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上海作为中国大陆沿海发展较快的大都市,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近期的发展目标。在上海6 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中心城区只占十分之一。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除了继续加快中心城区的改造和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还必须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郊区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上海的郊区、或者说乡村,与国际上的现代化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来比较,在小城镇的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人文素质、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有的还比不上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的农村。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城郊农村的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人文环境和人文素质方面,甚至超过了中心城区的水平。从这一点来分析,上海城市郊区的差距就更大了。
人文环境是人们生活的质量指标之一,人文素质是人们就业、创新、交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提升农村的人文水准,就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而加快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是提升人文水准的重要环节。
一、建立社区教育中心,优化社区人文环境
目前,农村的乡镇大多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这类学校承担着农民的生产技术培训、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等能力培训、社会生活类与科学普及知识的教育以及再就业的培训等任务。每年参加培训和学习的人数大约在农民人数的30%~40%。这些学校在提升农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一是校舍面积严重不足。像日本等国家这类学校的面积占全日制小学总面积的60%~70%,而目前上海还不到6%;二是设施比较陈旧。很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只有几间教室,几台电脑,要进行新技术的传授和新知识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三是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年龄老化。以上海郊区为例,这些学校的专职教师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55%,超过50岁的教师数量已经占60%以上。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
我们知道,社区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朝城镇集中是发展趋势。上海就已经规划在郊区要建设十来个人口在30万左右的中心镇。在规划中,都已经考虑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医院、体育场等。因此,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筹建社区教育中心,或者叫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或者叫社区学院)是一种以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者为基础的、以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机构。这种办学机构不刻意追求文凭、证书,而是以满足周围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开设课程的主要基础,以全面提升周围居民的文化水准为主要目标,可以开展文化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传播、文体活动组织与观赏等等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中心(或者叫社区学院)应该有条件比较好、设施比较全的办学场地,同时与周边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实施资源共享,共同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要推进农业生产,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是基础条件之一。现在,上海市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3年,而郊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还只有7.6年。差距相当大。要使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业转移,要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这么低的文化程度是绝对不行的。另外,新的机械、新的技术手段都将较快地在现代农业中推广使用,对农民还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经常翻新的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社区教育中心的创建就可以把这些任务很好地承担起来。社区教育中心可以和城镇内的中小学合作,聘请一些优秀的教师来进行必要的学历教育;社区教育中心可以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中(高)等农业技术学校相联合,根据农民的需要,适时进行农业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术的推广培训。
当然,要胜任上述任务,政府有关部门要关心支持社区中心的建设,确保一定的校舍场地和经费,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并配置少量精干的教师。这是办好社区教育中心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条件。
中心城镇建设的逐步推进,再加上社区教育中心的有成效的工作,农民生活的社区人文环境就会大为优化,农村的文明状况也会大为改善。
二、充分依托农业院校,全面提升人文水准
农业高等院校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现在中国大陆还有40多所以农业冠名的大学。这些学校大多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的大学,但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服务还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以上海水产大学为例,这是目前由上海市政府管辖的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农业高等院校。上海水产大学的前身是1912年建于上海郊区吴淞镇上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37年毁于战争的炮火。1952年在上海市东城区的军工路旁黄浦江边的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水产实验所的旧址上成立了本科建制的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至今。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拥有两个校园、两个水产养殖实习场,占地800多亩,本科专业20多个,在校学生人数10 000多人。但是,上海水产大学还是以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捕捞、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学科为主要特色。每年招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是以这些专业为主。上海水产大学每年承担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以及各地水产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几十个,科研经费达2 000多万,还经常承担沿海县(市)分管农业的政府官员、近海或远洋捕捞的船长等为对象的岗位培训或专题教育,并根据渔民或当地政府的需要派教授下乡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
要全面提升农村的人文水准,离不开这些农业高等院校。如前所述,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能够提高。要达此目标,除了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还须有重点地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在每个县都有一所以上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把这些学校的教育和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联系起来,加强合作,探索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大学举办高职班的“戴帽式”的五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三年中职学习结束后再学两年高职课程),或者是中、高职贯通的“合办式”的“三加三”模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毕业后经过选拔进入大学再学3年完成高职的课程)。
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不少技术上的难题,有些已超出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的能力范畴,譬如遗传育种、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等等,可以及时与高等农业院校联系,采取“请下来、送上门”的方式,破解难题,并在农民中普及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发展农业,各级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些经费来资助解决一些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或基础科学的研究,设置农业科研和科技攻关的项目,只有依托高等学校,才能承担这些任务,而高等院校在这些项目的研究中,既服务社会又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是很好的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农业高等院校应该在这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为了适应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许多高等学校走出城市,在郊区城镇附近建设新的校区,从而扩大办学规模。现在上海的郊区已有10余所高校陆续建设了相对集中的几个大学园区。这些园区美丽的人文景观,开放的文化设施,对于提升农村的人文水准是一大促进。周边的乡村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高等学校的人文资源,为农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达到高等学校和周围乡村建设和发展“双赢”的目标。
三、研究制订政策法规,努力推进科教兴农
要全面提升农村的人文水准,促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政府相关部门还必须认真研究并制订必要的政策和法规,从制度上予以支持和保证。
首先,要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学习的制度,有必要从基础抓起。目前,城乡之间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还较大。“围绕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能够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这就要求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入手,让更多的农村青少年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上海市已经或正在市郊的每个区(县)各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寄宿制高中,每个区(县)再集中精力办好几所示范性的学校,从而使城郊基础教育的学校设施和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郊区中小学的教师已基本完成学历达标的培训任务,现正在通过师范大学或教师进修学院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和国际教育发展前沿,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和调查研究,以此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市、区的政府也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逐年按比例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从而促使农村的青少年都能享受到12年的学校教育的权利。
其次,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距很大。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完全可以提出信息化的要求。要加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逐步做到校校通、村村通、人人通,用网络建起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这里讲的校校通,不仅仅指中小学之间的网络通信,还包括成人技术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的网络沟通;人人通,指创设E—learning、E—campus、E—education的氛围环境,扩大学习机会,使乡村的居民不分年龄,都能有学习的机会、都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乐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区教育中心建立以后,应该依托信息平台,建立“中心—村镇—农户”的服务网络。中心注意收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转化成丰富、生动的信息产品,有针对性地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提供销售信息,从而达到增产增收,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当然,信息化建设要有资金的保证,对农民还须实施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这些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再次,要制定一些政策来保证措施的落实。合理的政策是工作推进的有效动力。譬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曾经规定,在市区中学任教的年轻教师要晋升应聘高一级的职务,必须要有到农村中学任教的经历,这样就促使这些教师有计划地到郊区的中学支教,缓解了郊区中学合格师资短缺的矛盾。因此,要全面提升农村的人文水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应该有配套的政策。以下几条是可以考虑制订的:
调整城市教育费附加的使用结构,加快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征收教育费附加,这几年城区的教育费附加增收较多,郊区的教育费附加增收的数量很少。需要从城区的教育费附加收入中增加对郊区基础教育的投入,这就需要调整使用结构。
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学校,白天办日校,为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务;晚上办夜校,为成年人的学习提供帮助。在职业教育中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打破学年学时制的框框,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农)半读,城乡分段或者职前职后分段来完成学业;对成年人、农民的培训要注意与市场挂钩,鼓励和支持“订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培训中还要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让他们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同时给予得到认证的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培训证书。这都需要打破现在条块分割、各部门管理的状况,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并用规定予以保证。
高等学校,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在支农兴农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可以与农村建立定点的联系、参与组建科研生产的联合体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转让技术成果、培训农村各类学校的教师等等。这些都需要有政策来促进和落实。
为了全面推进科教兴农,今年9月,国家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是面向全国的,其中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这个决定的要求,只要各级政府重视,高等学校主动介入,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要求可以达到,农村的人文水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可以早日实现。
*此系2003年12月参加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研讨会在台湾东吴大学作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