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章节的讨论,思维的重要性已经被我们所知晓。正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借助思维的功能,人们可以从已经知道或者查明的事实当中,看清楚或者推测出其他的并未知道的事实。但是,通过已知事物去推测未知事物的过程是非常容易出错的。能够对事实结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许多,包括可以被人们看到的,也包括不能被人们发现的,比如过往的经历、社会的信条和准则、自我的观念和利益以及情感上的变化、内心的期待、心理的波动和社会的偏见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其实,思维的实际就是推理过程,也就是从一件事情、一个事物推测和联想到另外一个有关的事物,形成新的概念或者信念。从本质上讲,这属于认识上的一次跳跃,从已经确定的事物跳跃到另一项未知的事物,而这份已知就成为推定的根据。
任何一个人,除非智力存在障碍,否则他都能够从一件已经感知到的事物联想到眼前看不见的事物,或者根据已知的趋势去推测未来的趋势。从已知到未知,必然要经历一次认识上的跳跃,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注意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这次跳跃,否则就会出现跳错步子的危险,减少成功跳跃的概率。
那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需要调节,调节好哪些条件呢?比如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联想功能等;其次还要调节,一次跳跃必然会有联想到的事物,这些事物如何才是可信的呢?就要去寻找他们值得信任的条件。
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合理调控,才能完成推理,形成证明。证明一件事物并不简单,它意味着要对一件事物进行试验和检验。对于例外的情况,证明就会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加严格的检验和核对,才能证实它的真实性。而一旦这些证明得到了证实,他们就会成为最直接的证据,也就变得可信。所有得到证实的事例都可以作为检验的依据,也就具有了自身的价值,推理也是如此。一般而言,推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功能,但是它具有一般性,所以,一项推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任何一项推理,没有人会保证它是准确无误的,它甚至可能随时出错,而且,影响推理出错的因素有很多。
避免推理出错的办法是唯一的,那就是对影响推理的每一个因素都进行检验。可是实际上呢?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会做到这一点,对每一个影响推理的因素都进行时检验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且这个工程实施起来足以打乱人们的思路,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将那些经过检验的证据划归为一类,将那些没有检验过的证据划归为另一类,然后对这些不同类别的证据进行辨别,谨慎对待。
教授各种有效的信息,是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应该担负的基本责任,所以,培养熟练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教育的责任。除了这一点之外,对每一个见解都提供证明就自动处于不必要的位置了。但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无须去证明,至少需要让那些接受教育的人们养成这样的习惯,或者提升这一方面的能力,去区分哪些信息是经过检验的,哪些是没有经过检验的。除此之外,还要让他们懂得,对于那些已经被证实、有确切的证据的结论,无论同自我的固有观念相容还是相悖,都要虚心地接受,这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手段。
进行思维训练,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必要的。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在遇到困难或者重要的抉择时,就会更容易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有效探寻解决方法。相反,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即使一个人学习过再多的知识,见识过再多的风土人情,他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考察一个人并不是看他获取了多么优异的成绩,而是看他的综合素质如何,思维能力就是综合素质考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思维能力不是先天与生俱来的,个人的生长环境和学校的一般教育也不能让人获得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专门的思维训练才可以。所以,这份责任就落到了相关的教育者的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