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考题中提炼出最确切的中心论点

从考题中提炼出最确切的中心论点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类联考中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认真阅读题干材料的基础上来确定中心论点,首要的是从考题材料中提炼出最确切的中心论点。如果到此为止,考生从“多样性”角度确立中心观点,应该是没有任何异议的。既然“一致性”那么重要,这一关键词在中心论点中一定不可或缺了,所以,中心论点便自然被确立为“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关系。以下明显是重申“多样性”的重要。

中心论点就是考生在文章中所要论证、阐述的观点,和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它要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在议论文中起统帅作用,决定着文章的价值。管理类联考中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认真阅读题干材料的基础上来确定中心论点,首要的是从考题材料中提炼出最确切的中心论点。

联考中“材料作文”写作的中心论点,不像直接命题作文,中心论点不是给定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而是来源于题干中的材料,这一写作特性决定了对中心论点的首要的要求是确切。

所谓确切,就是以题干中的材料为母体和出发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材料内容、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然合理地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观点。这一观点必须贴近材料内容,切合材料意思,否则就是偏题或离题。而一旦如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后面的论证中即便是你再用功,写得再充分再有力,也不过是南辕北辙,无济于事。论点确切是论说文首要的基本的要求,也是决定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2016年1月的管理类联考写作试题为例,各个辅导机构在考后都陆续给出了“参考答案”“范文”,但是许多考生发现关于论说文的中心论点,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彼此之间甚至于大相径庭,这让考生无所适从,越看越糊涂,客观上误导了考生及后学者。根据我们多年来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对考题的深入思考,下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列举正反两方面的立意例子,由此帮助考生明确什么是确切的观点,什么是不合格的观点。请看原题: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它们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话,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多面体。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

面对题目,当然首要的是一字一句分析材料,正确理解材料蕴含着的价值导向。材料所引亚里士多德的话,开门见山就明确指出:“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多样性”。如果到此为止,考生从“多样性”角度确立中心观点,应该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但是,下文却笔锋一转:“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它们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话,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显然,这里强调的是“一致性”的重要。材料内容就这么一转,把考生“转”晕了,也把一些管理类联考写作辅导老师“转”得找不到北了。既然“一致性”那么重要,这一关键词在中心论点中一定不可或缺了,所以,中心论点便自然被确立为“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关系。两者关系怎么摆呢?材料下文有言:“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以下明显是重申“多样性”的重要。既然这样,论述“多样性”与“一致性”两者关系时,就不能将两者并列平摆,等量齐观,应该是在谈两者相辅相成基础上,侧重于强调“多样性”。于是乎,中心论点就被确立为“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一致性是基础,多样性是根本”云云。

其实,以上貌似全面、公允、四平八稳的中心观点,恰恰偏离了材料主要的价值指向。问题就出在材料中的那一“转”上。如上所述,这一“转”,的确是从第一句强调“多样性”转到了强调“一致性”,岂不知下文还有一“转”,又回到了“多样性”的强调上来了:“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上下文联系来看,前一“转”并非材料全文的落脚,而是为后一“转”提供一个铺垫,是为强调“多样性”而张本。换句话说,材料强调“一致性”是为了衬托“多样性”的重要,是换一个角度再次强调材料第一句所表明的观点。这一前一后的“转”可以简单表述为:“‘一致性’是很重要,但‘多样性’更重要”。纵观材料全文,第一句话“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很明显,已经把“一致性”排除在外了,后文并不是这一句话意思的引申或变异,而是顺延和重复。管理类联考材料作文要求在不长的规定时间内写出700字左右的论说文,一般来说材料蕴含的命意是单一的、单纯的,不会引导考生杂七杂八地论述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

阅读材料,确立中心论点,除了这样通过上下文联系正确把握全篇的命意,还应该对材料中的一些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材料中的“城邦”其实就是“一致性”的体现,是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基于某种文化共识而组成的“共同体”,因为是存在诸多的不同、差异,所以材料中称“它是一个多面体”。像这样对“城邦”“共同体”“多面体”等概念有了准确和深入理解,那么,我们就能够非常容易和明确地达成这样的认识:所谓“一致性”,对“城邦”这样一个“共同体”来说,是不言自明的,根本没有必要再对此加以强调。而面对“城邦”这一“共同体”,这一“一致性”的具象存在,人们的视域盲点恰恰就在于其“多样性”,执政者也往往借此来别有用心地强调“一致性”而忽略“多样性”,通过如此一抑一扬来做强自我,公器私用。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文中一再申明的是“多样性”的重要。一句“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是何等的干脆利落,斩钉截铁!我们为什么不敢大胆地以“多样性”确立中心观点呢?即便是我们正确理解了上下文之间关系,搞懂了语意,我们也不敢我手写我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理解材料中涉及的这一个个概念、术语。所以,关键时刻,我们失去自信,不敢将自己的观点行诸纸上。

要从材料中找到确切的中心观点,除了从材料出发,逐字逐句认真阅读分析,还应该从材料中跳出来,联系当下的天下大事和世界潮流来推测材料的命意,佐证题干材料的分析。材料的字句分析、关键词的理解,这是细节分析,着眼于“小”,对审题立意来说,的确至关重要。但是,却也会让考生拘泥于文本而不能自拔,以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确的做法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深入分析题干,又适时从题干中跳出,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与文化积累,从“大处”着眼,在把握世界和国家大势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居高临下的观照和审视。论说文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鼓励考生结合实际发挥创造性”,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说考生写作中仅仅简单地将中心论点与实际稍作勾连而已,而应该对相关的社会现状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以此题为例,题干材料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方才显示出其匠心和精妙。众所周知,自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其实就是多样性:由单一计划经济、集体经济走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也由大一统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日渐“多样化”,主要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田制”等。而几乎是同一时期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随着苏联瓦解、德国统一,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加速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从那时到现在,从中国到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都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多样性”乃当今世界的主题。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具备了相当的思想高度和开阔视野,从而对考题的中心论点“多样性”作比较深入的论析。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2016年管理类联考论说文不同等级的中心论点:

(1)确切的观点:“多样性”,如“鼓励多样性”“倡导多样性”“重视多样性”等。至于文章标题,可以拟定得生动、别致,如《参差多样乃幸福之源》《一枝独秀不是春》《和而不同是正道》等。

(2)跑题的观点:“教育的作用”“和谐的重要性”“团结的力量”“鼓励创新”等,或是本末倒置而舍本逐末,或是借题发挥而走得太远,在似是而非中都程度不同地脱离了题干。

通过以上正反例子的列举,对什么样的中心论点才是“确切”的,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在确立中心论点时,迈出并走好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