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教学目标并不属于教学程序的范畴之内,它源于课程之整体及具体教学内容,是课堂之统率,之号令。一堂课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程问题。虽然从杜威的教育思想来说,从较长的时间来考察,教育目的只能涌现、形成于教育过程之中,但是,就具体的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也应该获得清晰的界定的。
近来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生成”,它的意思似乎是说,新课程理念倡导不确立固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修改了预定目标,随机出现新的目标,这是一种比实现预定目标更为优质的教学。很显然,这个观点是过于偏激的,也是对新课程及教学目标的一种误解,它将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灵活的教学策略及动态形成的教学过程这三者混淆在了一起。
就教学目标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后现代课程观在此方面未能有实质性的建树,而受到后现代课程观批判与质疑的泰勒课程范式,是迄今为止开发课程的最成功的范式。而在中国语文课程方面,王荣生先生等人所提出的教学内容、学科知识,事实上也主要是对教学目标的一个明晰与确认。
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个三维度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新课程理论已经阐述的三维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以上文字,基本清晰地解说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统一性。
而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将在此理解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上将目标分为层次井然的A类(基础性、阶梯性目标)、B类(核心目标)和C类(附著性、延伸性目标),这是为了让授课教师更清晰地把握课堂的方向与任务,不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育目的沿袭用作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一区分,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为了突出B类目标,即核心知识,又是为了把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的思想、情感类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既不否定这一类目标,又不冲淡知识、能力教学。具体而言,这三类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
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C类:附著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多属于此类目标。
从上面《自然之道》一课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和一般笼统地设定几个教学目标不同的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把教学目标分成了三类。
于是有人自然地联想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武断地把三类目标与三维目标比附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三维目标和三类目标的含义,就不会产生这种简单的比附。
新课程专家余文森在《“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文中说得明白: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 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他在另一篇题为《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的文章中又说:
实际上,不论是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练习,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方法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获得。在任何一个显性领域中,都有隐性的目标维度存在。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 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果再从字面上来感受,新课程为何把目标称为“三维”,而不是新教育的“三类”,则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这三维目标更适合理解为对一个课堂或一个教学行为的综合理解、评估方式。即教学行为,在一个三维的座标上,有何侧重与偏颇。而这种反思与评估,自然也会进一步影响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成为更高范畴中的教学目标。如果用座标图标来表示,那就是:
如果说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了目标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话,那么与此相反,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类目标,恰恰强调了目标的细分,强调了每一个目标的独特性,强调了对整体教学,用几类目标来进行分解、细化,以便更好地落实。
这二者不是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这是从不同的层面,服务于不同的需要,而提出的不同的概念(理论工具)。打个比方说,如果说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对教学行为的整体的观察,如欣赏一朵花一样,强调其整体性的话,那么新教育的三类目标,则强调了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如庖丁之解牛——目无全牛。
当然,这个“目无全牛”,是理解的第二境界,是“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中的精确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中间阶段,而不是最后的综合阶段。在综合阶段,我们仍然会强调教学的整体性,所认知对象的整体性。
有了这个参照,我们再来看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三类目标及其初步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