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的起因是什么?

思维的起因是什么?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就是只发现和感受到了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却并不知道具体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就需要经过第二个步骤去确定困难的所在和性质。不论第一步和第二步是联系在一起还是相互分开的,困难的出现都是思维的起因,只有存在并感受到了一定的困惑,思维才会开始。第二个事例的困难在于认识事物的性质。第三个事例的困难在于如何解释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情况。

在上文中,我们只是讲述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在逻辑上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可以形成一个系列。第一个事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理解起来也很容易,其中所表现的思维也不复杂;第三个事例与第一个事例相对,是最复杂的,想要解决这个事例中的问题,需要动用一定的科学思维,否则就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重点要说的是第二个事例,这个例子是一种自然的思维转变案例,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对于当事人来说,运用这样的思维也不需要什么专业经历。

但是,我们所说的这个问题同日常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想到的,这种间接方式就是这个人对这个现象联想到某种原理或者引发了没有偏见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论述当中,我们将会探讨这样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们先说一说不同的思维所具备的共有元素。

第一节的三个事例所反映的思维都包含了逻辑上的步骤,对这些步骤进行归类划分,我们可以得到五个类别:第一,困难出现,感受到困难;第二,对困难进行定位;第三,思考可能的答案或者解决的方法;第四,推理;第五,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检验,也就是形成自己的信念或者放弃自己的信念。

在这五个步骤当中,第一步和第二步往往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当困难或难题出现,并被人们感受到的同时,困难就会变得很清晰。也就是说,对困难的定位会随着困难的出现而完成,马上要做的就是思考解决困难的方案和途径。

但是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就是只发现和感受到了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却并不知道具体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就需要经过第二个步骤去确定困难的所在和性质。不论第一步和第二步是联系在一起还是相互分开的,困难的出现都是思维的起因,只有存在并感受到了一定的困惑,思维才会开始。

在上文第一个事例当中,困难的出现就在于当时的处境以及当事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目的和结果与获得答案的方法之间的问题和冲突。最终的目的是在下午1点赴约,而当时的处境是自己在一个距离约会地点较远的位置,而怎样做到准时赴约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无论如何,当时自己的处境是不会改变的,时间也只会向前,不会后退;第16街和第124街的距离也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个人的想法意志而缩短。事例中的主人公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一个办法,让自己在当前的处境之下达到准时赴约的目的。

第二个事例的困难在于认识事物的性质。在主人公的信念里,他认为甲板上那个白色的长杆是旗杆,这是他自己暂时想到的一种暂存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却与他观察到的事实并不相符。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我们来用三个字母A、B、C来表示旗杆的特性,然后再用另外三个字母P、Q、R来表示同旗杆特性不相容的属性。这两组特性在平常不会有联系,也不会出现矛盾,但是它们同时出现在一种事物上就会变得互不相容。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思维去思考,怎样才能让两组毫不相容的属性出现在同一种事物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可能需要想到:这两组不同的属性是不是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和特性。同时拥有这两组特性的物体是什么?

第三个事例的困难在于如何解释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情况。作为一个观察者,事例当中的主人公本来已经习惯于自然的规则和法则,但却偶然发现刚刚洗刷完的杯子杯口的气泡有些奇怪。这个时候,思维的作用就是解决当前看到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回顾曾经学习的知识和规律,从两种不同的现象中去寻找,观察有没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中间项,然后通过实验去证明是这个中间项在其中起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