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出深思熟虑的回应

做出深思熟虑的回应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你鼓足勇气跟你的孩子探讨一个反复出现的挑战性问题,我保证你会从“反应”进步为“回应”。回应是深思熟虑后的反应,需要你和孩子两个人的理智。少年将怒火发泄在家长身上,促使家长也做出反应。接着理性地思考和回应。因为它挑战着我们的进化和成长。反思过程中,我们要将眼前的状况当成是一种挑战,而非难题。哥哥对此的反应是推倒了弟弟。

如果你鼓足勇气跟你的孩子探讨一个反复出现的挑战性问题,我保证你会从“反应”进步为“回应”。回应是深思熟虑后的反应,需要你和孩子两个人的理智。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是做出反应还是回应。除却无尽的小试炼,家庭生活是有趣的,让我们满足而且满意的。只要孩子追寻着我们的脚步又循规蹈矩,那么空气中就会充满了爱,没有争执。但如果孩子想要试试水呢?如果他们的言行举止毫无礼貌可言呢?那就乱套了!到那时候,反应或者回应的问题就会出现了。

不妨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我在课上讲到该话题时分享过——有个少年在学校遇到了问题。他走进家门后,将背包扔在地上,直接进了自己的房间,摔上卧室的门。他的家长有些担心地跟着上了楼,站在被锁上的门外说道:“打扰一下,小伙子。你这个行为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发生了什么事?”

“不关你的事。”男孩儿不礼貌地回答道,“我不想谈论这件事。”

“你既然在我家里,就关我的事。”这位家长郑重说道,“你不准这样跟我说话!”

“你太讨厌了,别来烦我。”少年叫道。

“够了!你被禁足了!”家长吼道,“我受够你这种行为了!这周末你不能去扎克的派对了!”

在反应式的家庭中,家长还未了解发生什么事之前,就禁了少年的足。少年将怒火发泄在家长身上,促使家长也做出反应。他们被忽略的、不加控制的情绪阻碍了交流和问题的解决,也妨碍了他们的关系。

现在,同样的问题我们放在回应式的家庭中演练一遍。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都彼此信任且养成了把话说开的习惯,理性和回应是他们的交流习惯。

开始都是一样的:有个少年在学校遇到了问题,他走进家门后,将背包扔在地上,直接进了自己的房间,并说道:“我要被杰弗里气死了。我上楼了。”他已经习惯了将情绪表达成文字,说出自己生气的原因,所以他的家长能够明白他的行为,也觉得应该给他个人空间,直到他情绪稳定下来。

少年有信心自己会得到个人需要的空间,所以他并没有关上或锁上卧室门。在简短的冷静后,家长知道自己应该可以去给孩子帮助了。这一次,这个家长摸摸儿子的背,问道:“你为什么生杰弗里的气啊,朋友?”

故事原来是这样的——“我受不了杰弗里了!”少年说,“他声称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他明明知道我喜欢梅丽莎,正想方设法地想把她约出来。杰弗里却还偷偷找她说话,甚至约她出来。我知道梅丽莎也喜欢他,但他应该回避的!其实他更喜欢索尼娅。他简直是个混蛋!”

只是一句平静的询问就问出了这么多细节,家长接下来就可以帮助儿子想办法回应他的朋友。这种交流,尤其是在混乱之中,会让家长与孩子双方都变得理性又可回应。

作为家长,我们制定规矩,我们是领导者,是老师,是监护人。孩子并非天生就能给出理智的回应,反而常常是被情绪化反应控制,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行动教育他们。

孩子可能很聪明,可即使在少年时期,也仅仅只有80%的大脑是发达的,所以有时候他们无法处理情绪,搞清楚状况。《哈佛杂志》有篇文章提到:“因为有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年轻的大脑有着尚未连接的快速增长的神经突触和区域。这就使得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并且更有倾向做出冲动行为,即便没有荷尔蒙以及任何基因或家族遗传问题的影响。”当年轻的大脑成熟,这些突触会根据环境与经历发生连接。

作为成年人,我们肩上扛着世界的重量。可是即使我们成为了值得尊敬的、可亲的、敏锐的、理性的、负责的家长,我们依然仅仅是普通的人,我们注定有着自己的弱点,那并不要紧。当我们崩溃的时候,怎样复原才是最重要的。

反思,再连接,再定向

在争辩当中,如果你无法启动你的家长指导系统或者重回理性,而是反应冲动,那么,狂风暴雨过后,当尘埃落定,你也要肯定自己身为家长付出的努力,告诉自己犯了错也没关系,然后用几分钟的时间在脑海里标记下情绪垃圾。有遗憾吗?有愧疚吗?也留意一下孩子的感受。他们在生气吗?还是在伤心?这段过渡叫作反思。

你反思的时候,是在思考情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冷静下来。反思是纯粹的内心活动,是降低内在情绪温度的稳妥方法。在感知教育的章节里,我们讨论过,五个深呼吸和饮水是增强反思的绝佳方式。给你的孩子也拿一杯水,让他们做几个深呼吸,告诉他们“这会让我们头脑清醒,帮我们冷静,好解决问题”,以此获得孩子的理解。(一开始我的孩子会翻白眼,但现在成年后,他们把白眼还给了自己。)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轻抚他们的手臂,说你愿意重新考虑问题。然后重新开始:首先,为你的崩溃道歉。接着理性地思考和回应。

我们决心反思,这会帮助我们重新把问题推向进展,这就是成长。为什么疑难问题要被称作“挑战”?因为它挑战着我们的进化和成长。挑战是给我们利用理智去理解和重新定位情绪的邀请,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们需要引导自己和子女转向突破情绪和沟通。反思过程中,我们要将眼前的状况当成是一种挑战,而非难题。这一简单的词语替换将会使我们改变态度,激励我们“勇于接受挑战”,将内在视角转移到解决方法上,然后我们也能拥有足够的智慧去提高孩子的理解力。

而孩子的恢复力很强,又宽容大量,他们渴望被倾听,渴望与我们交流沟通,渴望得到我们付出的全部的爱。他们希望我们表现出,也表达出我们有多爱他们。永远要记住,行动和语言一样重要。当我们的言行与目的一致时,沟通趋向平衡,我们所有人都会有收获。这正是一个理性又负责的家长要做的——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有多爱他们;帮助你与孩子重新关联;教给他们理性和责任以建立他们的自信。

不管有什么原因,及时快速地反思、重新定位、重新关联会让你回到回应问题的正轨上,也会重启沟通之门。

当你开发和鼓励这项家庭沟通习惯时,如果你的孩子也开始跟你讲道理,不要惊讶。这个时候,你要不带偏见地倾听和考虑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掌握主导,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推动我们成长,就像我们推动他们一样。

我的一位好朋友有两个儿子,一个10岁,一个7岁。哥哥有一个iPod Touch,弟弟没有,父母告诉弟弟等他大一点再给他一个。有一天,弟弟偷偷将哥哥的iPod放进自己的口袋里,然后藏在别的房间里玩,被发现以后,他将机器摔到地上。哥哥对此的反应是推倒了弟弟。

听见尖叫声后,妈妈进来分开了他们俩。她先用正面情绪法安抚了哥哥,并表示如果她的弟弟这样她也会生气。她答应哥哥会跟弟弟谈谈,看看他会说什么来改正错误。

弟弟也非常生气。他哭叫道:“他推我!”

“我理解,”妈妈回答,“但是你知道你不应该没经过他的同意偷拿走他的iPod。跟我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她的声音平缓又友好。

“因为他有iPod,我没有。”弟弟讲着自己的道理,“为什么我要等到9岁才行?我比他更有条理,为什么他却能有iPod?”

妈妈知道小儿子说得有道理,她也是这么告诉他的。她答应小儿子会跟他的爸爸说,他们会考虑他的合理请求,同时,他要保证不会再未经允许拿哥哥的iPod。他抬起双眼,同意了,甚至跟妈妈和哥哥都道了歉。两个月后他的生日到了,因为他的明理,他赢得了属于自己的iPod Touch。

当父母愿意考虑合理的要求,孩子将会学着要讲道理,养成长久的沟通习惯,这会让他们受用一生。这才是父母希望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开放式问题

我是从多年的销售经验里学会了这个珍贵的沟通方法。简单地说,封闭式问题得到的答案是“是”“不是”或者“我不知道”,甚至是沉默;而开放式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考,不只是一个词或者一个简短的回答就能解决的。

将成功的销售方法用于教育,可能起初看来有些奇怪,但仔细一想,联系还是很清楚的:有效的销售和有效的教育的基础都是沟通。另外,两者的目标都是培养联系及建立关系。

我们来回顾一些混乱情况下父母常有的反应,并将它们与开放式问题的回应进行对比,你会惊讶于,仅仅改变或增加一些词语就会对打开交流造成如此大的不同。

使用“为什么”“什么”或“怎么”开头的开放句式对打开对话很有帮助,在这种情景下,你的问题会激发孩子的理性思维并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其原因。当孩子们开始反思,他们也会更好地重新引导自己的感觉和行为。当然,你平静友善的回应也有助于鼓励孩子回答得更多。

当我给听我课的家长举例说明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的时候,我可以从她们的表情和评论里发现挫败感——她们会说:“这可能有些困难”“我才不会这么说”或者“我要注意每个词,得好好努力才行,已经有好多事要做了……”

我的答案是,没错,是得好好努力。但你现在需要花的精力,远比你以后不提前考虑问题,被迫收拾残局时花的精力少得多。慢慢养成习惯比承担反复沟通失败的结果要容易许多。而且孩子年龄越小,培养新的沟通习惯就越简单。

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孩子是成长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代。有了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网站,他们所有问题的答案好像都在指尖。他们知道航天飞机如何运作,知道为什么其他国家发生了革命。在网上和学校里,他们习惯于通过理性吸收和理解信息。这是他们学习最有效的方法。现在我们只需要利用孩子们已经精炼好的理性技巧来增进家里的沟通和关系。

不论你是幼儿还是青少年孩子的家长,保持理性和做出深思熟虑的回应都能帮你建立和加强沟通习惯。如果你还在怀孕阶段或刚有了宝宝,那就提前思考,开始跟你的配偶、家人和朋友练习,慢慢养成这种好的沟通习惯。长期来看它会有益于你和孩子相处,也会加强你与其他你在乎的人之间的交流。

所有的父母都有个共同的目标,教会孩子深思过后面对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应对。这样的培训和指导必须从父母开始。如果你感觉做这些改变困难,那就把它当作改善家庭生活、加强孩子自信的一个挑战。

正如《育儿杂志》的前主编兼出品人佩吉·奥·马拉所说,“我们跟孩子谈话的方式会变成他们内心的声音”。确实,我们的回应和表达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印象。这些印象的重要性不可以也不应该被轻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