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水产大学第六届委员会召开

上海水产大学第六届委员会召开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总结学校近5年来的工作,提出今后5年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抓住机遇、聚焦目标、狠抓落实、力求突破,深化内涵建设,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上海水产大学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中共上海水产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谋划学校中长期发展,深化学校改革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必将对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总结学校近5年来的工作,提出今后5年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抓住机遇、聚焦目标、狠抓落实、力求突破,深化内涵建设,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近5年的工作

2001年9月我校召开了第六次党代会。5年来,校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主要任务。

过去5年是我校办学规模迅速发展的5年,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5年,是学科建设全面推进的5年,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的5年,是改革创新日益深化的5年,是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5年,是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五年。这5年的成绩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特色大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5年来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

(一)发展是治校兴校的第一要务

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几年中,我们治校图兴校,兴校谋发展,对发展的目标和内容、方法和措施、规划和计划、组织和实施无不详尽论证,周密权衡,科学决策。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发展使我们这所有90多年历史的老校焕发青春,与时俱进。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人心在发展中凝聚,地位在发展中提高,实力在发展中增强。发展是治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是我们永远要掌握和珍惜的法宝。

(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科学发展观是学校发展的指南

学校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务必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体现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保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并具体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定位、目标、制度、方案和实践中去。我们渴望发展,但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却须求真务实、统筹兼顾。唯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才能聚人心、出实绩、有后劲。

(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提升特色、增强实力是学校发展的主题

学生数量反映了学校的规模和层次,而学生的培养质量体现了学校的内涵和实力。因此,学校坚定不移、千方百计地谋求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我们深知,只有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之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学校才会赢得社会地位与广泛认可。因此,我们坚持不懈、热情满怀地把知识、技术贡献给社会,特别是贡献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如果说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是学校发展的要务,那么提升特色、增强实力就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对学校在学科专业、精神品格等方面的传统和优势,包括“勤朴忠实”的校训,我们既要真诚而执着地继承、巩固,更要适时地加以弘扬、重塑。这几年我们为提升特色下了苦功、付了心血,也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认同。坚持引领高等水产教育不动摇、把学问做在江河湖海上就是其中的代表。特色是学校实力的关键,还必须拓展实力的外延、丰富实力的内涵。学校这几年在众多领域和不同层次上都新增了实力,丰富内涵、发展壮大也已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共识。

(四)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发展既是进步,更是突破,而改革是发展之路,创新是发展之源。改革、创新越全面越深入,发展之路就越宽广,发展之获就越辉煌。这几年我们因改革而激发出的创新智慧时有迸发,创新作为不断涌现,学校在改革、创新中变强变大,师生在改革、创新中受惠受益。改革、创新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广大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的觉悟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学校广大师生顾大局、识大体,直面艰难、不畏曲折、自觉奉献、追求卓越,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创造了精彩的业绩,也为学校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加强党建、营造和谐是学校发展的保证

党组织的作用,干部的素质、能力和党员的觉悟、形象是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保持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保持先进性的目标和方向、关键和要点、措施和方法。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发挥和发扬,从根本上保证了学校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营造和谐氛围、创建和谐校园是保持稳定的关键,是党的凝聚力工程的重点。只有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赞成和拥护,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功。

二、今后5年的目标和任务

未来5年在我校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争取在2012年建校一百周年时,把学校建设成为水产、海洋、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农、理、工、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科研教学并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将切实推进党的建设,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一如既往地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继承各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确定新时期学校的各项主要任务:

——建设一个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培育学科层次鲜明,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建设一个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高地;

——建设一个面向国家战略和上海市科教兴市需求、富有创新活力、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基地;

——建设一支以领军人物为核心,结构优化、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文明和谐校园。

未来5年,我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到了战略地位,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农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与上海科教兴市战略规划部署,为我校学科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广大党员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抓住机遇,齐心协力,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把我校建设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我国水产、海洋、食品等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一)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强化水产学科优势、拓展海洋学科布局、聚焦食品学科发展、凝练经管学科方向,夯实工程、信息、人文、外语等学科基础,瞄准国际前沿,促进学科交叉,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协调发展;强化创新,突出重点,打造一流;分层建设,分类指导,目标管理,加快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着力建设水产、海洋、食品、经管等优势学科,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扩大优势学科群和优势学科覆盖面,确立优势学科的学术权威性和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的领先地位;建设一批特色学科,推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构建服务优势学科群发展的基础平台,加快基础培育学科的发展。

加快与学科建设相对应的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平台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作,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实验室基地群,探索和完善校级专业实验室运行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和使用效率,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规范化的专业管理。

努力争取科研项目新的突破。整合校内资源,形成组合优势,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与上海市的重大科技战略任务;拓展863项目,突破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专项,使我校未来几年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数、科研成果和论文水平再上新台阶。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督查科研项目进度及经费使用。加强学术道德,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的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其他单位的合作,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主动参加和融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建设、中西部联动发展和科技入户工程等战略,不断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

到2012年,努力争取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争取建设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与开发经费争取过亿元。

(二)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积极推进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理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基础性专业与应用性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规范与自主创新等关系,实施“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

全面实施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促进教授上讲台并参与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加强精品教材与特色教材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到2012年课程总数增加到1 000门以上,其中建成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10门市级精品课程,40~50门校级精品课程;主持编著50部特色教材及主要教学辅助材料,其中10部建设成省市级以上优秀教材。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以教育部、市教委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实践教学队伍及设施建设,规范实验实践教学管理,继续完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我校的实验实践教学水平与我校知识型高级应用人才和复合型高级水产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到2012年争取建成1~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达到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优良水平。

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深入开展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活动,督促、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制订和完善学院评价、系部(教研室)评价、督导组织评价、学生评价、就业率评价等质量评价体系;提供设施先进、运作合理、服务到位和管理严格的教育教学保障。

加快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改革力度,促进专业外延与内涵的协调发展。在继续改造和优化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批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到2012年本科专业及方向数达到40~45个。抓住教育高地建设机遇,引领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提升学校各专业的层次和影响力,努力创建品牌专业和上海市市级示范专业。加强招生工作,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努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巩固和发展成人教育,探索和创新我校多层次教育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到2012年,我校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5 000人左右。

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在不断提高生源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继续做好硕、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到2012年,争取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增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左右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研究生规模达到2 000人以上。加强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重点是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使我校进入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争取有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三)完善引进培养模式,加快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要充分认识人才是我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认识加强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特殊政策,吸引国内外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来我校工作,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每个学科都要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优势学科拥有享誉国内外的一流专家学者;特色学科拥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育学科拥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

加强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要继续有计划地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特别要加大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办教育教学能力研修班以及开展教学示范比赛等措施,组织中青年骨干和新进教师集中学习高等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艺术和教育心理学;加强实践教育和培养,鼓励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炼,支持他们承担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专家队伍。

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继续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分配与考核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编制管理,控制非教学人员编制,提高人员使用效益。争取到2012年,全校教职工1 200名左右,其中教学科研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 10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达到50%。45岁以下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50%以上。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实施素质拓展计划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落实《上海市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树魂立根”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和爱国荣校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主导网上德育阵地。

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思政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的能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和激励机制,稳定辅导员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要从学风建设入手,推进优良教风和校风建设。要设计和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的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全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动员全校各方面力量,运用必要手段和有力措施,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就业率。

继续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及各种课余活动的蓬勃开展。继续鼓励和规范学生社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社会工作与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注重发挥实践、研究、培训等形式的育人作用。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增强适应社会的本领和社会竞争力。

(五)创新自主办学模式,着力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多渠道争取办学资金。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努力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更大的资金支持、资助力度。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积极争取政府更多更大的支持,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拓展办学模式,继续开展合作办学,完善已有的合作办学模式,探寻新的合作方式;适度扩大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开办各种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班,形成教育品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上海水产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增强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

积极转变办学观念,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预、决算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加强经济和成本核算,密切注意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减少浪费,力争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办更多的事情,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学校。

(六)完成校区建设搬迁,努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顺利完成新校区建设和搬迁,是学校在今后五年内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新一届党委班子的一副重担。要充分估计搬迁中的困难和风险,千方百计为教职工的工作和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尽最大努力帮助广大教职工克服因搬迁带来的困难,最大限度地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主动与市委、市政府、市教委以及南汇区沟通,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要满腔热情地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为顺利搬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2008年8月前全面完成新校区一、二期建设任务,确保满足教学、科研、生活的基本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新校区建设的重任,既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和单位的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又要认真落实有关廉政建设的制度和措施,把好干部廉洁关。争取到2012年全面建成布局科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校园,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校区管理和运行是学校搬迁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要提前研究和制定新校区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教职工住房选购政策。要切实做好搬迁后的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尽快适应教学、科研、生活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硬件设施更加齐全,工作、学习、生活更加舒适,数字化校园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学。

同时,要全面融入临港新城区和“海洋南汇”建设,主动参与上海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服务长三角南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

(七)增强校院综合实力,稳步提高教职工待遇

进一步加大二级学院自主权,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学院管理目标责任制。调整管理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增大学院自主权,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院的活力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稳步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要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让教职工切实得到实惠,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实现教职工个人事业与学校事业同步发展,教职工福利待遇与学校实力同步提高。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按贡献大小和岗位实绩取酬。在学校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灵活的分配政策,通过提高科研成果奖励、教学质量奖励、管理效益奖励力度,增加福利待遇等多种途径,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同时关心好退休教职工,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和经费,丰富退休教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

通过校院两级投入,保证全体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呈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到2012年,使我校教职工以工资福利为主体的各种收入总额有较大幅度增加,争取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进一步推行综合改革,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岗位设置方案,强化岗位目标管理和责任意识,破除论资排辈现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形成“人才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体制与机制,努力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

探索建立以岗位绩效为依据的分配机制,形成学校、学院(部门)、受聘人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既要坚持按岗取酬原则,又要根据岗位的考核结果发放绩效津贴,不断完善考核方案,制定合理的、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探索网上考核模式。坚持考核的公开、公正、透明,使考核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又要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并把奖励先进与鞭策后进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继续完善目标责任制,不断深化在管理、服务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通过科学的设计、有效的管理和积极的组织引导,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决策能力,使学校管理工作上新台阶,达到与高水平特色大学相称的管理水平。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体制和机制的重大转变,使得各种瓶颈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和缓解,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氛围。

(九)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校务公开,倡导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两级教代会的作用,提高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深入开展校史研究,继承和发扬“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大力发掘、宣传和弘扬百年老校的爱国荣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淀文化底蕴,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引导师生承继大学精神,建设优良校风,营造良好学风,提高校园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各学院、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学习、工作结合起来,秉承创新理念,不断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新内容、新载体,进一步提升文明单位内涵建设,加强综合治理、卫生和绿化工作,建设“健康校园”和“安全文明校园”。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现学校中长期规划目标,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进程,更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在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在未来的几年里学校将经历校名更改、校园整体搬迁等重大变化,将迎接学校的百年华诞,所有这些任务的完成,都有赖于全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继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以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班子的活力。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理解,既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又最大限度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形成带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合力。积极开展校院两级班子内部的民主生活,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班子的活力。

健全和完善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提高班子成员的综合能力。积极贯彻落实加强校院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相关措施,切实加强两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使之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的坚强领导集体,不断提高班子成员把握全局的能力、创新能力、破解难题的能力和驾驭学校、学院改革发展的能力。

落实三个议事规则,推行民主科学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制定的我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校长专题办公会议的三个《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积极推进校务公开、院务公开,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加快依法治校进程。

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坚持和完善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下基层制度和校领导接待日制度,拓宽班子成员与师生员工的沟通渠道,深入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

此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统战工作、群众团体的领导,做好老干部工作。帮助和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切实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身体健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二)以先进性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配齐配强班子,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按照党章要求,选配好基层党组织班子。要以上级党校和学校党校为阵地,积极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同时依托学校分党校和机关、学院党委(党总支)开展基层党支部委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创新思路和方法,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和基层党委的民主生活会制度,使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高兴、放心、凝聚”主题实践活动和“双结对”活动。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内容,切实提高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把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和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积极推进学习型支部建设,组织学习党章,学习理论,强化党员意识,提升党员能力。

拓展工作领域,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继续推进学生党建进社区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等模式,探讨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如何切实将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育人等各项工作中。按照与行政、教学、科研组织相对应的原则,合理调整和设置基层党组织,增强党在学校各级工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妇委会、共青团等专业团体和群众团体中的影响力、渗透力,把党的工作向学科团队、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等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拓展和覆盖。

继续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提高教师的党员比重。特别要做好在中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进一步增强党在高知识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学生党员的数量和比例要稳中有升,达到低年级班中有党员、高年级班中有支部。要严把党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同时,畅通党员“出口关”,对于失去先进性、不符合党员条件的,要及时做出处理。

(三)以作风建设为纽带,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推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制度。继续按照规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恪守任用程序,坚持和完善干部任期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坚决摒弃干部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运转有效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继续举办中层干部岗前培训班,通过学习理论,宣讲法规、分析案例、考察调研、座谈讨论等形式,使他们提高理论修养,增强开拓创新精神和拒腐防变能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法;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党校为阵地,加强对中层干部的岗中教育和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治校本领和管理能力,引导他们进一步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地位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党负责,对广大师生负责。

加强对中层干部的考核与监督,推行干部辞职制度。完善组织监督、领导监督、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坚持岗中谈话制度,通过谈话,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示方向,如有违规违纪的反映,视情节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对任期内考核不合格或对工作不力、一心多用的干部,要动员其自愿辞职,或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

继续做好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要把发现、推荐、培养优秀青年干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在党校中开办青年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培训班,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领导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科学设置课程和培训环节,全面提高青年后备干部的素质、能力和领导方法与艺术,切实提高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质量。

党的建设是我校各项工作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的基础上,在注重外延建设的同时,切实把工作的重点转到内涵建设的轨道上来,以党的建设为纽带,促进我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5年是我校深化改革、积极进取的5年,是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5年,是大力发展、成就百年辉煌伟业的关键5年,任重而道远!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聚焦目标、狠抓落实、力求突破,认真完成学校中长期发展的各项任务,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文是2006年6月在上海水产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上作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