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因素师北京市第二中学探讨优秀报告文学

功因素师北京市第二中学探讨优秀报告文学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以上原因,准备之初,我很快便确立了本节课的切入点,即探究“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必须寻找相关依据,确立正确观点,对“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进行明确、清晰的界定。毫无疑问,这四篇课文都是报告文学中的优秀之作。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它应该具有一些怎样的成功因素。围绕着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征,最后探讨出的结果就是成功因素。

授课教师 北京市第二中学 成 颖     

评鉴教师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张小屹

精彩看点

“报告文学”融合了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综合特征,这节课最大的看点就是教师把自己课前备课时的阅读思考,有机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懂文本,形成经验,传递信息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必备基本功。

任务分析

北京版教科书选修一的“报告文学”单元由《王选的选择》《包身工》《火中的凤凰》《西行路上左公柳》四篇文章组成,并配以徐刚的《谈谈报告文学》。

教学设计了三个阶段:一是初读,主要感知、理解四篇报告文学的基本文本内容;二是品读,旨在鉴赏、品评四篇报告文学的成功之处;三是写作,主要指导学生自己创作报告文学作品,或者是对读过的报告文学进行个性化、合理评鉴。这节课展示的是第二阶段的“品读”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通过设计和解答问题的方式对本专题中的四篇课文进行了梳理,大致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也有了初步认识,明确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两大特征。

基于以上原因,准备之初,我很快便确立了本节课的切入点,即探究“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那么,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到底有哪些成功因素?面对这个问题,我阅读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书籍,也上网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遗憾的是,对此问题都没有清楚地回答。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必须寻找相关依据,确立正确观点,对“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进行明确、清晰的界定。

于是,我深入到文本中,仔细研读文本内容,从四篇课文中寻找和发现它们的联结点和相似点,进行抽取、归纳。最后,结合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征,从创作意识、创作对象和创作风格三方面归纳出了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

教学实例

师:在色彩缤纷、百花竞放的文学园地,有这样一类作品,它们既没有恢宏壮丽的气势,亦没有舒卷自如的淡雅。但是,它们却能紧跟时代,关注现实,给予读者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也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这种能快速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所以,被誉为“文学的轻骑兵”。这类文学作品就是报告文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报告文学专题。之前,通过对这个专题四篇课文的梳理,同学们已经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明确了这种文体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是哪两大鲜明特征呢?

生:新闻性和文学性。

师:对,是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主要是针对它具有新闻的真实和及时的特点,对吧?那么文学性主要是指它像文学作品一样具有文学感染力。(板书:新闻性文学性)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一块儿试着做更深一步的探究,去发现这四篇课文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毫无疑问,这四篇课文都是报告文学中的优秀之作。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它应该具有一些怎样的成功因素。

师:(板书:成功因素)探讨优秀报告文学当中的成功因素,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我先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前后四位同学形成小组讨论。在讨论之前,我再一次向大家明确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和要求。

(PPT展示内容:以四篇课文为例,从新闻性和文学性切入,探究一篇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

师:我们探讨的内容就是以这四篇课文为例,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切入,去探讨一篇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也就是说我们依托的是我们学过的这四篇课文。围绕着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征,最后探讨出的结果就是成功因素。

(PPT展示要求:分条陈述,观点明确,事例丰富、具体,有分析、 阐 述)

师:在讨论的时候,形成的结论要注意符合这样几个要求。①结论要分条陈述,可能你们会探讨出来很多的因素,那么你们整理后分条陈述。②一定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③提出观点后,要从四篇课文中找例子支撑你的观点。例子尽可能做到丰富,每个观点最好找出两到三个例子。最后一个要求,要对自己的例子有分析、有阐释。好,现在开始探讨,10分钟。

(点评:围绕专题学习的内容,教师清楚地告知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更强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不时加入同学的讨论当中,进行点拨)

(各小组讨论完毕)

师:好,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每组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发言之前,我提两点要求。第一点,为了让每一组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每组的发言只说你最想说的那一条,并把它说清楚。第二点,因为时间关系,后面发言的同学尽量做到不重复,你可以从新的角度切入,也可以对他前面没说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但是不重复。好,哪一组先说呢?

生:我们组讨论的时候,主要从新闻性入手,重点讨论的是新闻性中的时效性。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它的时效性要非常强,要与社会紧密结合,并且有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事例举的是《王选的选择》。这篇报告文学,为什么优秀呢?因为它指出了当时我国面临的一个困境。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源自1998年《北京日报》的同名文章。1998年,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变成科技型产业为主,这样就出现了问题,科技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所以,文章最后对王选的选择进行了这样的议论,就是,第一,王选他作为一个院士,他的成功被看成是科技方面的成功,并没有看成是对企业的重视和贡献。第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很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和产业没有结合到一块儿,这就是无法前进的原因,科技无法很快转化成产值,产值也无法再回去推进科技的进步,我们国家的发展就慢了。而这问题一旦被解决,应该说能够解决当时很多企业的发展问题。而这个问题,也跟当时很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具有这么强的时效性,自然而然就成了一篇非常好的优秀报告文学。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从《王选的选择》这篇课文中你看出来,报告文学必须是要反映当时特别重大、特别热点的问题,是吗?

生:是。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王选的选择》这篇文章非常详细的写作背景。看得出来,他在这篇文章上的确是下了一番工夫,而且是查阅了一些资料的,是吧?还有例子吗?

生:其实要说时效性,每一个都非常的强。比如说《西行路上左公柳》。这篇文章说的是我国现在一个重大的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也是我国现在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恶化问题,环境保护也是我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作者徐刚根据自己的经历,根据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以及联系历史他得出了一条结论:“一个伟大的工程开始难,坚持下去更难”,这里有他的担忧,但是也包含着他的期望,他要唤起更多的人,注意保护环境,明白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明白我国这个工程是何等的重要,我觉得这一点也是体现社会的时效性。

师:《西行路上左公柳》虽然说的是左宗棠和左公柳的事,但是他还是在关照现实,以历史来关照现实,以引起大家对现实当中所存在的环保这样一个热点问题的关注,是吧?也就是说,从新闻性这个角度来说,作品必须具有时效性,一定要及时的反映、表现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那么,刚才我听到你在表述的时候,有这样两句话,一是《王选的选择》中,你说了这样一句话:对当时的社会有推动作用,二是说到《西行路上左公柳》时,有作者对当时中国大西北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也就是说,作者写这些文章是有意而为之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大家都看到了这些事,为什么单单只有作者把它写成报告文学呢?这是因为他的什么使然?

生:我觉得,这就需要作者必须要有远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对社会透彻地分析,比如在《西行路上左公柳》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上“左公柳”的叙述来阐述对于中国三北防护林未来的忧虑,作者需要有忧患意识。而且,我觉得他必须对社会有清晰的认识,有洞察力。

师:必须要有对事物特别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另外,还要有忧患意识,因为我们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是吧?非常好!刚才通过两个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从新闻性这个角度来说,作品必须要及时地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关于新闻性,还有没有从其他角度考虑的呢?

生:我们组讨论的主要是新闻性当中的真实性。从这四篇课文来说,我觉得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包身工》这篇文章。

师:为什么?

生:首先,它是从包身工一天的经历来阐述包身工的生活,从早上开始,被工头骂起来,然后写她们起床、穿衣、洗漱以及小便,通过她们这些生活起居的事情来反映她们处于一个非常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从这一点能看出作者是进行了深入考察的。

师:就是说你觉着这些是真实的,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是吗?

生:对。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地考察了包身工的生活,我觉得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性才会给人一种震撼力。《王选的选择》第一自然段中,“我一生中第一次大的选择是选择专业”,我们觉得这是一句访谈性质的话,从中可看出作者应该是非常了解王选的。还有,刚才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西行路上左公柳》,他们说的主要是时效性,但是我觉得时效性必须依托真实性,没有真实性,时效性也出不来,作者首先必须深入到西部去真实地看到了左公柳的现状,他才能看到人们现在生活的近况。

师:比如文章开头,他写的就是在西行路上的所见。

生:是。还有,像第70页第17自然段,“我去西安时”这一自然段也能反映出作者是真实地到了现场考察,才写的这篇文章。

师:不是道听途说或者凭空想象出来的。比如说“左宗棠”和“左公柳”的事,虽然很遥远,但是有没有呢?它是一个历史的真实,是不是?说完了吗?

生:说完了。

师:从刚才发言中我们知道,报告文学从作品本身要给我们体现出它所写的人或事、他所报告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绝对不能够虚构。那么为了做到这点,不管是王选的访谈,或者是查阅资料,或者是夏衍深入实地观察,或者是徐刚亲自到大西北体验,等等。都表明,作者必须要熟悉和掌握他所要报道的人或事物吧!通过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成功因素,似乎要取决于两大方面,一个是真实热点,这是就作品而言,如何做到这点,又需要作者准备和投入。

(同学点头)

(点评:学生从单元提供的几篇作品中去发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这是专题教学的优势所在。若按照以往的单篇教学,是不容易做到这一点的。)

师:新闻性说完了吗?(同学纷纷举手)还有说的,是吧?

生:说到新闻的真实性,《包身工》还有一段,我觉得特别真实,在第52页的第二段。

师:好,大家跟着一起看第52页的第2段。

(同学们翻开书)

生:首先,我们知道《包身工》反映了当时的一个现状。所以,在这段里面,作者对现状进行了解释。以“游说人”的口吻向读者述说,我觉得可以让读者设身处地了解这些被人家游说了的父母们的感受,更加具有真实性。

师:其实你要说的是这一段介绍了“包身工”的来由,她们是怎么来的呢?

生:被骗来的。

师:被骗来的,所以她们才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这都是密切相关的。对来由的补充,就使我们对“包身工”的命运,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生:关于新闻性中真实性方面,我们还发现就是,这四篇课文中,都会提到一些数据,或者一些统计信息……比如说《西行路上左公柳》,在第70页上提到了地方县志上记载的,左公柳在每个县的境内都有多少植株。这些数据,使作者关于左公柳的记述更加具有真实性。再有《火中的凤凰》这篇课文中,有大量的中国文物的名录,提到了很多人的藏书,不同的版本,不同的题记,像这些大量的统计信息的呈现,让读者对他整个报告文学想要表述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师:你说的这些统计信息,在这儿作者是以何种表达方式呈现的?

生:说明方式。

师:以说明的方式呈现的。那也就是说,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数据,能够更加增强我们对真实事情的理解。

生:所以作者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大量的信息呈现给读者。

师:作者对罟里镇、常熟这些地方藏书流布情况,以及渊源的介绍这种背景资料的补充,使得我们理解了常熟为什么能够在郑振铎心中有那么重的分量。郑振铎为什么会对它如此牵挂。当听到常熟被炸,罟里镇被炸消息的时候,他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幸!是不是?从而更加加深了我们对作品,包括对作品中郑振铎这个人物的理解,是吧?好,刚才同学们的补充虽然都是从真实性角度切入,但是我觉得其实已经涉及了文学性的内容,你们认为呢?比如,说明就是什么呀?就是文学的表达方式之一,对不对?既然,我们刚才已经说到文学性了,那我们不妨接着往下说,写法上除了有说明外,还有别的吗?

生:我们组觉得,因为报告文学主要有两个特点,它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所以说为了做到具有文学性的感染力,它必然会运用多种的表达手法,像描写,比如说,《火中的凤凰》……

师:大家看《火中的凤凰》。

(老师及同学翻书至《火中的凤凰》)

生:《火中的凤凰》“劫余”部分,开头第一段就是环境的描写,为“劫余”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做了描写。然后……

师:当时是“八一三”局势之后,这是个怎样的社会背景?

众:战火纷飞。

师:对,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时代。

生:像“劫余”部分第4段,有一个细节描写,“墨蝶” !作者在写焚烧之后书的残片,运用了比喻、拟人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郑振铎心里悲怆的心情。

师:悲怆的心情!这个“悲”主要是来自什么呢?

生:书被烧了。

师:对,这让他伤心、难受,还有不舍、无奈。由飞过来的纸,他联想到自己家被毁的书,把它们比喻成墨蝶,来寻找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那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通过你的朗读,把作者悲怆的心情表现出来?

(该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连多天,他眺望大上海的东北角……飞过苏州河来寻找他的。”)

(点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把讨论的收获再次带回文本,进行二次欣赏,提升专题学习的质量。)

师:自家的藏书焚化之后飞过苏州河来寻找他,是因为他自己心里难舍的牵挂,而且他说“墨蝶”不知道伤心事,那谁明白伤心事呢?只有他明白自己有多伤心!读得非常好!请坐。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想给我们组的同学补充一下。我们组认为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它的文学性也是为真实性服务的,使之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比如说修辞手法的使用。说明是侧重于真实性的,而描写、议论、抒情是更具有文学性的,它们在文章中穿插使用。比如要描写一个人或一件事迹,像是有点故事性的感觉,但是却绝对的真实,读者读的时候会非常有激情。再比如他的选材与组材,在叙述人或事时,又穿插大量背景,详略得当,使人读起来既津津有味,又能了解整个事件的本质和背景。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抒情,它更是文章主题的显现。比如《王选的选择》,最后一段,“我国的科研力量与企业力量只有实现伟大的会师,中华民族才会真正顶天立地站起来。”这里面肯定带有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但是这也指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明确指出了文章的主题,再如《包身工》,也是最后一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钉子上的冤魂”然后呢……

(点评:学生已经学会从不同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筛选和整合的能力,正是专题学习的致力追求。)

师:我听出了你的话语中已包含了很浓重的情感。

生:这也是一种抒情。

师:抒的什么情?

生: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愤怒,还有我觉得就是一种警告。

师:对!对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势力剥削、压榨的控诉、愤怒、警告!

生:这种警告也是告诉读者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剥削压榨必将会受到惩罚的,他们终将有一天会被……

师:黑夜必将会过去,罪恶最终会受到惩罚!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这篇文章的文学性就是让我们读到它时,知道它是充满战斗性的。

师:是的,充满了战斗性!对不起,我要打断你了,因为要让大家都有发言机会。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说到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法的补充,报告文学的写法不只有说明,还有描写、抒情,甚至是议论,等等,这些表达方法能够更好地为所要报道的人和事服务,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是吧?我觉得她有一句话特别可贵,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她说报告文学其实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我觉得这句话可贵之处是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也就是说报告文学的两个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互为发展,互为提升。

(点评:教师准确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是教师在专题学习指导上显出的教学智慧,这表明专题学习需要教师具备更好的教学智慧。)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还说到了材料问题,面对众多的材料,作者必须要选择和组织,并且详略得当,有的内容要详写,有的则要略写。不过,她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可能是被我打断了,还没来得及说。谁能给她补充一点例子呢?

生:我们组举的例子是《西行路上左公柳》。这篇文章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融合,结合历史背景谈“三北”防护林问题。也就是说在选材上,他是将历史的史实与现实的情况相穿插的。

师:现实与历史交互出现!

生:所以在选材上自然需要将这些材料交错在一起,并且做到详略得当。

师:是的,必须考虑如何将它们很自然、很有逻辑条理地交融到一起。比如说,行走在西行路上,作者就想到了这儿还有再度辉煌的可能,原因是这儿有“三北”防护林,然后由眼前的“三北”防护林马上联想到历史上跟“三北”防护林有着相似遭遇的左公柳,从而突出环境保护这个现实问题的严峻性。所以作者在材料的组织和详略处理上,应该说很有他的逻辑思考在里面。

生:正如说第71页第35自然段,作者说,“我惊心动魄地想起,三北防护林的现在和将来,”然后下一段又说“左公柳的兴衰不是恍若眼前吗?”就很自然地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

师: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正体现了作者在材料处理上的独具匠心。好,文学性还有没有别的表现?刚才大多是坐在前面的同学发言,这次,我要把机会留给坐在后面的同学。

生:我们组通过讨论,发现四篇报告文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其中前三篇都用到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师:“点面结合”,还是谈写法,具体解说一下吧。

生:比如说我们看《王选的选择》,我觉得贯穿文章始终的就是王选一生中的七次选择,但是他没有仅仅局限在王选这个人和这七次选择之中。我觉得他主要想通过王选一生的选择,表现像王选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一生都在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我觉得可以通过他的人生选择表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年科技的发展。

师:也就是说虽然课文写的是王选这个人,但是却要反映以这个人为代表的那一批,为中国科研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是吧?

生:而且,还表现出科技以及企业力量的进步。

师:很好。你不是说这四篇课文都有相似的地方吗?再举一个例子吧?

生:还比如说像《包身工》,主要写了“芦柴棒”一天的经历。但是我觉得,它也不仅仅只想表现“芦柴棒”这一个人的经历,而是通过“芦柴棒”这个人一天的经历来表现出“包身工”这批女孩子她们悲惨的经历,从而揭示出“包身工”的本质——奴隶制度,从而对奴隶制度进行非常深刻的批判。

师:噢!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有对包身工的整体描写,还选择了其中“芦柴棒”这个人物,可能还选择了“小福子”,以及包括不知名的人……以她们具体的悲惨遭遇来说明“包身工”这个群体的悲惨遭遇,对吧?那么之所以写“芦柴棒”这个人,是因为她具有代表性,是不是?回到刚才有同学所说的“点面结合”,我们可以知道“点面结合”主要是针对文章中的人物的塑造而言的。所以说,在报告文学中,他不仅只是干巴巴的事件叙述,正如你们刚才所说,它还写了一些人,而且这些人特别具有代表性,还能说明问题。

那么,其实我们刚才所讨论的是文学性中第三个要点:人物,报告文学中一定要有人物的表现。从作者来说,一定要塑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就是什么人物?

(同学们七嘴八舌)

师:对!典型人物,一定要塑造典型。现在,我们已经讨论了写法、材料和人物了,有没有新的角度?

生:就是报告文学的语言。

我觉得报告文学是要面向社会的,要让更多的人接受报告文学,它的语言就一定要有鲜明的特色。

师:语言一定要有鲜明的特色,说得好!

生:比如《王选的选择》,它的语言特点就是比较朴实,应该说文章通过王选的选择对我国印刷产业进行了一些描述,但是,文章没有太多枯燥的专业词汇,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读得懂,特别通。

师:很平实、质朴、通畅。

生:再比如第二篇《包身工》,这篇文章的语言,我觉得是最有特色的,它很有讽刺性,比如它把包身工描写成猪猡给我们很深的印象。《火中的凤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是华美,并且有感染力。比如在“劫余”的最后一段,“但是他不知道,这并不是火中新生的凤凰。并不是,并不是!至多只是它的一根羽毛罢了。火中的凤凰还没有飞起来,但它将要飞起来的。”这种激昂的语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让我们对中国文物将会受到很好的保护充满信心。

师:同时也对中国的腾飞充满信心,对吧?

生:对,还有第四篇文章,它的语言特色兼有理性和感性的一种结合。理性就是对中国“三北”防护林的现状,还有以前左公柳被砍伐的一些痛心的现状进行了描写。感性指它的语言同样具有感染力,对西北贫困的现状,还有风沙的侵袭的困境。都描写得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师:身临其境,能不能具体解说一下?

生:就是在文章最后,“西行路上,能不叫人感慨万千?当我登上嘉峪关……唯有这大漠依旧”,也就说通过作者的感觉让我们好像看见了荒漠化的现在和将来一样。

师: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漠的荒凉,的确感受到昔日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今日现实的忧虑。

生:所以说,报告文学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对它思想的表达,还有对它的主题都有很深的影响。

师:刚才这位同学阐释了这四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它们可能风格各不相同,《王选的选择》是质朴的,《包身工》是深刻、犀利的,而《火中的凤凰》却是优美的,《西行路上左公柳》又是富有激情的,但是不管风格如何不同,都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一定要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即一定要体现出作者自己鲜明的语言个性。大家认同吗?

(同学们都点头赞同)

师:另外,刚才这位同学还似乎说到作者通过他的语言,其实呈现出来的是作者对人对事的一种想法,一种议论,这说明什么呢?

生:我觉得优秀报告文学中,作者的议论也是会成为点睛之笔的作用。比方说《包身工》最后的一段议论,就让读者也能引起共鸣,深刻地批判或抨击了黑暗制度。

师:其实不只最后一段,其实这段更多的是抒情,你如果再往前看一段呢?

生:前面那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有的是……奴隶”这段议论是特别有激情的,阐释了这种制度的黑暗,以及奴隶制的……

师:不合理,不公平,黑暗,这些词都可以用!这一段中(有激情地朗读)“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六个“没有”并列使用,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没有人的正常生活,而有的是什么呢?是“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为这一种体制忠实服务的奴隶。”也就是说,有的只是非人的奴役!作者用这样一段议论,强烈地控诉了包身工这种制度吧!所以,不管是抒情还是议论,表现出来的都是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作品中一定会有作者情感的流露,这情感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通过所记叙的事件,比方说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来的,也有可能通过作者的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出来,是不是?所以,一篇报告文学一定会流露出情感,这个情感一定是来自于作者对所报告的人或事的看法、观点、立场。所以说,一篇报告文学中,作者一定要表现出他鲜明的、强烈的主观倾向。好!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了,还有要补充的吗?

(点评:教师的引导其实也是与学生的一种对话,在师生的对话中,加深对报告文学语言的认识。)

生:我要说它的文学性。我觉得,之所以从写法、材料、人物、语言、情感上可以看出它的文学性,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非新闻性的写作手法。

师:它是一个什么?

生:我觉得它是一个……说白了有点小说性的写法。

就是文学式的表现。您看报纸的新闻,他的语言都是一种叙述。而报告文学,大都是描写议论,写法很丰富,而且塑造人物,也是用比较文学式的手法。我觉得最能体现这点的就是《西行路上左公柳》这篇文章,读起来像小说,如开篇第一句话:“过酒泉,西风更烈。”还有“那是苍老的纪念。风雨未及卷走的斑驳。”他这个等于是一个……

师:文学式的描写。

生:对!而且文中还加了好多诗词,尤其后三篇,小说式,文学式的写法更鲜明。所以,我觉得这也可以看出报告文学的本质,就是用文学式的表现反映出新闻式的真实内容。

师:你说出了自己原生态的阅读感受,就是感觉在读报告文学时,就像在读小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报告文学在创作上的确使用了许多文学手段,但是我们说他跟小说还是不一样的,因为它真实呀。小说可以虚构,比如有时电视剧会说自己“纯属虚构”,而报告文学却是不能虚构的。文学是它的表现手段,所要表现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真实的。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创作时,首先必须是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而且,作品从写法、材料、人物、语言、情感方面都要表现出强烈的文学感染力,对不对?好,那么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还要努力,还要付出。首先作者要有深邃的洞察力,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另外,他还要能够掌握,能够选择,组织材料,并且能够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去反映客观现实,是不是这样的?好!我们今天讨论的蓝本,虽然只是这四篇课文,但是我们讨论出来的结论适用于所有的报告文学,是吧?所以我们今后在评价一篇报告文学,或者是在创作一篇报告文学的时候,这样的一些成功因素就应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我们的评价和创作当中去,对吧?

(点评:学生说报告文学像小说,即感受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但又不十分准确,教师利用课堂生成的这个资源巩固学生对报告文学的认识。)

师:所以我们说,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它一定是作者在关注、捕捉了现实以后,以自己饱满的激情,去书写这个现实。所以今天呢,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呢,就是“情浸翰墨书写现实——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探究”。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专题。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所归纳出的这些因素,是适用于所有报告文学的。那么,在创作的时候呢,我们也要去自觉地去运用它,所以这节课后,我想给大家留一个作业。

(PPT出示作业)

师:我们也来实践一下创作吧!我们都来做一次夏衍!做一次徐迟、徐刚!也就是说,我们去选择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微型报告文学。注意一定要自觉运用刚才我们所归纳出的一些成功因素,这是第一个作业。我们刚才的探讨还有点意犹未尽,是吧?还有很多可以再深入、再丰富的地方。那么,你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深入探究,完成一篇小论文。这是第二个作业,这两个作业二选一。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课例品鉴

一个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可行,当然取决于大方向是否合理。但是,对其中细节亦不容忽视,这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首先,教师的思维应更缜密。这一专题原定的课题是“挥毫泼墨,书写现实”,后来觉得“情浸翰墨”更能体现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征,于是,将课题改为“情浸翰墨,书写现实”,这样就把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都涵盖在课题中了。

其次,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起初,我担心在课堂实践中“师生思路不能顺利对接”,学生不能明白我的设计意图。也曾设计过很多种提问方式,但都觉得不够理想。有一天,当我想到“什么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时,我突然发现,如果从学生已知的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入手,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再次,教师应学会对已有设计进行质疑。其实,质疑也是一种细化的表现,因为在质疑中会对已有设计进行更全面的考量。最早,我是从“创作意识、创作对象和创作风格”三方面来归纳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虽说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总是觉得很烦琐。有一次,在和人聊到报告文学的“文内”、“文外”时,我立刻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文内”就是指作品本身,“文外”指的是作家。这样,从“作品”、“作家”的角度来归纳成功因素,不仅简单,而且清晰,当时这个突破让我激动不已,而这正是缘于我对已有思考的质疑。

上完这节课,执教者真切感受到专题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有诸多益处,今后应当在专题教学方面再做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