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试着回忆一下: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场合或新的环境,如果有人主动走上前来,面带微笑和你用力地握手,你是不是会立刻感觉到,自己被这个环境所欢迎,这里令人温暖、舒服,从而产生很踏实的感觉?你的心里会形成这样一个想法:在这里我是受欢迎的。于是,你整个人全然放松了下来,你放下了你的防御系统,愿意敞开自我并融入其中。
反之,如果你来到一个陌生场合或新的环境,大家都当你是透明人,你的情绪是不是就会有些低落?你很有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冷漠的环境,这里的人都很冷漠,你的行为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这是你必须接受的一个环境,你就会感到异常苦恼。
由此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比如热情的握手)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情绪,而我们的情绪又会促使我们选择某种行为。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思想、情绪、行为指的是一个个体的内在的部分,而环境则是以个体皮肤为界的外在一切的存在。
让我们再尝试一个小小的身体动作:眉头紧皱,双手叉腰,咬牙切齿,体会一下,此时你的感受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很不舒服,是吗?反之,请尝试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长长地吐一口气……你是否感觉到一种放松的情绪,是否开始留意窗外透进来的阳光?
最后,我们再做个小小的试验:尝试回忆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比如你的孩子长跑得了冠军,太太的胃病治好了……你的情绪是不是跟着愉快起来,嘴角也不自觉地露出一丝微笑?
你发现了吗?行为、情绪和思想,这是一个整体,一个紧密互动的环。它们之间的互动,可以用一辆车来进行比喻:思想如同方向盘,由驾驶员、主人决定开往何方,做或不做一个事情是由思想来决定的;情绪好比车的燃油、发动机,是能量的部分,是动力,一辆车性能再好,没有燃油也是开不动的;行为就好比车轮,车轮转了,车才能飞跑起来,而环境就是路况、天气等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图2-1 行为、情绪、思想和环境
人的思想就像方向盘,决定事物进展的方向;情绪是行动的动力;行为是车轮,是思想的作用下的具体行动;环境就是除思想、情绪和行为以外的外在条件的总和。
影响和改变孩子的轻松奥秘就在于此:你要改变他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他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情绪在推动;当你觉察到他的情绪后,要分析情绪的背后是怎样的思想在指挥。
通常,行为是可见的部分,情绪则是隐藏在背后看不见的地方的。所以,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比如没有礼貌、学习不自觉、跟别人吵架打架等,你不要光盯着你看得见的行为,要观察和分析一下在他这些行为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不满或委屈,又是什么样的问题使得他产生了这些不满和委屈。在思想的源头上对症下药,就会事半功倍了。
一次,一位母亲问我:“我儿子跟伙伴们打乒乓球输了就会很生气,回家朝父母发脾气摔门,多次教育都无法转变,该怎么办?”
我问他:“孩子回来时有情绪,你有没有骂他?有没有分析孩子为什么输不起?是不是你经常把他跟别人比较,使得他经常被批评,累积了很多负面情绪,总是希望自己赢别人,一旦输了,负面情绪就像鞭炮一样被点燃了?”
那位母亲立刻意识到,在孩子输不起的背后,其实是他们常常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而这种情绪的后面,是“一定要赢别人自己才被父母看得起”的想法在作祟。要让孩子输得起,不乱发脾气,就要停止自己平时动辄把孩子与他人做比较的行为。
要孩子做或不做一件事,一定要让孩子清晰地知道,他该不该做、能不能做,这是思想部分;还要确定孩子愿不愿意做、喜不喜欢做,这是他情绪的部分,是动力、燃油。如果他自己没有动力,你想加油、鼓劲儿也很难。他擅长的事情、喜欢的事情,本来动力就很足,你的加油鼓劲就使得他如虎添翼。他不擅长的或不喜欢的事,如果必须做到,你就得有技巧地去影响他的思想,改变他的情绪,让他快乐地去做,这样他就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情绪能量的部分。有的父母说孩子不爱学习,做作业磨磨蹭蹭,不好好做,于是经常打骂孩子、逼孩子,让孩子在一种恶劣的情绪下学习,他能学习好吗?
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和想法,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去制止这些行为。人类的行为特征从来就是趋乐避苦的,如果一件事令孩子感到痛苦,他一定会设法拖延或者逃避。这是人性的本质。所以,如果不对孩子的行为情绪等有系统的了解,只是一味硬逼强制他改变行为,是徒劳的。应该设法创造愉快的气氛,保护孩子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逐步转变孩子的看法,这样才有可能带领孩子走上正确的行为道路。事实证明,总是被逼迫、被批评的孩子只会产生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就会导致负面行为,负面行为又再导致负面情绪……这就形成了一个难以调整的恶性循环。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的行为表现。当内心里出现这种期待以后,父母就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制止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一旦孩子有父母不希望看到的表现,父母往往就会通过制止、呵斥,或是“温柔的控制”禁止孩子再继续那样的行为。
听听下面这些话语,你一定非常熟悉——
妈妈面对哭泣的孩子说:“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爸爸语带威胁地说:“不可以生气!有什么气好生!小孩子不许生气!”
如果小朋友的玩具被抢了,想要抢回来,想要保护自己,父母就会制止孩子,并要求孩子要大方:“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每天就被无数的“不可以”“不行”所包围,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孩子生存的根本。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孩子慢慢地就会学会把不被允许流露的情绪压抑下去,克制自己不去做父母不让做的事情。
于是,你会发现孩子其实是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的,如果家中的大人界限不同的时候,孩子在不同的人面前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果爸爸严一点,孩子可能就会行为上表现得乖一点,如果妈妈松一点,孩子在母亲面前就会更放肆一些。
这都说明我们内在的思想和情绪透过我们的行为传递给孩子,成为了孩子的环境。环境宽松,孩子就能做回真实的自己多一点;环境严格,孩子就会退缩自己的边界。
作为父母,我们应时刻留意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情绪是否是正面的。当一个人的思想、情绪、行为都是正面的,他的能量就是向外的,是扩大的,是发散的,能够带给他人行动的力量。我们常常说某个人“很阳光”,其实就是在说他很正面,像一个发光体。反之,当一个人的思想、情绪、行为都很负面,他的能量就会变得很低,是收缩的,吸能量的,就像一个黑洞。
你来到前者身边会很开心,因为你可以吸收到能量;来到后者跟前你会不开心,因为你的能量因为被吸而减少了。
面对孩子,你是要做一个发光体,还是一个黑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