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访红楼梦中人

寻访红楼梦中人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以阅读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为契机,设计了“大观园中品红楼”的专题学习。从教材资源的角度来说,通过学习人教版必修三小说单元《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学生初步了解了《红楼梦》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及主题,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来的一片争议,更引发了学生对于小说中几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的浓厚兴趣,这是难得的教学契机。

授课教师 北京市育才学校 黄婷婷   

评鉴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苏 蓉

精彩看点

教师以阅读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为契机,设计了“大观园中品红楼”的专题学习。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毗邻学校的“北京大观园”,在实景中品读文字,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性格、命运以及小说主题的理解,组织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专题阅读欣赏活动课。为了避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和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教师对阅读内容、游览地点作了精心取舍,因而,本课教学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更可贵的是,教师将“初读——观景——再读——识人”的阅读方法引入实景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任务分析

从教材资源的角度来说,通过学习人教版必修三小说单元《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学生初步了解了《红楼梦》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及主题,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但是,整部小说的篇幅和阅读难度明显超出了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开展“经典阅读”专题教学,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大胆取舍。

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来说,北京育才学校毗邻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拍摄地——“大观园”,这是难得的地方教学资源,为将“实景教学”带入“经典阅读”提供了难得的便利条件。但从“大观园”的园林建设现状看,并不是所有的院落景观都能够充分发挥实景教学的优势,教学中,必须对教学景点进行精心选择。

通过阅读鉴赏《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于《红楼梦》这部小说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来的一片争议,更引发了学生对于小说中几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的浓厚兴趣,这是难得的教学契机。然而,学生对于《红楼梦》小说的了解还仅仅局限于个别篇章和人物,加之受到大量影视作品的影响,往往在人物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对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时代性,常常存在以偏概全甚至是误读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小说文本的细致品读和深入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最终选定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三位最出色的红楼女性作为本课重点品读的人物,选择潇湘馆、蘅芜苑、秋爽斋作为寻觅人物性格、命运轨迹,开展实景教学的地点。

教学实例

(地点:大观园正门外)

师:各位同学,两百多年来,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是文学界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以说,所有围绕《红楼梦》所展开的讨论,又都离不开曹雪芹用文笔所塑造的一座纸上园林——大观园。这是因为,大观园不仅仅是小说所发生的背景环境,还在于它是曹雪芹为他笔下那些至真至美的女子们所创造的一个理想家国。在这里,这些女子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而一旦离开了这座园林,这些女子又都被外界那个黑暗的时代所吞噬,美好的生命最终将香消玉陨。所以今天,我们就将一起走进这座大观园,从它的一草一木、一梁一栋中,去寻访昔日园子里这些佳人们的踪迹,一起去感受她们的心灵世界。有请各位同学一起走进大观园,寻访女儿国。

(地点:潇湘馆)

师:(走进大观园,来到潇湘馆门前)各位同学,抬头看到眼前这座充满了江南风情的客舍,这就是昔日大观园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林黛玉的居所。如今,潇湘馆中佳人已渺,唯独留下了这座潇湘馆,让我们去凭吊昔日潇湘妃子的风采。所以今天,我们就不妨借着红楼梦中的文字,一起来重游潇湘馆,寻访佳人的芳踪。我们有请一位同学,带大家一起来文游潇湘馆。

生1:(朗读)“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

师:让我们一起进入潇湘馆。结合小说中的文字,找到与黛玉形象、性格相关联的景观,进行拍摄。

生:(走进潇湘馆,游览、拍摄、讨论)

(点评:将读书和行路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实景,比照文字中的描写,观察实景特点,感受人物形象。这种边走边读的阅读方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亲切。)

师:(潇湘馆内竹林旁)刚才我们在潇湘馆中一番寻觅,大家用相机记录下了许多潇湘馆中的景物,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许多黛玉的踪影。接下来,就请同学来分享一下我们在潇湘馆中所找到的林黛玉,还有你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愿意先跟我们大家来分享一下?

生2:我拍的主要就是潇湘馆中的竹林。我们都知道林黛玉的潇湘馆中最有特点的就是这片竹林了,在这片竹林中,我能够体会到林黛玉那种清丽秀挺的感觉,而且也能够体会到她坚韧挺拔的个性。潇湘馆中的竹不仅象征了林黛玉的秀丽容貌和挺拔的身姿,同时也象征了黛玉清丽高雅的风尚。贾宝玉在《有凤来仪》诗中写到:“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可以说用竹形象地写尽了黛玉的美貌。在传说中,凤凰以竹实为食。而宝玉吟“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表明潇湘馆中的翠竹,可以引来至贵至洁的凤凰,喻指黛玉高雅秀洁的个性引发宝玉的爱慕之情。“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也就是说黛玉像青翠欲滴的竹竿般,有着修长纤巧的体态;又似津津生凉的竹叶般,有着清丽高雅的风尚。“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她像密竹能挡阶水泼溅,给人带来舒适、宁静;她像穿帘的竹能阻止鼎香飘散,使人永远感到幸福馨香。可以说,这里的一根根修竹,就像是黛玉还在这潇湘馆中徘徊的身影,令人见之忘俗。

师: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她鼓鼓掌?一个清挺秀丽的、修竹一般的黛玉。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两位举手)那我们就女士优先了!

生:我拍摄的跟她一样也是这片竹林。而我在这片竹林中找到的不仅是黛玉修长的身姿和美丽的容貌,而更重要的是她有一种孤傲坚贞的气质。竹林虽然外表是清疏淡雅的气质,但它内在还有一种刚直不屈的精神。而黛玉的气质正是契合了这片竹林,目下无尘、刚直不屈。而且她住在这片竹林掩映下的潇湘馆,更是说明了黛玉希求跟现实保持一定距离,而不向权贵低头的高洁情操。有一段小说的情节是,当时周瑞家的带了十二枝堆纱的花,而当时所有的姑娘选了花以后,最后只剩下了两枝送给林黛玉。而最后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正是说明了黛玉那种孤高自持、不甘人下、不容侵犯的品质与情操。

师:非常好!刚才女士优先了,下面请男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我讲的也是竹子。但刚才她们两个是从竹子分析人物的性格,而性格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是静态的。而我觉得根据小说的内容,根据对竹子的不同描写,可以衬托人物心情的变化,也就是动态的方面。比如说在林黛玉和贾宝玉高兴的时候,书上就描写这片竹林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就是说竹子都好像高兴地和他们一块儿唱歌似的。像三十多回的时候,有一段是宝玉受了父亲的责打,黛玉心很痛,又不好意思去看他,书中就描写这片竹子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就是说竹子也好像黛玉的心情一样,也变得非常悲凉。后来,黛玉临死前卧病在床,写下了《秋窗风雨夕》,词中写道:“寒烟小院转萧条”,也就是说这片竹子透出了让人窒息的悲凉气质。所以说,这些竹子衬托了主角心境的变化。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从动态的方面去找到了竹子与黛玉之间的关联。

生:我找的是这个狭小的屋舍和屋前屋后的小路。这个狭小的屋舍和屋前屋后的小路都有黛玉多愁善感、多疑多虑的影子。她这种性格在小说中多次提到过。第一个例子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宝玉听说黛玉没有玉,就怒摔了自己的玉。黛玉当晚就落泪不眠,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或摔坏了那玉,不是因我之过!”这可以看出来黛玉心思特别细腻,而且多疑多虑的一面。然后还有一个例子,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被守门的晴雯挡在外面,还听见宝钗和宝玉在屋内说笑。然后她就挺生气的,还想起早上的事儿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就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这也表现了黛玉多疑多虑、百转曲折的一方面。

师:很好!可以说,整个潇湘馆挺立的修竹、狭小的格局,与这副对联(指潇湘馆前的对联)合在一起,构成了黛玉整体的形象。虽然今时今日,这座潇湘馆里已经没有了黛玉的身影,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这里找到昔日黛玉留下的痕迹。我们发现,黛玉那颗敏感的心灵、脆弱的灵魂在这里找到了她的栖息之所。而我们今天在这里,还仍然能够找到黛玉的风采,在这里为黛玉的命运而悲叹。

师:(蘅芜苑门前)走出了潇湘馆,眼前我们所来到的是《红楼梦》中另一位绝代佳人薛宝钗的住所——蘅芜苑。那么蘅芜苑的景象和潇湘馆相比,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曹公的文字,先来感受一番。请大家打开我们手中的文本,一起来诵读一下《红楼梦》中对于蘅芜苑的描写。

师:这是《红楼梦》中的文字,那接下来我们就将带着阅读这段文字的体会,走进蘅芜苑,现实中的蘅芜苑与这段文字之间,是否真的异曲同工?在游览蘅芜苑的过程之中,希望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蘅芜苑的景物和我们刚才所游览的潇湘馆相比,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

(地点:蘅芜苑)

众:(走进蘅芜苑,游览、拍摄、讨论)

师:(蘅芜苑内巨石间)刚才我们诵读了《红楼梦》中的文字,又游览了一番蘅芜苑。有没有同学先谈一谈你的第一感受?觉得蘅芜苑和潇湘馆相比,在景观上,你觉得有哪些不同之处?

生:首先,园中有许多石头,她的房子被石头遮盖,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而且石头不像竹子那么清幽,好像比较坚韧的感觉。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蘅芜苑中有许多的奇花异草,比如这个藤萝什么的。它们的特点就是依附攀援,我在这里看见了薛宝钗的影子。

师:非常好!不但看到了景观的不同,还看到了薛宝钗的影子。

生:我给上一位同学作补充。我觉得整个蘅芜苑的特点就是没有花木,但是异草特别的繁多,这与潇湘馆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林黛玉像竹的话,那么薛宝钗就是像草,也就是说,薛宝钗的性格兼有草的柔顺与坚韧。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情景:贾母在为宝钗过生日的时候,问宝钗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然后宝钗就依据贾母平时的喜好,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为此就得到了贾母的欢心。通过这个情节,我觉得薛宝钗十分懂得察言观色、迎合顺从,她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懂得顾全大局,这一点就和草的柔顺特别相符。除此之外呢,宝钗在顺从别人的同时还有着自己的远大志向。她曾经写的诗中就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从此可以看出宝钗是很有远大抱负的一个人。后来,她在与宝玉的婚姻中委曲求全,还有在贾府已经衰败的时候仍然是稳重平和,这点就可以突出薛宝钗跟“草”一样,有着坚强的意志。

师:非常好!不仅仅看到了景观的不同,还从这个景观里面看到了薛宝钗的性格,看到薛宝钗其人。我们给她鼓鼓掌!还有哪位同学来谈一谈?

生:就是我认为蘅芜苑里的这些香草很符合薛宝钗的形象,这里面留下了很多薛宝钗的身影。就是说,薛宝钗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她有很大的抱负,她是一个很体贴、细心、性格温顺的大家闺秀。比如说,她很关心身边的人,大到位高权重的贾母,小到那些丫鬟,还有婆子,她都非常关心体贴,得到众人的赞赏。很多人都说,薛宝钗的行为很顺良,不比黛玉的孤高自许。薛宝钗对下人也很关心,她在贾府下人中很得人心,这与她的热心是分不开的。

生:我要给她补充一下。我觉得薛宝钗也非常得姐妹的人心。就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为怕她花费引起婶娘报怨,就资助她办了那个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碍事的。”即使是对于她的情敌林黛玉,薛宝钗也是给了种种的帮助。所以我觉得,她就像香草一样,沁人心脾。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来!

生:一进入蘅芜苑呢,可能无法避免地就是看到这个假山,这些假山就把蘅芜苑的这些房屋挡在了身后。我觉得,蘅芜苑的主人薛宝钗,她的内心也和这个建筑的布局十分相像。她的冷漠、冷眼看世与石头的冰冷十分相似。刚才同学说的金钏失足死在井中,从她的话语中也能看出来薛宝钗她对于平时身边的一些人说话,总是存在一些隔膜,不愿意与人心与心地交流,始终是有一种距离感。我觉得这是她冷眼看世的一个特点。

师:哎,石头,也能够体现薛宝钗的一些特点。还有没有?

生:我认为蘅芜苑最突出的景物就是香草了,薛宝钗也有“蘅芜君”的称号,所以要找到薛宝钗的身影,就一定要从香草入手。中国古人就在《离骚》中用“香草美人”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呢,薛宝钗不仅品德端正,而且博闻多识,所以完全可以称得上“香草美人”的称号。薛宝钗富有文化教养,还有聪慧的心灵,使她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在元妃省亲中,她帮助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腊”,就可以体现出她非常高深的文化修养。而薛宝钗自己呢,她作的诗也非常有特色,我觉得在这个大观园中恐怕也只有林黛玉可以和她抗衡。她在海棠诗中写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就很有新意地写出了海棠的外形与品性,让人回味无穷。她在咏絮诗中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足以体现出她的志向和她的大气磅礴,足以说明她配得上“香草美人”的称号。

(点评:由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可以看出,教师事先精心筛选编辑了与寻访蘅芜苑相关的文本段落,学生是带着初读的各种体验而来的,因此他们对景观的观察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才细致、深入。)

师:嗯,非常好!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似乎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有人说她体贴关心,有人说她冷眼看世,有人说她是博学多才,有人说她是圆滑机变、顺势而行,那薛宝钗身上似乎有着一些很矛盾的东西。综合大家的种种评判,再加上我们对于小说《红楼梦》的一些了解,能不能请大家讨论一下:在大家的心目中,你们觉得薛宝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或者说薛宝钗的这种矛盾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可以简单讨论一下,交换一下意见。

(点评:利用学生对宝钗矛盾性的评价,挑起争论,让学生自己感悟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下两位同学的发言更精彩。)

师:我们请同学来代表一下你们小组,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哪位同学?

生:我认为薛宝钗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薛宝钗作为一个处事圆滑、性格随和的大家闺秀,她具有非凡的气质,可以说体现了当时那个社会所推崇的种种美德。但有时,她又被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磨砺得让其他人看不出她的真情实感,以至于她用超人的冷漠和理智去对待金钏的死亡。其实,她的矛盾恰恰映射出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女性的痛苦和悲哀。她体贴下人、真心待人,更能看出她渴望人世间的爱。但是封建礼教逼迫她必须用虚伪和冷漠包裹自己,与周围环境有一种隔阂的感觉。从她身上看似矛盾的双重个性,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寄托在她身上的复杂的感情以及沉重的叹息,正是因为这样时代的悲剧,所以使这样一个完美、博学多才、知书达理的女子变成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师:嗯,非常好!从时代性来看薛宝钗这个人物,所以发现了她在这种复杂、矛盾背后的一种必然。还有哪位同学?

生:我觉得她看似种种矛盾的表现,与她的出身,还有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我觉得她是一个既可怜,同时又很值得尊敬的一个女孩子。因为她的妈妈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亲妹妹。家中世代皇裔,却有一个很不争气的哥哥。她从小接受的就是那种封建的礼教教育,所以她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的形象,因此,她曾多次劝导宝玉要关心仕途经济。另一方面,我觉得她身为一个女性,在当时社会是比较受到歧视的,但是她的家族又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所以,她在贾府当中就不得不为了她家族的利益去不停地周旋。因此我觉得她的种种看似很矛盾的表现,恰恰印证了她既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女子,但同时也是一个为家族的利益尽心竭力的一个贤孝女子的形象。因此我觉得,她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楷模。

师:非常好!非常感谢刚才两位同学精彩的发言。应该说两位同学从薛宝钗的个人际遇,到当时整个时代的背景,步步深入地为我们分析了薛宝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同学认为,她既可爱,同时有的时候又似乎有一些可怕;她既可怜,同时又值得我们去尊敬;她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同时又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两位佳人在这个波谲云诡的贾府之中,同样是步步小心、举步维艰。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正如刚才同学们所分析的,薛宝钗的复杂,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她有一些世故、冷漠,是时代造就的。而林黛玉的性格,她的孤高,有同学刚才提到,她似乎有些小心眼,同样也是由这个时代和局势造就的。两位《红楼梦》中的女子各有各的精彩,最终却有着同样的近乎于悲惨的结局,这不能不让我们禁不住长叹一声。可以说,曹雪芹在小说中描绘这样两座精美绝伦的园林,或许正是出于内心对这两位女孩子的一种衷心的怜惜,希望用这两座园林,去抚慰她们那脆弱、不安的灵魂。

(地点:秋爽斋)

师:(秋爽斋门前)在前面的寻访之旅中,我们已经拜访过了林妹妹的潇湘馆、宝姐姐的蘅芜苑。眼前我们所来到的秋爽斋,是贾府之中庶出的三小姐贾探春的居所。在《红楼梦》之中,曹雪芹对于这三处院落的描写各有不同,对于秋爽斋的描写则更为特别。他舍弃了在潇湘馆和蘅芜苑之中对于院落整体布局以及整体景观、植被的细致描写,改为关注室内精致的陈设与装饰。我们每位同学手里都已经拿到了《红楼梦》之中对于秋爽斋的描写文段,就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当成你的导游,在这段文字的引领之下一起走进秋爽斋,去寻访在秋爽斋之中所留下的探春的身影。并且在小说之中寻找一下,有哪些情节可以与我们在秋爽斋之中所找到的探春的影子相重合。那我们就一起拿起我们手中的文本,游览秋爽斋。

众:(走进秋爽斋,游览、拍摄、讨论)

师:(秋爽斋院内)刚才在文字的引领之下,我们再一次游览了秋爽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已经发现了一些探春的影子。在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我们还是希望同学的发言之中能够体现以下三点:第一,你关注到了秋爽斋之中的哪些具体景物;第二,你在这些景物中是否发现了探春性格与命运的一些影子;第三,请你在小说之中为你的观点或发现寻找一些证明。

生:我主要看的是这间屋子。这间屋子其实是把三间小屋子中间的隔断打通以后,形成的一个大的空间,这体现出探春她性格中的豁朗和大气,也可以体现出探春是个胸怀大志的女子。在小说中曾经有这样的情节:在探春理家的时候,面对她母亲的无理取闹,探春曾说:“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多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出去了。”这就体现出探春她是个胸怀大志、精明强干的女子,和秋爽斋开阔大气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

师:嗯,很好,不错!从建筑风格看到了探春性格之中心胸开阔、胸怀大志的影子。

生:秋爽斋的室内陈设给人一种气势非凡、精致奢华的感觉。从里面陈设的各种古玩也可以看出探春大小姐的身份,和她那种不容侵犯的大小姐的气魄。我们从小说的情节里也可以找到一些证据。在小说抄检大观园的情节中,探春命众丫头秉烛而待,等到众人来了以后,探春就冷笑着说,我们丫头如果是贼,我就是那个贼窝主,你们要搜就尽管来搜我的。说完就让那些丫头把箱子什么的都打开了。抄检的王熙凤就特别尴尬,她当时就特别无奈地说,这也是太太命令我的,你也别生气。听完这话,探春就又说,你们搜我的就尽管搜,但是搜我丫头的就绝对不能。我本来就比众人歹毒,我们丫头手里的一针一线,都在我这儿藏着呢。你们要搜就来搜我的,你们要是不依呢,就去跟太太说。太太要是惩罚呢,我就去自领。从她这些话里我们就不难看出,探春作为大小姐的那种逼人的气势,和秋爽斋中的一些景观一样让我们仰视。

师:很好,讲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情节!秋爽斋的精致奢华让人仰视,探春的大小姐气势也让人仰视。而且这个情节里,连王熙凤——这个在《红楼梦》中最泼辣的人物,都要对这位探春小姐礼让三分,她发现了探春的性格。

生:我注意到的是探春房间里的一幅《烟雨图》。因为这幅《烟雨图》画的是崇山峻岭、云雾渺茫,就暗示了探春日后骨肉分别、远嫁他乡的命运。那么在小说中,上元佳节之时,众姐妹做灯谜,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我们看,风筝总是游荡在空中的,这也暗示出探春日后呢,骨肉分别、远嫁他乡的命运,和这幅《烟雨图》是不谋而合的。还有就是小说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其中关于探春的那一页上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面是大海和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更是和眼前这幅《烟雨图》不谋而合,也暗示了探春她日后远嫁他乡的命运。

师:嗯,非常好。前两位同学谈到的是探春的性格,这位同学谈到的是探春的命运,都和这个秋爽斋之中的景观不谋而合。我们又一次发现了曹雪芹在描绘景观的时候,他在景观之中所赋予的人物的影子。

(点评:通过比较两位小姐居室陈设风格与身份的错位,引导学生思考她们在贾府生存之艰难,进而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师:那好,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拿出我们手中的文本,看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一起先来读一读,“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开始!

生:(齐读)“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师:好了,读了这段描写,这个居所的特点和刚才大家看到的秋爽斋之中的精致、豪华,应该说截然相反。那你们猜猜,这个房间是谁的?

生:(有学生低声嘀咕)薛宝钗的房间。

师:看出是薛宝钗的房间!感觉很敏锐!你的答案是正确的。这是在小说第四十回当中,贾母去探访蘅芜苑的时候所看到的室内景观。现在,我就要问问大家了:一个嫡出的、皇裔世家的大小姐,完全有资格让房间更精致、更奢华,为什么她的房间却是如此的简朴,甚至到了一种空旷的程度?而为什么一位庶出的小姐,她的房间却布置得如此精致奢华?我希望大家能够就这个问题简单地探讨一下。

师:刚才看到咱们同学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相信都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请同学来谈一谈你们的观点。你们组出一个代表,谁来说说?

生:首先说薛宝钗。薛宝钗是薛家嫡出的大小姐,所以她很自信。她不需要特意摆一些特别精致的字画啦;古玩啦,去显示她的身份。同时,她跟贾府我觉得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她在贾府中本身就要低调做人,所以也没有在屋里特意地弄一些这个。但是,那个贾探春就不一样了。她是贾府一个庶出的小姐,她本身就是想特意地去显示她的大小姐身份。而且我觉得,贾探春内心也有一种自卑的心理。因为她是庶出的小姐嘛,所以想利用这些精致的陈设什么的,显示她大小姐的身份。

师:嗯!这主要是从两人身份的角度来谈她们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室内的陈设风格。好,还有哪位同学来谈一谈?

生:我觉得她就是为了家族利益。

师:为了家族的利益,谁?

生:就是探春为了保住家族的利益。因为她的母亲在大观园中不是特别的出众,她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加高一点儿。

师:啊,探春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我想追问一下啊:薛宝钗为什么要低调做人?探春高调做人的原因刚才大家说了,本身身份已经不够出众,所以要用出众的陈设来维护住她的地位!有没有人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薛宝钗为什么要低调?

生:是为了拉近和那些下人们的地位,拉近一下身份,好赢得人心。

师:为了在贾府中赢得人心,是吗?那我们再思考,薛宝钗、探春在贾府之中是一个什么身份?

众:薛宝钗是客人,探春是主人。

师:哎,她毕竟是主人!对不对?所以我们说啊,从这两个人的居室,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整个贾府形势的险恶和波谲云诡。为什么呢?薛宝钗作为客人,她低调做人、处处谨慎小心,如此,才能维护住她家族的利益!而探春则必须表现得特别张扬高调,才能维持住她小姐的尊严!可以说,这两个人虽然表现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在这个吃人的贾府之中获得她们的立足之地。但是前面我们也讲到过了探春和宝钗的结局,这两个人最后有没有避免被“吃掉”?

(点评:在“宝钗为什么要低调做人”上,学生似乎有些启而不发。主要原因是实景教学中,教师没办法利用演示文稿等现代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这也体现了实景教学的局限性。另外,教师急于收束本课,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

众:(纷纷摇头)

师:探春的结局是什么呀?

众:远嫁他乡。

师:对,远嫁他乡。宝钗呢——虽然嫁了贾宝玉,但是怎么样——独守空房、孤独终老!也就是说,这两个女子,做了种种努力,但最终一切都落空了。我们寻访了林黛玉,寻访了薛宝钗,寻访了贾探春。三个女孩子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性格,但是到此为止,大家有没有发现她们三个身上的共同点?好,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啊。

生:就是结局都不像她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结局都比较悲惨。

师:那跟我们说说吧,黛玉怎么样了?

生:黛玉最后是泣尽而亡。

师:唉,泣尽而亡!

生:宝钗就像您刚才所说的,独守空房。贾探春是远嫁他乡。

师:我们感受到了这三个女孩子的命运,从她们三个人身上其实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是这个时代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悲剧!三个女子的命运敲响的其实是这座贾府的丧钟,在小说的最后,这个曾经的“琉璃世界”也最终是烟消云散、凄凉收场!

(大观园正门)

师:(回到大观园正门)从林妹妹的潇湘馆到宝姐姐的蘅芜苑,再到探春的秋爽斋,我们寻访了昔日大观园中最出色的三位女子。从她们的院落到她们的人生、她们的性格,包括到最终她们的结局,我们从实景走进了文字。借助这座大观园,我们看到,或者说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就是如何借助文字去感知人物,如何在实景之中真正地贴近人物,找到每一处文字背后的秘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做的一次尝试!但在这儿,我们也必须要思考。读书在前,行路在后,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想象空间,有的时候行路可以为我们的想象提供支持。但是,如何把读书与行路结合在一起?今天我带大家走出课堂,走进大观园,正是希望提供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的方法。在今后的时间里,希望我们能够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让我们在读书之中,找到一番新的天地;在行路之中,让我们的读书更有收获!

(点评:教师在总结中不仅点明了“性格行为——人物关系——典型环境——创作意图”这一鉴赏小说的方法,而且满怀深情鼓励学生从书斋走向广阔世界,将读书与行路结合在一起。结语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

课例品鉴

《红楼梦》是一部家族盛衰史。小说结构宏大,出场人物众多而且关系复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领略这部巨著的全貌,实在难以做到,那么,“选读” 自然成为大家不谋而合的想法。至于如何“选读”,则方法各异。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得天时地利之便,(原)宣武区恰好拥有一座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取景拍摄而建的文化园林——北京大观园,因此,我们在讨论之后决定这样做:第一步,依据《课标》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校本名著阅读专题研修课,将原著精华选段引入课堂;第二步,充分发掘潜在的地方教学资源,让学生带着初读原著的新鲜体验,走出教室,在游览北京大观园的过程中,重温原著,精读选段,加深对文字大观园中经典人物形象性格、命运以及小说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一出一入之间,既体现出我们对《课标》理念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尊重,即语文教学应当以感受、体悟、鉴赏、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增强文字表达和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一出一入之中,最具创意的教学环节莫过于这节将实景游览和阅读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活动课。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正值北京乍暖还寒的时节;而随着校本专题研修课《大观园中品红楼》的推进,春风早已漫卷京城。学生在一个春雨初霁的下午,呼吸着雨后泥土的芬芳走进北京大观园,穿过绿柳绕堤的沁芳亭来到潇湘馆,谛听千竿修竹飒飒作响;然后绕过一畦馥郁的芍药走进蘅芜苑,欣赏巨石上的葛藤翠蔓;最后来到秋爽斋,站在嫩叶初生的梧桐树下,追寻探春的身影。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时而轻松地游览,时而对照文字驻足拍摄,时而三五成群自由研讨,时而合围一处激烈争论。这种有别于传统的读书方式,让学生们兴奋不已;而园中游人好奇的围观,更激起了他们争相表达的欲望。想想此刻,其他同学还坐在教室里苦读,选修这一专题的同学感受到的岂止是轻松,更交织着骄傲和幸福!

这次活动课的核心是阅读鉴赏,因而最能凸现语文教学特点的是三个环环相扣的“寻访”活动。其中,“初读——观景——再读——识人”的研读方法贯穿始终,但是三个活动又同中有异,彼此勾连,构成递进关系。

寻访潇湘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特殊环境中解读特殊人物。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并运用“初读——观景——再读——识人”的研读方法,引导学生从竹的清秀挺拔,体会黛玉高傲自持、 目下无尘的形象;从院落狭小的格局和曲折的小路,体会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进而认识到曹雪芹用文字营造的大观园,每一座院落都与院主人的形象水乳交融,环境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意义。

寻访蘅芜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寻访活动中,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景中寻人”的方法展开思考了。他们从园中的奇花异草、葛藤翠蔓读出了宝钗高贵雍容、体贴周到的品性,又从巨石杂陈、牵藤引蔓中体会出宝钗端庄冷漠、圆融顺势等特点。而教师重点利用学生对宝钗矛盾性的评价,如“品性高贵——柔顺依附”、“冷眼看世——体贴周到”,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宝钗性格、行为之间矛盾的根源,从而认识到贾府这个浓缩了封建时代各种等级差异和心机权谋的险恶环境,是造成个体性格行为矛盾以及不同人物之间性格差异的根本原因。

寻访秋爽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三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初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个寻访活动仍然从“景中寻人”开始,学生们的观察更加敏锐。他们不仅关注到秋爽斋开阔大气的整体风格,更关注到居室陈设精致奢华的各种细节;学生从中感受到探春开朗豁达、咄咄逼人的个性,更联想到她远嫁他乡的命运。以此为基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探春与宝钗居室陈设风格的差异与身份的错位,并探究宝钗“示弱”与探春“逞强”背后的因由,探究三个性格迥异又同样高贵的女子最终为何都以悲剧收场,由此梳理出“性格行为——人物关系——典型环境——创作意图”这一小说鉴赏方法。

在所有寻访活动中,为了避免把名著鉴赏活动变成走马观花的旅游,教师特别注重采用各种方式将学生的关注焦点,从赏景引向品人与品文。为了避免学生蜻蜓点水地阅读,教师精心筛选了阅读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前期阅读,因而,学生不是头脑一片空白地在大观园中闲逛,而是带着初读名著的好奇和疑惑,带着任务和思考来到实景中。学生对景物的敏锐观察,对景与人关系的深入思考,对影响人物性格命运因素的激烈争论,正是教师前期阅读指导和实景教学指导叠加后的教学成果。

开设专题研修课,意味着变照本宣科为自主开发,变浅尝辄止为专题探究,变走马观花为重点研读,变散点平铺为系统综合。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1],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2]。也就是说,在专题研修课程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另一方面也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师发掘自身的教学潜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实现教师和语文课程的同步成长。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