的一种话语形式,对学生语言的习得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问题的类别、等待时间的长短、提问过程的控制、问题的反馈等对课堂的学习过程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产生负面的效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策略性。
1.什么是有效提问呢?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指出: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语言材料有关的活动中,因此“有效提问”应能够使学生作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且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相反,如果提问造成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学生只能做出十分简短的或不恰当的回答,那么,提问就一定存在问题。
而我们认为,不同的课型,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提问的目的各不相同。有时,提问是为了引出话题;有时,提问是为了检查;还有的时候,提问是为了使学生融于课堂学习活动之中,通过问答的交互练习,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有效的提问应是能够利用各种策略达成预期目标的提问。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学会一种语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和巩固等阶段,这些阶段都要在课堂上完成。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既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了重要的来源,促进了师生互动;又为学生提供了用目的语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习得目的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提问是达到此目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同时,提问又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语言及知识进行的一种言语训练。
英语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进程,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和输出的机会,而且还能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有重点地加以纠正,针对学习难点、重点适当地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记》有载:“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给我们以启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能够具有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效果。
2.提问时应注意的几点:
(1)问题对象要多元化,体现平等性,做到面向全体
从各种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中,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提问似乎成了教师的专利,这是不正常的。南宋大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指出:“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答”,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问”。为此,教师要注意经常转换提问的角色,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上下功夫,为学生“生疑、质疑、释疑”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另外,“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然而,有不少教师往往喜欢提问少数“尖子”学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或答不正确而避开他们,“尖子生”成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常客”。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地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做局外人,导致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每况愈下,所有这些都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并注意用适当的语言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提问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要用热情、信任的目光期待学生的回答,切忌横眉冷对,操之过急。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对、是错,都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如果中途打断学生的回答,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引起反感或对立。对学生的回答要有中肯的评语,首先要充分肯定其优点,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述提出质疑,并且对学生的提问与回答都应尊重和重视,真正做到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平等。因为教师以平等、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近之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舞。总之,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作风民主,与学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要积极鼓励,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多,怕课堂提问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于是,提问时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学生对答如流,省时省力。长此以往,其他同学知道应答无望,就会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使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另一种情况正相反,专提差生,目的是吸引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跟上其他同学。但往往是费时不讨好,使教学节奏松弛,当教师和这些学生周旋时,其他同学成了“观众”。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问题要能引起思考,体现真实的语境
引起思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都答不出,或不需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是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先学走路再学跑,这是公认的道理,提问也一样。只有当学生可以解决较浅层次的问题了,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他们才能胜任较高层次的问题。因此,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
问题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复习检验、引出话题,到词汇教学、阅读教学、交互训练,再到即时反馈甚至控制课堂纪律,整堂课是由大量的问答构成的。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做到每个环节中的问题相互联系、层层递进,而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问题要设计得自然、到位,使环节切换圆润流畅、不露痕迹而又切中要害,从而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偏移,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更注重语言的形式、语法知识点的讲授。教师的课堂提问大都围绕着新词汇,课文内容或语法知识,经常出现教师出于配合知识点学习或操练的需要创设生硬的情境或“明知故问”的现象。
如在教授“Would you like to...?”句型时,文本要求用“Yes,I’d like to.”来回答。操练时教师问:“Would you like to have an apple?”暗示学生用“Yes,I’d like to.”回答。学生在长期训练下比较了解教师意图,大都会配合教师用“Yes,I’d like to.”作答。但总有一些学生不想吃苹果,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被迫“吃苹果”了。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学生渐渐地对这些死抠书本、机械式的“假交际”感到厌烦,学习兴趣会降低,而一旦身处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因其缺乏参考而不知所措,遂变成“哑巴英语”。
为了避免出现“假交际”的尴尬场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日常生活贴近的语境。
教师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真实的语境,学生会有参与的欲望和真实的体验,会产生交流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语言知识自然就变消极接受为主动吸收,并使之转化为实用的内在知识,达到教学效果,最终促进语言学习。比如,九年级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这一单元的language goal是“talk about places you would like to visit.”我就问学生:I have been to Beijing once,but this summer holiday I would like to go to Beijing again,do you know why?
学生纷纷猜测:
Beijing is so beautiful.It has many wonderful sights,so you’d like to go again.
You would like to visit some friends there.
You would like to do some business there.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You would like to take your son there.It’s educational.
(3)问题的设计要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了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多样外,还可以在组织的问题里面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到,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学习的原动力。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如九年级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导入第一课时,让学生听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他们:Do you like this piece of music?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在很浓的学习兴趣中转入正题。
(4)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开放性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太在意让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往往只提一些封闭式的问题,阻碍了学生亲历思维的过程,剥夺了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聚合式的提问,尤其是那些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而采用诸如“If...”“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Any other opinions?”等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形式。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5)教师反馈要有具体性和针对性
具体性:
①学生出错时,教师对于某些错误应在给出正确答案后由教师自己或叫别的学生扼要地指出错在哪里,讲出原因,然后由出错者重做并再做一个同类型的题,给予及时强化。如学生讲:“I have many apples and many milk.”教师不仅要指出正确说法,还要解释原因,让学生纠正后,再问:“When you have ink,bread and pen,what should you say?”由出错者回答,直至答对。教师具体、清晰的反馈一方面使学生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设了获得反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正确学习的可能性。根据所罗门等人1964年的研究,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最初呈现知识和随后提供的反馈的清晰性有显著的相关。
②学生练习正确时,要简明扼要地予以表扬,指出其具体的优点,不能只是笼统地说:“Good!”“Excellent!”例如,学生看图说话后,教师可以表扬说:“Good!You’ve given us the main idea and your language is fluent.”学生读完单词后教师可以说:“Excellent!Your pronunciation is very beautiful!”这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
针对性:
①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来反馈。对差的学生、自信心弱的学生多鼓励,多提供参与机会,对于其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过于自信的学生除了表扬之外,还要指出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说:“Good!You read very clearly and smoothly,but if you read a little bit slowly,it’ll be much better.”而对于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其做对练习的基础上再提新要求,这样做既是褒奖,又促使学生想得更深一些,学得更多一些。如,学生看图说话后,教师可以说:“Good!You’ve given us an interesting story.I’d like to ask if you were Jim,what would you do?”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反馈,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有所进步。
②要针对不同阶段和当堂课的教学目的作反馈。在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适当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因此这个阶段反馈应侧重于语音、语调、语言结构的准确性上。在中高级阶段,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知识进行自由表达的能力,反馈就应侧重于语言的流畅性与得体性上。其次,要针对当堂课的教学目的,反馈有所侧重。例如,当堂课主要是要使学生学会谈论电视节目和使用连词“or”,那么反馈就要侧重于学生是否学会谈论电视节目,在谈论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是否会用“or”表达选择项,而不能过多地涉及与这些无关的内容。
(6)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多做鼓励性的评价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信息先是经过感受器而进入感受存储器,一般需要0.25~2秒,然后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教师可以先说问题,然后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第一等候时间)。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也要给该生以及其他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第二等候时间),然后老师再继续下去。当然不同难度的问题等候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根据难度对等候时间做适当调整。另外,研究表明,候答时间超过三秒,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丰富了提问类型,教师向部分学生提出了需要复杂信息处理以及高层次思维的问题。
学生一般能理解教师的问题,但回答时需要组织调配固有知识,就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而在现在教学任务紧张和一味注重教学流程顺畅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完就立即打断学生思考,替学生修正补充答案,惹个自问自答之嫌,或者不断催促或干脆换人。既打击了答问者的信心,影响了学习兴趣而且阻碍了表达能力的培养或提高。
据调查,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问问题后1~3秒就请学生回答,而这正是学生最不满意的。(郑佩芸,2003)教师在点名学生回答后2秒就迫不及待地问“Anyone else?”“Who can?”打断了被提问者的思考。表面上是教师灵活应对,合理调控教学进程,实际上隐藏着一种危机,被问的学生情绪低落,失去信心,或减少思维,影响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现状,给予充分的思考,组织时间。相反,如果适当延长答问时间,整个英语课堂说不定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学生给出更完整的回答,或富有个性和童真的回答,或回答得更自信,甚至答出比教师更好的答案或反过来给老师留下疑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跳出框框,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呢?
如果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或答案偏离预期,我们可以适时点拨。在不打断学生思维及表达的前提下提供帮助。教师可以适当使用Simple English重述问题,换个角度提问或分解问题。如问“What does the sign on bird’s cage mean?”时,学生一时无法理解题意或因问题较长反应不过来时,教师可以这样问“There is a sign.It’s on the bird’s cage.What does it mean?”学生就很容易回答了,如果在回答时遇到了语言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学生思维遇阻时可以“疏导”以保证学生思维通畅。
“Take it easy.”“Try again,I’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Don’t be nervous.”“Think it over.”“Work harder,you’ll be able to do it next time.”“You are very clever!”“Great!Congratulations!”“Think it over again,try your best”!“Well done!Good job!”等都是我常用的课堂用语。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心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确大有成效,不妨一试,但是贵在坚持。任何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英语教师都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
笔者认为如今的英语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细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有效的英语课堂。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只有教师和学生和谐相融,共同进步,有效教学才会真正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