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传授的知识中获得理智益处

从传授的知识中获得理智益处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如何从人和书本传授的知识中获取最优异的好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学是与传达、输送他人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要将别人提供的证据变成自己的判断,从而获得理想的结果。当然,这也并不表示别人所传授的材料就应该是枯燥而又乏味的。不能对呆板的、粗心的观察无动于衷,而导致孩子的好奇心受到打击。这种做法阻碍了学生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孤僻的学习知识系统。

其实,所有观察者依靠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境界还是有限的。因此,在人类的每一个信仰里,即便是通过直观的方式所获得的,也一样在无意中添加了许多听到或者看到的别人的观察和分析。

虽然在学校里,直接观察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教育还是依赖于课本、演讲、口头传授等途径。所以,如何从人和书本传授的知识中获取最优异的好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教学是与传达、输送他人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紧密结合的。在教育过程中,太过重视累积知识的想法的不足就在于错误地突出了学习他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学会将这种形式的学习转化为理智的、有价值的东西。

站在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就是由他人的经验所供给的资料是证言。也就是说,要将别人提供的证据变成自己的判断,从而获得理想的结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地看待老师和课本传授给人们的知识,使之变成检讨思维的材料,而非现成的精神补品?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贝尔特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老师和课本所授予的材料应该是需要被用到的。也就是说,老师和课本所传授的材料,应该是个人的观测所无法获取的

比如,利用书本或教师对学生进行复制式教育的教学法,在内容上有没有什么较大的改变和难点?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种教学法不但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养成了极大的依赖性。当然,这也并不表示别人所传授的材料就应该是枯燥而又乏味的。

感受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自然和历史的空间也是无限大的。可是,我们应当慎重地选择那些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方面,并用心去维护。不能对呆板的、粗心的观察无动于衷,而导致孩子的好奇心受到打击。

(2)老师和课本所授予的材料不应该含有某种教条主义的判断和僵化的性质,而应当是具有刺激性的

若是让学生认为所有的学科都被谨慎地审视过了,知识的内容也是详细的、终极的,那么他们可能会对任何事物都缺乏探究的兴趣,从而变得百依百顺。

所有的思维只要还具备思维的性质,就应该是独创的。此种独创的特点并非指学生与他人的结论有何不同,也不是非要得出什么新奇的、彻底的论断,因为学生的独创性与他人使用的材料和提出来的暗示并非互相融合。

独创性是指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们都有自己去探索的兴趣,并为此付出实际行动,得到能够经得起验证的结果。

(3)传授知识所需要的资料与学生想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具有严密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将观察当作开始或目标的缺点,同样也表现在教师讲课时使用的教材上。在教学过程中,若是教材并不适应学生在经验中所出现的兴趣,或者未提出一种方式,以提升问题的水平,那么教材对学生智商的成长是有害的。此种教材因为无法投入思考的过程,所以是没有丝毫用处的。而且它还像数量繁多的废弃物那样,被集聚在大脑中,只要出现问题,就会变成阻碍思考的荆棘。

换句话说,这一规则是指应该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实行的经验联系起来。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会对统觉原则并不陌生,它是指人们将新材料与之前所保留和吸纳的旧经验归为一类。所以,由课本和教师所传授的教材内容,应该全部以学生的亲身经验为统觉的根基。

如今,很多学校都流行一种形式,就是将学校的教材与原先的课业合并在一起,而并非与学生在校外获得的经验想联系。比如,教师通常都会问学生:“有谁还记得昨天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而不是:“你们还记得昨天看到和听到的有趣的事情吗?”

这种做法阻碍了学生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孤僻的学习知识系统。这种静止地覆盖在日常生活经验上的方式,使生活一成不变,而得不到应有的改变。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两个方面获取知识,一个是校内的课本,另一个是校外的观察。可惜,很多人因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到了校外之后变为了很小的一部分而感到特别新鲜,这种想法不应该被推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