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四种常见错误思考原因,洛克也谈到过三种信念错误的典型。相较于培根的论述,洛克的说法更加通俗,人们也更容易领悟。他指出,让自己的思维发生错误,主要源自于三种不同类型的人,他们通过各自的不同方式让自己错误思考。原文是这样说的:
“第一种人,他们自己不喜欢思考,也不会自发地开动脑筋,生活中,他们总是依赖别人,包括父母、邻居、牧师,或者那些让他们感到强于自己、能够为自己师表的人。这类人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懒,凡是可以省心省力的事情,他们都会去做,别人可以借鉴的,他们就会照搬,从来不愿意认真思考和检验。第二种人,他们的理智被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所取代,不求利人,只求利己。一切的选择和取舍都是以自己的利害得失以及兴趣爱憎为前提,只要同自己的爱好和利益有一点点不同,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第三种人,从内心讲,他们倒是愿意去遵守理智,但是他们的思路却并不怎么开阔,见识和阅历方面也不行,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往往很片面。因为见识和阅历的原因,他们获取的信息有限,信息来源也受到限制,就像山野里流淌的小溪和奔腾的大海相比,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针对第三种人,洛克又指出,这些人原本与其他人的天分是相同的,但是因为机遇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因素,他们最终获取的知识水平与他人出现了高低之分,他们头脑中累积的观念、观察事物的思考方式也与他人不同,思考的内容也就出现了差别。
在另一部著作中,洛克更加细致地描述了错误思考的原因,同前面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
(1)过分信奉信条
信条成为人们建立信念的准则。一件事只要与自己相信的信条有一点点不符,就会被认定为是难以置信的,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对自己的信条无比忠实、坚信不移,将它看作至高无上的准则,所以人们对于其他人的不同见解就绝对不会相信。哪怕有时候自己耳闻目睹了,只要违反自己的信条,也会坚决地予以否认。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他们受大人的影响——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这些大人们将某些思想灌输到孩子的大脑中,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进行加深和强化,甚至在学校里,这些影响还会被再度强化和凝固。孩子既没有防备之心,也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些不知对错的影响一旦成为他们的信条,就变得难以动摇和根除。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们不会记得这些信条是如何根植于自己的记忆的,只会知道它们是至高的准则,是不容怀疑和侵犯的信念。走入社会之后,遇到各种问题和争论,他们也都会以这些信条为依据进行判断。
(2)思路不够开阔
对这一类人而言,他们的大脑中仿佛有个框,所有的思路都不能游离于框架之外,或者是他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子,除了与这个模子相符合的假说,其他的一概不会听进去。洛克指出,对于事实和证据,这些人虽然不会否认,但是他们的思路是闭塞的,也总是会固执于一定的信念,对于那些不符合信念的说法和证据,他们就不会信服和认同。
(3)以利我为尺度
这种人对事物的接受都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憎恶为尺度,凡是那些不合自己的爱好或者对自己不利的,不论是多么正确、证据多么充足,他们都不会多看一眼。在一个贪财者的眼睛里,如果一边是钱财,一边是真理,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舍弃真理而奔向钱财。洛克认为,这种人就是“十足的榆木脑袋,他们就像是泥巴铸成的墙,再强大的电流也不能让它通电”。
(4)对权威盲目服从
盲目服从权威的这类人,是思想最容易出错的一类人,他们出错的数量几乎超过了前三种人的总和。他们一味地随波逐流,只要是大家都相信的事,无论是自己的朋友、邻居,还是政党、国家领导人,他们都会跟风,从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结合弗兰西斯·培根和洛克两个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明白,错位思维的根源不仅包括先天的原因,即个人的性格倾向,而且包括社会原因,例如盲从权威、他人有意识的引导或者语言暗示、模仿等。这些因素让一些错误的习惯得以形成,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肩头的责任就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帮助人们克服自己身上那些鲁莽急躁、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缺陷,还担负着扭转和纠正千百年来社会形成的习俗偏见的责任。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这个社会已经比从前更加理智,对理性的信念也更为注重,这对减少盲目跟随权威的风气来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育机构发挥的作用较以往来说应该更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同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和部门相互配合,帮助人们更好地端正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信念。在不同时期,教育机构都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现在,对教育工作而言,它不仅要将人们的一些自然倾向转变,让人们的思维习惯变得更加有素,还要教育人们自觉抵抗社会不良风气,只有如此,才能改变那些已经形成的错误思维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