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托研究平台,深化思想教育

依托研究平台,深化思想教育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并经市社联批准,2007年初由12个高校的团体会员组成的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正式成立。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我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小敏、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建刚一起策划了又一本口述史的编撰,采写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的优秀共产党员。市委组织部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62位上海市的优秀党员,并提供了他们的基本材料。

2006年,我的前任林樟杰书记前来找我——他那时已经从上海师大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还担任学校博导——想让我一起参与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筹建。该研究会是曾任上海师大党委书记、原“抗大”学员王乐山发起筹建的,后来长期挂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下面。他想把它建成一级社团,直接挂在市社联下面,以完成老领导的心愿。我非常赞成,因为我感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研究并弘扬延安精神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是非常有益的。我同意把秘书处放在我学校,并积极主动找市社联领导提出申请。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并经市社联批准,2007年初由12个高校的团体会员组成的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正式成立。林樟杰任会长,我任常务副会长兼法人代表。后来,林樟杰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会长,由我接任。再后来,根据有关规定,我不再兼法人代表。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研究会,但是我们做成了几件有影响的大事情,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长期从事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我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陆游诗句),“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名言)。因此,我主持研究会工作中,除了推进教师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让大学生一起参与有关的学习宣传延安精神的实践,从而让他们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2008年,我和市老干部局副局长方孔嘉商量,能否把上海还健在的曾经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过的老同志的事迹汇编成册,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教材。这个想法为市党史研究室知道了,副主任徐建刚立即参与进来,他主动提出,他们正在编《口述上海》系列丛书,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纳入这套丛书中。真是一拍即合,我们作了分工:老干部局负责落实访谈对象,并与这些老干部所在单位联系,落实联络人员;我们研究会则负责组织会员单位的优秀学生,并配备指导教师,到老干部的家里或者单位里实地采访;党史研究室负责对口述史的采写要求进行培训,并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写出的口述实录最后修改润饰。方案确定以后,大家各方努力。那年暑假,天气很热,参加访谈的近百名师生热情更高,有的老同志因为身体的原因,一次谈不完,师生就冒着酷暑再去,直到访谈完毕。我们一共采写了60位老干部,这都是“抢救式”的,书还没有出来,就已经有两位去世了。采写中,许多老同志精彩的讲述以及他们所珍藏的真切反映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照片,时时震撼着大学生的心灵;老同志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所展示的老一辈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与对信念的坚定不移都深深感动了参与采写的每一位年轻人。这是非常生动而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是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最好方式。

我们的采写对象中不乏曾在上海各界中颇有影响的人物,如市委原组织部副部长叶尚志,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左英,原上海市文化局局长、著名作曲家孟波,著名作曲家黄准等。采写活动也让这些老同志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红军贺永昌弥留之际,他的两个孩子专门来找我,告诉我他们父亲的情况。我理解贺老的心情,马上向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希报告,李希部长下班后即去华东医院看望贺老。第二天,贺老带着微笑离去了。

作为《口述上海》的丛书之一,我们的书名定为《浦江之畔忆延安》,于2009年9月正式出版,向国庆60周年、向延安精神提出60周年(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10月26日给陕甘宁边区的复电中首次提出“延安精神”)献上了厚礼,既让这些老干部的延安故事和精神得到传承,也让采写的学生直接经受延安精神的洗礼、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得到升华,更让众多高校的师生通过阅读这本口述实录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那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研讨会上,我介绍了情况,并把书籍赠送给与会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一位退下来的80多岁的老干部听了、看了非常激动,第二天一早找到我,握着我的手告诉我:“你们做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他是十来岁就跟着家人到延安投身革命。我也非常激动,作为后辈,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后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1964年去新疆的上海老知青倪豪梅专门到上海了解我们研究会的情况,写了报告给中延会,热情介绍我们的经验,并推荐我担任了中延会副会长。2010年,在上海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我们的书一起被评为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

那一年,我们再接再厉。虽然我已经离开学校到市委巡视组工作,但几十年形成的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情结一直存在。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我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小敏、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建刚一起策划了又一本口述史的编撰,采写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的优秀共产党员。市委组织部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62位上海市的优秀党员,并提供了他们的基本材料。我们研究会的原班人马再次出动,不过学生已经换了一茬了,原来参与采写的学生大都毕业了。他们已经成为红色的种子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来一定会生根开花。

研究会将采写任务分解到有关学校后,组织他们先认真学习市委组织部提供的每个优秀党员的基本素材,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又对口述史的采写进行了培训,市委组织部派出了党员教育中心的摄影师随同采访,用镜头记录下这些优秀党员的音容笑貌,准备同步编辑音像专题片,以后和书一起作为基层的党员教育材料。

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信仰缺失、理想和信念不坚定的现象,我们把采写优秀共产党员的重点放在信仰和信念上,正是有了这个坚强的内核,才能使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共和国创造佳绩。在62个优秀党员中,有老劳模裔式娟、杨富珍、杨怀远等,著名歌唱家周小燕、作曲家朱践耳、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著名科学家谷超豪、杨槱等,著名工人创造发明家包起帆、李斌……最后成书的时候,冯小敏副部长把书名定为《信仰的力量》,唱响了主旋律,形成了正能量。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在一次党建会议上,冯小敏副部长告诉市委副书记殷一璀,说他们正和我合作在编写优秀共产党员的口述实录,作为向建党90周年的献礼。殷一璀听了有点吃惊:“你们怎么和叶骏在合作,而没有和市教卫党委在合作?上百名师生的组织采写工作怎么是叶骏在指挥?”她知道我当时早已经离开大学的领导岗位,已经是市委巡视组的组长了。她对这个采写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就是一点遗憾,这么好的事情让研究会抢先了。冯小敏后来把这事告诉我了。是啊,这就是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他们可以起到政府起不到的影响,做到政府做不到或暂时做不到的事情。关键是对这些组织或团体怎么引导与管理。政府搭台,让他们唱戏,完全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朵朵奇葩。

这个机会来了。由于我们研究会在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做了几件有影响的事情,北京的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决定和我们一起在上海召开迎接建党90周年的大型理论研讨会。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我们有幸承办这么一次会议,必须得办好。我马上向我们研究会的主管单位——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家联合会——作了汇报,并通过他们向市委宣传部作了报告。然后,在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市教委和海洋大学等四方的积极支持下,2011年6月上旬,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到会,并发表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主题演讲,全国各地160多位代表参会,当时上海市的主要领导俞正声、韩正、刘云耕、殷一璀等都到会来看望各地的代表,上海的主要报纸和媒体都报道了这次研讨会。刚从印刷厂赶印出来的还带着墨香的200本《信仰的力量》发给了与会的代表,受到一致好评。6月下旬,我们还组织了这本书的宣传活动,几位参加采写的大学生谈了他们的体会,一致反映这是非常有意义有收获的活动,虽然采写过程充满艰辛,但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着实让年轻人感动。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希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我们的工作很有教育意义,编出的书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现在的党员和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起了传承的作用。我们与上海市党员教育中心合作拍摄的专题片《信仰的力量——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采访实录》,在上海市纪念“七一”的大会前反复滚动地在大屏幕上播放,引起全市与会者的关注。此片在当年的全国优秀党建教育影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事后,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遇到我,跟我说:“你们搞大了,市社联下面的研究会,没有一个举行大型研讨会会引起上海市这么多领导的重视并参加”。我想,这不是我的面子大,而是上海高校中这么一批热心于党的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同志们多年的努力所结出的硕果,这些成果得到了北京和上海众多领导的关注。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当看到这么多领导和代表们在一起谈笑风生,当我们的书籍受到这么多人的褒奖,我心底的自豪感油然而生。30年了,从大学毕业开始投入党务工作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现在,工作的成果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我追求的境界。应该讲,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了。30年的高等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