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 杨小青
评鉴教师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刘德水
精彩看点
“古代笔记小说阅读”是基于学生的课内文言文单篇学习现状和问题而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本,引导他们质疑,帮助他们寻找解疑的方法;指导他们读书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初中已学篇目和在文言断句专题训练中接触到的相关片段,以及教材中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课内外学习内容自然衔接、互为补充,最终确立了“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的专题。在本课例中,三个学生小组代表分别就所读作品(《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唐传奇》)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在小组汇报交流过程中引导、点拨、总结,通过拓展阅读,实现专项提升。
任务分析
北京市自2007年进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围绕校本选修课程开展的课题,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我开设的“古代笔记小说阅读”校本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组成阅读小组,自主阅读《世说新语》《唐传奇》《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并推荐部分篇目供全班同学共同阅读。共分“泛读导引、熟读与精思、整理质疑、探究共享、检测反馈”五个教学环节,约10个课时。本课例为“古代笔记小说阅读”中“探究共享”一课。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外文言文阅读,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满足其对自然、社会的好奇心与探究意识。
2.通过各小组读书成果的汇报交流,分享各自的读书体会及阅读方法,获得阅读的快乐。
3.通过各小组读书成果的汇报交流,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欣赏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4.通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思想内容的思考,在发散思维、价值判断、人生体悟等方面增长智慧。
5.通过读书汇报交流活动,学生形成持续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实例
师:前一阶段,同学自主选择了阅读书目,组成阅读小组。 自主阅读了《唐传奇》《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笔记小说,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每个小组进行了专题研读,还推荐部分篇目供全班同学共同阅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古人、汲取智慧,看看每个阅读小组在阅读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注意,在小组代表发言交流的时候,大家可以随时将点滴感悟记录在阅读材料的“拾贝栏”处。好,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两人走上讲台,鞠躬。学生鼓掌。)
生:大家好。现在由我们作为代表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阅读心得。那么,大家知道我们最初为什么选读《世说新语》吗?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小组几个同学觉得《世说新语》它篇幅短小、易于阅读。所以,我们就有一个想法,就是通过阅读《世说新语》来提高一下我们的文言断句水平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生:通过近两个月的阅读,我们小组总结了一下《世说新语》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小组的推荐词。下面,请我们小组朗诵最有感情的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推荐词。
生:但是我们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呢?现在,请我们组的同学结合他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一下吧。
生:我读《世说新语》那是因为它内容比较精练,我一开始为了学习文言知识我努力读原文。后来,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就只读译文了。一次讨论中,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几则有意思的篇目示例,让我们小组讨论。但我发现只读译文不能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意思,后来我再读《世说新语》,看了原文之后先想一想,再查字典。渐渐地,我积累了很多的实词、虚词知识,阅读文言文更顺畅了。由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阅读文言文时字典是很重要的,不能离手。
(点评:经验之谈,难能可贵,凸显了专题学习的能力成果。)
生:想必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对王羲之已经有所了解了。我先进行人物介绍。
我们都喜欢王羲之写的字,都知道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书圣。但因其身上的书圣光芒太过夺目,却成为众人了解他的一个障碍,使历史上原本丰满、生动且颇具个性的王羲之成了一种符号性的存在。下面,就请郭京同学就我们的阅读感受谈一下吧。
生:如何了解王羲之呢?我们从学习材料中的44则中,选取最有趣的一则来跟大家分享。
大家一起来看阅读材料的第7则。
大将军曾说王羲之你是我的弟子当然不比阮籍差。阮裕也称其为“王家三少年”之一。王羲之曾做过庾公的部下,庾亮曾云:“逸少国举。”就是说王羲之应该是向国家推荐的人才。殷中军也说羲之是清鉴贵要,识见清明、尊贵显要。(投影显示)
当时人们也称王羲之“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我们往往认为这句话是在形容王羲之的字,而事实上,当时的人们是用它来形容王羲之的容貌。此句出自《世说新语·容止》,这里是用来形容羲之的容貌之美。(投影显示)
但是郗太傅为什么选择王羲之做他的女婿呢?我们小组认为,以上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因为他“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同学们看看,这恰恰使得他脱颖而出。这份洒脱的背后是智慧。
生:王羲之的这种行为让我们联想到了魏晋风度,这正是魏晋风度不拘礼法、放浪形骸的体现。当然,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还有很多,在《风流去》这本书中有有关阮籍、陶渊明等魏晋名士的详细解读。希望大家课下和我们进一步交流。今天,我们的汇报就到这里。大家如果想更多地了解魏晋风度,就和我们一起阅读《世说新语》吧。(学生鼓掌)
师:第一个小组通过王羲之想到了魏晋风度。可见,《世说新语》这本书言近旨远。(板书:言近旨远)那么同学们对他们小组推荐的44则,对王羲之还有什么看法吗?我们再回顾一下这44则,谁来说一下?(学生翻看阅读材料并思考)
生:在我读了这44则后,我也看到了王羲之的一些缺点。大家看阅读材料的第4则,体现了他的高傲。再看第43则,这体现出了他的语言过于犀利,对别人抱有成见.而从第44则中也不难看出他的心胸狭隘。大家可能也读过这些,听完他们的小组汇报后,我认为王羲之的这些缺点其实也能体现出洒脱和真挚。
生:可能以真面目示人、真性情流露也是人格的魅力。人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过一段时间我们还会在课本中接触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又会为我们展现怎样的一个王羲之呢?我们就拭目以待。刚才这个小组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魏晋风度”。这个我要专门说两句,因为读《世说新语》如果不知道这四个字,就表明没读。“魏晋风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刚才郭京同学提到的:不拘礼法,放浪形骸,亲近自然。之前咱们也阅读过几则《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再回顾一下。这是“阮公醉卧”,让我们齐读一下。“阮公”。(投影显示,学生齐读。)
(点评:学生自行建立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能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看这一则,人人都有爱美之心,阮公如果谨遵礼法,不敢越礼,是俗人之举;而见色忘义,惹是生非,亦是俗人之为。阮籍在这个里面,超达于两者之上,放旷任达,这才是魏晋名士的风度。咱们再来看一则“刘伶醉酒”,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一起读一下,“刘伶”开始。(学生齐读)那这种放浪形骸的行为,是对当时名教礼法的一种否定。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则。
这些内容大家熟悉吧?印象应该特别深。雪夜访戴。王子猷是谁?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那他身上有没有其父遗风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故事里,王徽之兴之所来、兴之所去,全凭一个字“情”。可见,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在为自己的内心而活。这样率性而为,又是一种何等美丽的魏晋情怀啊!在我们刚才讨论过的这些人物中,王羲之、阮籍这些魏晋名士只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他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在黑暗动乱的社会中,高蹈人生,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处世的智慧。如果同学们想深入地了解魏晋风度,他们小组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鲍鹏山的《风流去》。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就是鲁迅先生写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组,又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收获。好,有请第二组。
《聊斋志异》小组代表就所读作品进行汇报交流(略)。
……
《唐传奇》小组代表就所读作品进行汇报交流。
生:大家好,前面两组同学的汇报都很精彩。那么我们《唐传奇》小组,也有我们独到的见解。下面由我为大家朗读一下《唐传奇》的推荐词。
生: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枕中记》的感受。
《枕中记》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小说,构思奇诡。大家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包纳了卢生绵长的一生。凡是俗人想得到的幸福,卢生都实现并体验到了,那我们大家先回顾一下卢生都梦到了什么。
即使是寿终,也极具安容。在如此完美的人生造景结局演完之后,却让我们发现,它所依托的不过一场虚幻的梦境。然而黄粱梦虽美,却只有透过道人枕头才能看透,而且又是那么短暂。所以说,不凭真本事所得来的成功不可能长久。黄粱梦虽然美好,但终有一刻我们会醒来。大家请看文中最后一段。 吕翁在卢生醒后告诉他:“人生之适,亦如是矣。”卢生感叹道:“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卢生的黄粱一梦包纳了人生的各种美好,就像吕翁说的那样,人生之适意,不过如此。然而,卢生在醒后似乎把周遭的一切追求否定,这让我们想到了李白曾经这样写道:“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何几欢?”还有我们学过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卢生在哀时光之须臾,感万物之行修中把周遭的俗事抛开,将眼前的争逐看淡,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神马都是浮云。
生:《唐传奇》是一部梦幻的结晶,里面既包含卢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也不乏古老的爱情故事,如《离魂记》中的倩娘就是古代爱情的典型代表。(投影显示)
我们曾学过的课文《牡丹亭》选段中的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暗生情愫。而《离魂记》中的倩娘更是决绝,抛弃躯壳离魂相伴。这与我们现在口口声声所喊的“我要幸福”的口号不谋而合。可我们中谁又能真正做到“思将杀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呢?我想,《唐传奇》对大家的生活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所以这就是我们推荐大家阅读《离魂记》与《枕中记》的原因,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样喜欢上《唐传奇》。谢谢大家。(学生鼓掌)
师:他们小组,是从作品对于他们人生启示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板书:人生启示)我的老家是河北邢台。邢台离邯郸很近。我们知道邯郸是一座历史名城,有1500多个成语出自邯郸!而“一枕黄粱”这个故事,也发生在邯郸。
我在那儿旅游的时候,看到还在睡梦中的卢生的雕像就想:“黄粱未熟天尚早,此梦何妨再一回?”所以我和他们小组谈的观点不太一样。我觉得做这样一场梦也很美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来看这“黄粱一梦”的呢?前后左右,同学们讨论讨论。时间3分钟。(全班巡视)
师:谁来说说?
生:大家都做过梦,梦境中大多数都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那么身在梦中就要品味梦,享受梦。感受梦给你带来的喜怒哀乐。就像《枕中记》里的卢生那样,在梦中就享受现实中不可能得到的一切。这不正是他想的快意人生吗?我们不要为醒来而操心,不用为梦中所为而负责。因为梦就是梦。醒来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师:我们看梦本无错,对吧?关键是梦想之后要怎么做?刚才张哲说梦醒之后又是新的一天。那新的一天我们做什么呢?得把心中梦想变为现实而努力,得付诸行动。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不用被一种思想所局限。好,我的语文课代表来说说。
生:卢生的梦华丽、富贵、不真实,一场梦使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他得到了功名利禄,但他真的快活吗?我想不是的。他厌倦了这官场上的钩心斗角,他醒来之后选择了隐遁山林。因为他已在这“黄粱一梦”中看破红尘。我想说,梦可以让你看清自己、认清现实。因为,只有现实才掌握在自己手中。
师:我们看,文中的卢生梦到了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对,是功名利禄。所以在他醒后才觉得那些都是过眼云烟。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吧?我们就在吸取别人的智慧,来形成自己的观点,或人生观。那咱们是不是这样来看待现实与梦的关系?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者不同的心境下,可能对我们心中的那份理想、梦想有不同的看法。就拿孔圣人来说,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到了晚年,我们学过他的那篇文章,他说:“吾与点也。”向往的是那种沐春而歌的生活。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看待梦,不同阶段对梦的幻想、对梦的执著、对梦的追求,这可能恰恰是我们演绎梦般人生的动力。我们三个小组的汇报交流结束了。如果大家用心去读古代笔记小说的话,为我们会发现它有文言理趣的特点。(板书:心、文、言、理、趣)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可以发现,古代笔记小说虽然是二十四史之外的野史杂谈,但我们看里面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文章篇幅短小,我们利用点滴的时间就可以阅读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我们借助工具书,刚才《世说新语》小组讲到了读文言文时最好的阅读习惯就是手不离工具书。借助工具书,我们阅读上没有太大的障碍吧?而这些故事呢,在幽默诙谐的内容中又蕴含着很深厚的哲理,需要我们慢慢地去体味。那现在,我们静下心来,再体味体味。我们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刚才我们三个小组的汇报内容或就你阅读这些篇目之后的感受,你还有哪些想跟全班同学交流的?我们再讨论3分钟。大家集思广益,汲取他人的智慧。(全班巡视、交流)
是不是已经有想法了,谁想说一下?好,这是咱班《三国志》读得最熟、最有见解的。
生: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受益匪浅。王羲之为人的洒脱不羁,婴宁无拘无束的欢声笑语,黄粱一梦的传奇色彩,无不使我心向往之。现在,很多人读书可能是为了“书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切身利益,可能是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境界。但寻其本质,我们为什么学语文、为何读书呢?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板书:君子之学以美身,凭此精神学语文)我看过一句话,就是“君子之学以美身,凭此精神学语文”。我想,我们读书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以及个人的修养。在我们学习《聂小倩》这一课时,是由人到鬼的转化过程来分析这一形象的,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真、善、美的角度来分析聂小倩。真,真诚,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诚圣贤,妾不敢欺”。这就体现了聂小倩的真诚,她并不想去欺骗宁采臣。然后是善,善良。聂小倩进入宁家后“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聂小倩帮助年迈的宁母去做很劳累的一些家务,不正是她善良的体现吗?美,有外在美和内在美。文中一句“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也正是她外在美的体现。然而我们平常说的真与善,正是她内在美的体现。我们读了很多笔记小说,不仅仅是《聊斋》中,《世说新语》中也有真、善、美的体现。有这么一则故事,荀巨伯去看望他的朋友,他朋友病得很严重。可是,很不幸。当时胡人正在攻城。朋友不想巨伯受到牵连,就跟巨伯说:“你赶紧走吧。”但巨伯这个人,很讲义气,他不能丢弃病中的朋友。他这种义气不也正是一种真、善、美吗?也正是他的这种义气,才得以感动胡人保住了他朋友的性命。大家试想一下,在宁静的午后品一杯淡茶、抚卷手中,感受着书中动人的美好、感受着书中的智慧。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这种人生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谢谢大家。
师:他说的其实和我想要说的不谋而合。我们看看,咱们读文章是不是从读言入手(将板书勾画为“言”字形状),然后品文,看文章的人物、情节、思想、情感。再然后,我们阅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就是马宁同学告诉大家的“美自身”。所以看,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去了解那些知识、人物、社会的一些相关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一种人生启迪。今天,我们这堂课只是交流了三个小组,这只是古代笔记小说之一角。(投影显示)
其实,古代笔记小说还有很多,我们同学还读了《梦溪笔谈》和《搜神记》。但我们因为课时有限,以后再找时间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今天这堂课结束了,但我们的阅读并没有结束。我希望同学们带着合作学习的快乐,带着探究质疑的精神,带着从古人、他人身上汲取的智慧,将阅读进行到底。因为,阅读点亮人生。(投影显示)
(点评:在交流中完成总结,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其实,这种“气场”正是来自于专题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主动精神。)
课例品鉴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始终是困扰着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不爱学,没兴趣;除了被考试的功利目的所胁迫外,恐怕很少有学生喜欢读文言作品。当然,其中因素众多,时代的因素、学生的趋好、教材选择、编排的问题……未可尽言,但毋庸回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学科素养较低。
其实,说起来也卑之无甚高论。文言文学习,目的无非两个方面。其一,通过阅读,了解文本内容、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在知识、文化、情操上不断吸收、积累、提升自己的素养。这一点,与其他文本的阅读在本质上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者只是作品的语言形式与今天习见的白话不同而已。学生在离开学校、离开课堂之后,阅读基本上属于这个范畴。其二,作为教学的文言文阅读,还有其特殊性:经由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即前面所说第一条)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第二点要和第一点有机结合,要在对于一篇篇课文的不断学习中逐渐积累,所谓知识、方法等等,必须渗透在对于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之中。不能搞出一张脱离具体文本学习的单独的方法之“皮”,造成与第一点的脱节——文言知识、方法,不能脱离文本教学本身而单独存在。
明白了这一点,则文言文教学的本质也就自然明白了——与其他文本形式的阅读一样,不过“多读”而已。
多,到什么程度才叫“多”?泛言之,当然是多多益善。不同的学生、处在不同的环境下,经由不同的教师来指导,“多”的程度必然不同。教材虽有规定,但也不过是根据一般经验,从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出发来人为确定的,没有什么严密的科学性——语文教学,虽然始终打着科学的旗帜,但迄今为止,更多的还是经验主义盛行。因此,教师自身的素养,对文言、对文言文学习理解,就决定着文言文教学的高度,也从而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水平及效率。
杨小青老师这节课,就在这些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打破了教材的制约,结合学生、教师自身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了《古代笔记小说选修》教学专题。这背后,反映出教师的素养。其一,教师自己对文言作品(笔记小说)熟悉,有见解。从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课堂上老师的反应看,杨老师对笔记小说很熟悉,有自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她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就是魏晋文学),对于笔记小说前后的发展脉络,都有所把握。总之,在笔记小说专题的阅读上,教师有自己的东西,可以称作教师中的“专家”。这样,在教学中,不论在设计上还是指导学生学习上,都可以驾轻就熟,左右逢源而不至于捉襟见肘。这样的学科素养,足以把教学引向深入。
其次,教师对文言文的学习规律有自己的体会,即按照“因文求义”的阅读本质,把理解文本定为第一的、根本的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吸收思想文化的营养,这是对阅读本质的还原。长期以来,语文课,把文本(课文)当做例子,以额外附着的其他东西(如单纯的知识、方法等)为目标,放弃了语文学习过程中诸多课文的“这一个”,转而着眼于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之上的方法、规律,“外加香油一勺”,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轻视,见“言”不见“文”,其损失是巨大的。当然,忽视知识、方法的积累,也是歧途。杨老师的课上并没有缺席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与积累,她在设计上、在具体的教学中,把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使前面所说两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很见功力的。
最后,教师对教学过程始终把控着。教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学习,与自学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教学是有计划、有预期的,要按部就班地展开。杨老师的整个专题,是有自己的计划,有自己的预期目标,有达成目标的环节划分。这是“专题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只是规定相关书目,发放一些相关材料,那只能叫“专题阅读”(专题阅读也自有其价值,是另外一个课题)。这就是所谓教学的“预设”。这个预设,要以前面所说连点内容作为前途基础。老师没有对专题内容的熟悉及深入理解,这个预设,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强调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深刻把握,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这个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不能脱离所学内容及学习这些内容的规律。否则就无异于叫游泳教练去教种地,其结果可想而知。
但是,预设,毕竟是预设。在实际过程中,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课堂教学,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把所有情况完全预见出来——十足完美的预设是不可能有的,可能出现未曾遇见的、新的、具体的问题。面对这些无法预料而又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有所作为。这个作为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学科底蕴丰厚。 自己对学生的所学有研究,有体会,有见解,处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支支吾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有所进益、提升。这里倒不是说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老师都可以回答,那是不可能的。尤其目前情况下,网络资讯的发达,使老师不可能是“万事通”,韩文公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越来越多。但这只是就某种特定情况而言的,如果教师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如学生,或者在专题研究内容上知之甚少,就很难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课标》所规定的教师“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也就很难树立起来。
总之,就语文教学或文言文教学而言,说到底,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学生多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目前学习需要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设计教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给学生提供“选择”(这也就是“选修”的“选”)的余地,当放手则放手,当收手则收手,放而不散,收而不紧,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学习,这就是杨小青老师所说的“不作为”“巧作为”的真正含义。想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要有厚实的语文底蕴、语文学习底蕴、教学底蕴,要在背后下大工夫。这也是杨老师这节专题选修课给我们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