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题的二次选择与确立

专题的二次选择与确立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的二次选择与确立主要是学生在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所呈现的言语信息自找角度,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确定后续学习的研究问题。问题的确立是前期学生研读课文、初设问题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日后进一步进行专题式学习的基础。此前,在老师辅导下,同学们各自初步拟订了自己的研究专题。

授课教师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韩 琨    

评鉴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韩明英

精彩看点

这是一节定向选题的指导课。专题的二次选择与确立主要是学生在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所呈现的言语信息自找角度,自定学习目标,自选学习内容,确定后续学习的研究问题。这节课有两个看点:一是指导学生在比较、分析、研讨、借鉴的前提下,归纳总结自主选题设题的依据,授学生以“渔”,指导学生如何依据教材专题内容进行二次选题;这节课的另一看点,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反馈评价遵循了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强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原则。特别是教学结束时,教师布置的“专题推介”的作业,用变体的形式,让学生重温、思考、巩固选题的理由与依据。

任务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抒写思想的能力。选修课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坚持听说读写相结合,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四单元。单元所选四篇古代散文,从春秋至唐宋,涉及四位文史大家和四部文史著作。就题材而言,既有对历史的记录,也有对人文景观、 自然山水的描绘;既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生历史的感悟。就体裁而言,则涵盖史传文学、寓言、游记、文赋。应该说,教材为专题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揭示了本专题的组合特点,学生在自选研究问题时须充分考虑这一组合特点,以求在依据个人兴趣深入学习的同时,有效地落实单元学习要求。

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学生顺利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前期学生研读课文、初设问题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日后进一步进行专题式学习的基础。选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在有单元研究主题的情况下如何确立适合自身学习问题。本节课不奢求帮助学生确立一个绝对的、唯一的选题标准,但力求在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高中专题式学习中专题确立的基本原则。

就学情而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确立恰当的研究专题。经过前期学习,学生对课文、作者等已经非常熟悉。在教师引导下,已初步确定了选择专题的依据,并进行了初次选题,但其中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选题却很少,同时还存在着过于注重兴趣、设题偏离重点等问题。可见,学生对确立专题的标准还需更进一步的学习。学习者为文科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已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教学实例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共同学习了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四单元。单元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每一篇文章都以其鲜明的形象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或陶醉于小孤山、大孤山的山光水色,或惊叹于阿房宫的富丽奢华,或为庖丁出神入化、臻于艺术境界的解牛之术而折服,或为西楚霸王的穷途末路而扼腕。这个单元的学习,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专题式学习。其实,本单元题目“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就是这个单元总的研究专题。但对于我们而言,它太大了,研究时可能无从下手,于是我们试着将它分解为若干小专题。此前,在老师辅导下,同学们各自初步拟订了自己的研究专题。这节课我们将就其中一些题目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希望借此引导同学们学会选择确定研究专题。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这样几个专题(PPT)。下面我们先请设题同学分别阐释设题的依据与理由。

PPT出示了学生的13个选题:

1.从《项羽之死》看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手法

2.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英雄——项羽形象解读

3.品《阿房宫赋》,赏比喻夸张

4.从《过小孤山大孤山》看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志趣

5.历代文人评价项羽的诗文

6.从《过小孤山大孤山》学习写景方法——移步换景

7.赏《过小孤山大孤山》,学习游记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8.从《阿房宫赋》看秦朝灭亡的原因

9.从《阿房官赋》和《过秦论》体悟文人的忧思

10.从《庖丁解牛》走进庄子与他的寓言世界

11.从别姬时项羽的流泪看“英雄泪”

12.悲歌虞美人——英雄也柔情

13.乐观面对平凡,平和度过一生—解读《庖丁解牛》

(点评:以讨论学生的设题为切入点,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结果转换成新的学习资源,亲切、真实。拉近了学生和专题式学习的距离。)

生:我的题目是“从《项羽之死》看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手法”。我设此题的原因是自己十分喜欢项羽这个英雄形象。我认为司马迁笔下项羽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他的成功一方面是来源于形象本身的魅力,但是刻画的成功更是必不可少的。教材第66页“赏析指导”的第二段第三行写到,传记能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我想司马迁也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刻画项羽这个人物的。所以我提出了这个题目,想要研究学习他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师:请坐。杨雪设这个题目的理由一方面是对这个形象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受到“赏析指导”的启发。因为我们在请同学们设题的时候已经发给同学这样一个表格,其中一栏就是阐述你设题的依据。所以同学们阐述的时候尽可以结合你整理的内容来阐述。

生:我设立的题目是“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英雄——项羽形象解读”。东城快战,项羽在30岁时杀数十百人,表现出项羽的英勇善战。拒渡乌江又体现出项羽的正义知耻,而这样一位西楚霸王,最终以自刎乌江的悲剧收场,这些让我想要深入了解项羽的形象。

师:嗯,请坐。项羽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形象,王跃设题的主要依据是咱们课本文章。第三个专题是“品《阿房宫赋》,赏比喻夸张”。我们请这位同学来回答。

生:我设立的专题题目是“品《阿房宫赋》,赏比喻夸张”。我欣赏课文后,感受到了阿房宫的雄伟壮丽。为它的豪奢感到震惊。我叹服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描写手法。同时,教材第78页第一题提到作者用简练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的描写。我在反复阅读后,发现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我想设“品《阿房宫赋》,赏比喻夸张”专题,进一步对作者使用的手法进行欣赏与感悟,并学会运用。

师:刚才同学说得太快了,同学们没有来得及翻到教材第78页课文后面探究讨论的部分。但可以了解这个题目一部分灵感来源于课文后的探究与讨论。

生:我设的题目是“从游记和写景诗看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志趣——读《过小孤山大孤山》有感”。我觉得《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课文,虽然是游记,但是呢,作者陆游却可以在对山光水色的描写中,体现自己寄情山水,喜欢山光水色的这种快乐。所以我觉得在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或孑然特起,或四季迷人的景象能生动地浮现在我眼前。而且作者运用了一些诗词歌赋,为这篇文章增色。所以我选这个专题。

师:嗯,由文及人,希望以这篇文章为媒介,去了解作者陆游为代表的一群人,了解他们的一种精神世界。四个同学分别阐述了他们设题的依据和理由,那大家发现他们设题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他们都非常注重形象。

师:对,他们都非常注重形象。有的是希望学习刻画手法,有的是希望进一步展现形象的魅力,有的希望通过山水的形象,以此为媒介走近作者。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围绕形象来设题。也就是说他们在设题的时候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小专题的研究来探究我们这单元总的专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刚才我们请同学阐述了依据,有的源于“赏析指导”,有的源于“探究讨论”,但是无论源于哪里,他们共同的依据都没有脱离课本。其实,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在设题的时候拓宽视野。但我想首先还是应立足于文本,围绕这个单元的“赏析指导”来设题,这样才利于我们真正把握这个单元的要点。所以“明确方向,依据文本”是我们提出的设立、选择和确立专题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板书:明确方向,依据文本)

(点评: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阅读兴趣,拟定了各自的写作标题,体现了“选”的特点。既照顾到学生的共同基础,又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处的选题,虽然有些限制——共同的阅读篇目,但是也有自由,如刚才学生的发言:或喜欢项羽的形象,或喜欢刻画人物的方法,或钟情于山水志趣,各取所好。教师寥寥数语明确了拟题的方向,初步形成拟题的原则与基本依据:立足课本学生选择自我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师:但是在看同学们选题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有的同学,在这方面确实是有欠考虑。当然,初次设题,这很难避免。请大家看这样一道题。(PPT:历代文人评价项羽的诗文)同学们结合这第一个要求来看一看。这个选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有符合黑板上的两点。一是没有明确方向,历代和文人这两个范围实在是太广了,他不可能把所有所要涉及的内容都研究到。二是他依据文本,我觉得他只是依据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个人物项羽,但这个项羽到底怎么样,他也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这个设题挺有毛病的。

师:有很多毛病,这位同学还是挺严格的,请坐。刚才他说依据只是一个形象,我们可不可以从这个设题中看出依据是什么。是不是仅仅是一个形象。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题?

生:我觉得我跟他的看法不一样。他是说第一个要求应该是明确方向,我觉得他文章所指的方向应该是项羽的形象,这个形象是要明确的地方。他的题目是关于项羽的诗文,我觉得对项羽这个人应该有不同的理解,这个题目让人不明确究竟要研究项羽的那一方面。然后,依据文本,我觉得可能是这个题目应该是依据教材第76页有好多历代文人评价项羽的诗,体现了项羽不同的形象。但是,历代文人包含的范围太大了。

师:好,请坐。田畅说到了一点,其实对文本熟悉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设立这个题目,获得启发的地方,一个是项羽的形象,可能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刚才田畅所说的76页,课后的相关链接部分,给同学们列出了若干首关于项羽的诗歌。于是他就想把文章和诗歌联系起来,去看一看古人今人是如何对项羽这个形象进行评说的。这是他的依据,应该说依据文本他还是做到了。但是两个同学,也都提出了,他的方向不明确。我们来看看这个题目。偏正短语吧,大家都有短语知识,通过它的中心语,我们看到 ,这位同学似乎要研究诗文。那么他要研究诗文的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要做一些诗歌鉴赏的评价。

师:可能是诗歌鉴赏的评价,是吧?可能就是把它罗列出来,缺少一个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好像偏离了我们这个单元的重点——形象。因此,虽依据了文本,但是设题的时候,可能只是从兴趣出发,没有考虑清楚研究的方向。那么下边想请同学们依据我们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帮助他明确一下方向,对它做一点修改。其实,有些同学也是围绕这个设题的,也可以对你最初的设题做一点修改,都呈现出来。

生:我觉得可以改成解读项羽性格的多面性。

根据书上的那些诗,就可以看出每个人对项羽的评价都是不同的,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年代和简历不同,所以对他有很多的看法。然后就是项羽这个形象,他的性格本身就是多面的,像他的柔情、他的霸气我觉得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师:项羽的形象,不是单一的形象。他非常丰富,有多面性,所以这位同学要解读项羽的多面性。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其他同学呢?

生:我改的是“历代文人对项羽评价的异同”。因为通过书后的这些诗人对他所做的评价,可以看出对他褒贬不一,所以我想通过这些来了解诗人更多的评价和看法。

师:就此了解这些诗人也好,文人也罢,对项羽这个形象的评价有何异同。这两个同学的选题就有相关的地方。但修改后稍微深了一步。还有其他的选题吗?我刚才看那么多同学都在下面奋笔疾书来着。有吗?那咱们看一看(从学生课桌上拿起一个),“历代文人关于项羽的诗文”,有诗有文,咱们这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些诗文入手,来研究单元专题,这也可以当做一个专题。

师:刚才如果大家注意听两位同学的发言,他们说在指明选题方向不够明确时,还说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范围太大了。历代文人,我们虽然不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目,但我们想象也能知道何其多也。那我们如何下手,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而且,刚才两个修改的同学设题也有不同,有浅有深。所以我们选题和设题的时候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范围和深浅要适宜”。(板书:范围和深浅要适宜)。

以下是从同学设题中挑选出来的题目,第一组6、7两个,一个是“从《过小孤山大孤山》学习写景方法——移步换景”,也就是说他要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第7个专题“赏《过小孤山大孤山》”,学习游记中景物描写的写法。第二组,第1题是“从《阿房宫赋》看秦朝灭亡原因”,第2题是“从《阿房宫赋》和《过秦论》体悟文人的忧思”。请同学们比较分析,如果是你,你会分别选择哪个专题。

(点评:针对学生设题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在确定专题研究的题目时会出现哪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改正。其实,这也是一种审题的学习,是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的读书过程。在学生的比较、思考、点评、修正的基础上,教师水到渠成地点出了选题第二个依据:范围和深浅要适宜。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才能认识各自的不同点。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适时引入两组选题的比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选题中应该注意到深浅和范围的问题,过深或过浅,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同学很好地开展专题学习,由此看来,教师对于学生专题学习过程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生:第一组我会选择第7题。因为第6题只研究一种简单的方法,难以拓宽。而这篇文章也许还有其他方法,第7题研究内容更多,利于拓宽。

师:确实还有一些其他写作手法值得研究。

生:这组题是我设立的。在第一次设立专题时,因为平时较少接触写景文章,较少关注写作方法,所以觉得移步换景很新颖,想要研究它。后来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发现一篇好的写景文章运用的方法是多样的,而且多种方法相辅相成。只研究移步换景有些片面、单一,所以决定改为现在的第7题,这样既可以学习移步换景的方法,还可以学习其他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师:两位同学的看法基本相同。我们不是说研究一种方法就失之片面,但只以一种方法作为研究内容,确实有些单一,专题的范围比较小。第7个专题容量要大一些,更适合作为一个研究专题。

生:第2组题目中我选择第9题,因为第8题要研究的“秦朝灭亡的原因”,在文章中已阐释得很清楚,这样,这个题目的研究价值就不大了。而第9题将两篇文章对比,更有研究价值。

师:我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第8题可能最终只是重复作者观点,缺乏研究深度。但说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是不准确的。这里更强调它们的相同点。相同点是什么呢?

生:两篇文章都借古讽今,表达了一种忧国伤时的情怀。

师:如这位同学所说,两篇文章都借前朝之事讽当今时政,都表现出作者的忧国情怀,一种宝贵的忧患意识。第9题对此进行研究,就不仅停留于文字本身,而是由文及人。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分析文字,而是希望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他们的心灵产生碰撞。因此,第9题比第8题更具深度,更有研究价值。

(点评:“语文学习不是单纯地分析文字,而是希望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他们的心灵产生碰撞”,从一个较高的层面帮助学生定位语文学习。)

师:同学们对这两组题的分析基本可以达成共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10个选题“从《庖丁解牛》走进庄子与他的寓言世界”。这个题目看上去非常有吸引力,但问题也显而易见,范围过大。它可以细化为一些小专题。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将它细化,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交流。讨论时可以从课本不同部分获得启发,从不同角度设题。有的同学当初的设题即与此相关,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师:有的组已经胸有成竹,有的组还在斟酌,请发言同学将本组讨论中最能达成共识的专题告诉大家。

生:一个是“《庖丁解牛》中庄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个是“庄子之道对君王治国的影响”。

师:一个从形式入手,另一个从内容入手,可能还有不完善之处,但已经细化了。

生:我们组拟的专题是“《庖丁解牛》及其意义分析”。因为不同人读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理解,课本67页的“探究讨论”也提出相关问题,我们也由此得到启发。

师:这一组希望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多重解读,也是一个可以立得住的专题。想提醒同学们的是,在进行多重解读时一定要紧扣庖丁形象分析,以免发生偏差。

生:我们组的题目是“《庖丁解牛》如何通过庖丁解牛讲述养生道理”。

师:为何拟订这个专题呢?

生:这篇文章刻画了庖丁的形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庖丁解牛的方法,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法。文章塑造了这样的形象,还讲述一个富有启示的寓言,通过这样一个形象,一则寓言,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方法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师:几乎所有寓言都是通过形象阐述道理的。这一组希望把这篇文章作为一只麻雀,进行解剖,从而学习通过形象阐述道理的方法。希望研究后同学们尝试着自己创作一则寓言。这也是课后的一个探究讨论题。

生:我认为这一组的题目有些像课文分析,过于具体了。理由是寓言都是通过形象阐述道理,这也是我们理解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个专题可以做些改动。

师:如何改动,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可以从文章引申,尚未想好。

师:感谢这位同学,我们课上做的修改还是比较初步的修改,有的甚至略显粗糙。如果同学们对此感兴趣,可以另择时间专门对此进行讨论。刚才的一些修改可能确实还有待商榷,但同学们已经很努力了。讨论的几个专题还是有一定典型意义。范围过于狭窄,缺少必要的深度,难以在研究过程中深入思考,缺乏研究价值;选题过深、过大,超出能力所及,不具备可行性,也难以达到真正有效的研究。深浅适宜,大小适中,才能通过研究促进自己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究、鉴赏。

师:在确定专题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因为毕竟是学习语文。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选题。11、12题显然是一个选题,你会选择哪个?

生:选择12题,因为富于文学性。

师:11题有何欠缺吗?

生:表述时两次用了流泪。

师:不够简洁。13题表述还是不错的,有何特点?

生:对仗。

师:非常工整,尽管不是严格的对仗,但可以说运用了整句,言简意赅,比较富于文采。(板书:注意表述,修饰语言)

(点评: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与评判中,很自然地点出在题目选定之后,准确、简洁地表达则是不可忽略的,在拟题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凝练,也要注意对语言进行修饰与润色。)

师:好的研究专题是成功的开始,选题的标准并不唯一绝对。以上是同学们初次设题中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样题进行分析、比较、选择,让同学们对此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可能某个样题已令你心有所属,你不妨采取拿来主义;或对自己所设专题以及样题进行必要修改、调整、润色;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依据标准另起炉灶,确定专题。

请每个同学初步确定一个专题,写一篇推介词,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理由、依据、研究方式、成果预期等,也可以有所侧重,力求富于文采,充分展示选题独特魅力,激发同学与你共同研究的兴趣。相信每个同学都可以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点评:用推介词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选题,并展示其独特之处。这项作业(教学评价),清楚地体现了教学中教什么,评价时就要评什么的基本原则,这是所有的语文教师要注意借鉴之处。)

课例品鉴

互文比读是专题研究性学习组织教学材料的一个基本准则。互文比读就是在进行专题学习时,依据教科书中的编选文章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共性内容(题材、主题、观点及语言特点),引进同一作者的同一内容的文章,或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主题)的思考与抒写,其目的就是为了养成就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联系、比较、质疑的辐射性思维。意在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看同一现象,尽可能立体、全面地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第二组,第一题是“从《阿房官赋》看秦朝灭亡原因”,第二题是“从《阿房宫赋》和《过秦论》体悟文人的忧思”。请同学们比较分析,如果是你,你会分别选择哪个专题。

……

生:第2组题目中我选择第9题,因为第8题要研究的“秦朝灭亡的原因”,在文章中已阐释得很清楚,这样,这个题目的研究价值就不大了。而第9题将两篇文章对比,更有研究价值。

师:我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第8题可能最终只是重复作者观点,缺乏研究深度。但说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是不准确的。这里更强调他们的相同点。相同点是什么呢?

生:两篇文章都借古讽今,表达了一种忧国伤时的情怀。

师:如这位同学所说,两篇文章都借前朝之事讽当今时政,都表现出作者的忧国情怀,一种宝贵的忧患意识。第9题对此进行研究,就不仅停留于文字本身,而是由文及人。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分析文字,而是希望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他们的心灵产生碰撞。 因此,第9题比第8题更具深度,更有研究价值。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已经能清楚地说出选择第二个题目的原因,这能充分地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此时,教师如果能以“从《阿房宫赋》和《过秦论》体悟文人的忧思”为契机,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以外寻找与此相通的学习材料,或在以前读过的、学过的文章之间建立起联系,探寻后世学者是如何以秦亡之因为题材抒写自己的忧国之思,围绕这些忧思都生发出了哪些观点,不仅能初步为学生建立起辩证的研究思维,也可以在不经意间帮学生打通课内外学习的软壁垒,使学生明白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教科书中的这几篇课文,在教科书之外有着更广泛的学习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