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的归纳和演绎

科学的归纳和演绎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只前提隐含着结论,结论也会隐含前提,从这一意义来讲,一个思维过程的最终结论的综合和相容,实际上都是推理元素在起作用。只有思维在其自身运动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保证全面、细致,在每一个环节都保证准确无误的时候,科学的归纳和演绎才会出现。为了进一步判断,演绎的思维运动开始起作用了。

一个整体往往是由若干个分割的事物连接而成的,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两个因素——前提和结论。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递进的过程,具体来讲,它们具有三个方面的联系。

首先,前提是结论的基础。一个结论的诞生,都是由已知的前提为根据和基础,也就是说,任何结论都需要依靠前提的支撑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前提做依据,结论也就没有了说服力。

其次,前提和结论相互印证。具体来讲就是,我们既可以通过前提推论出结论,也可以通过结论找到这一结论的前提。就像是一条大河,我们既可以从这条河的源头出发,顺流而下到入海口,也可以从入海口往前追溯,找到这条河的源头。所以,前提能够论证结论,结论来自前提,同时也能引出前提。

最后,结论本身就包含着前提中的各种不同因素。这些因素最终被结论归纳和总结,“前提隐含着结论”,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不只前提隐含着结论,结论也会隐含前提,从这一意义来讲,一个思维过程的最终结论的综合和相容,实际上都是推理元素在起作用。

总之,系统的推理在本质上意味着一些看起来没有组织和联系的考虑,实际上,它们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也从更深层面上揭示和证实了新的属性。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向大家讲述了思维本身是一种双向运动,而且这种运动可能是以一种比较粗略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较为系统的思维也是一样,它也可能保有一种双向性,例如走向联想或者反过来走向事实。

所以,为了让推理过程更加准确和严谨,在系统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更加仔细和认真,必要的时候,应让当前的处境符合一定的条件,也要尽力避免因为紧急和匆忙而接受那些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似乎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有某些想法完全符合一定的条件,并且能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的时候,才能去考虑。

有时候,一种想法往往只是作为一种“工作假说”而存在,其作用和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发现新的事物,而不是将它们当作最后的结论。只有思维在其自身运动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保证全面、细致,在每一个环节都保证准确无误的时候,科学的归纳和演绎才会出现。这其中,归纳是“归纳性发现”的简称,指的是那些趋向于建立信念的思维运动;演绎是“演绎性证明”的简称,指的是那些检验的思维运动。

为了更好地解释,我们需要先了解两个命题,分别是特称命题和全称命题。特称命题就是指存在性命题,在逻辑学当中的表现形式是“某些S是P”或者“某些S不是P”;全称命题是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指的是所有。归纳是从特称命题到全称命题的过程,也就是从零散的细节走向联合起来的整体;演绎则是从全称命题走向特称命题,是从总体出发,然后走向零散的观点。

思维的归纳运动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起到连接作用的基本信念,而思维的演绎性发现运动则是对这些基本信念进行检验,通过一种回归的方式,去检验这些证明结论的依据是不是足够可靠,能不能对那些分隔的细节有一个很好的统一解释,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对最终的结论或者之前的信念加以肯定或者予以纠正。在完成一个思维过程的同时,我们往往也会考虑到另外一个思维过程,然后让两个思维过程即兴彼此参照,这样就能够对当前和未来的见解进行有效的印证,也可以为彼此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事例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假设一个人在出门之前,把房间的一切都收拾得井然有序,可是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变了样子,房间的柜子东倒西歪,东西乱七八糟,撒满了一地。这时,他会有什么反应呢?相信每个人遇到同他一样的情形,一定和他一样会马上想到房间进了小偷。

但他并没有看见小偷进来,房屋被小偷洗劫只是他的一个想法。除了这个想法之外,他无法知道小偷更多的细节,比如小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只能笼统而又抽象地想到,当前的结果一定是小偷造成的。因为原本整洁的房间被弄得乱七八糟,所以外出归来的房间主人联想到了小偷,这只能说是对引发现状的原因的一种可能性解释。

到他想到这一切是小偷所为为止,他所能做的是根据眼前看到的事实进行推测联想,这就是一种归纳性思维。同时,归纳性思维还能够让他联想到当前的情况是顽皮的孩子造成的,当然,这是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属于一种假说,若要印证这份假说,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判断,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他还不能下定论。

为了进一步判断,演绎的思维运动开始起作用了。在已经具备的联想的基础之上,他需要做的就是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推理。这个时候,他应该会这样想:如果家里真的进来过小偷,这一切都是小偷干的,那就应该有一些值钱的东西丢失。这样,他的思维就发生了变化,开始从一般转向具体,新的特称命题——一些新的细节被发现。通过这些细节,他就能够对自己之前的论断进行判断和检测。

接下来,他可能会打开装有贵重财物的箱子,看一看是不是有东西不在了,如果有的东西还在,而有的不在了,他还要借助回想去思考,是自己放在别的地方了呢?还是被小偷拿走啦?如果记不清楚了,或者无法确定是调皮的孩子来过还是被小偷光顾,他就会寻找另外的实验方法去检测。他想起自己的壁橱里有一套纯银餐具,孩子们不会喜欢这样的东西,于是,他来到厨房,打开壁橱,发现餐具不见了。转过头再看看门窗,他发现了被撬动的痕迹。

最终,家里来过小偷的想法被证实,原本那些看似没有联系、相互孤立的事实联结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景,信念被事实确立。在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最初被归纳出来的想法成为后来推理的依据,通过演绎成为进一层的特称命题,如果想法是正确的,那么这些特称命题就是存在的。

这个时候会出现新的观察,这些新的观察会进一步证实那些特称命题的真实性,这样,最初的想法得到了证实。具体来说,思维的过程就是在推想和已经观察到的事实之间来来回回地运动,在运动之中,让一些原本不相连的细节相互联系,最终构成一次完整的体验,只有如此,才能证明整个思维过程是一次成功的思维。

学术界也有类似的事件出现,用于阐述人的态度和行动,同思维的阐述相比,这些阐述要相对仔细和透彻一些。而在精确与透彻的阐述之下,就会出现更具有意义的专业化,能够将各种各样类型不同的问题加以区分和明确分类。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我们会探讨一些学术界对类似问题的探讨,寻求一种更加专业的检验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