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人们的一句口头禅,每当有不好的状况发生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责问为什么——
当自己没能如愿升职加薪时问:为什么我这么努力领导却看不到?!当恋人或伴侣离开自己时问:为什么我对他这么好他却狠心抛弃我?!当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来时问:为什么不按时做作业,为什么考这么差?!
“为什么”这三个字用得好的时候,能帮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纠正或避免。但是,过于强调“为什么”,容易使我们把焦点集中在谁错了、为什么错了、事情很糟糕等等,从而变成找借口、指责或怨天尤人,从方向上把我们拉向了过去,纠缠于原因,看到更多负面的信息。
举例来说,当你责问孩子:“为什么成绩这么差?!”孩子可能会应答说:“老师出的题目太难了!”“我们考试的时候外面太吵了!”“我考试的时候肚子痛,去上厕所了……”等等,从时间上来讲,孩子就回到了过去。他回到过去的目的是找理由,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找借口。当他找借口的时候,他是想证明一件事,即“我没有错”、“我是对的”。既然“我是对的”,那么这件事的责任就不在“我”,而在于别的因素,比如:他人、环境、意外。他的潜台词是,这些因素比我强大,我控制不了。而这也就意味着,我没有能力——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事情。当我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我还要去改变吗?所以,我不需要去改变了。这样一来,他就陷在问题框架当中,不会再有能力去寻找方法。
再比如,有的女孩想要变得苗条却不肯放弃过去的生活方式,就可能会找理由说:“哎呀,为什么我这么胖啊?爸爸妈妈都很胖,遗传基因不好,我有什么办法!”由此她找到了理由——遗传,并强化了这个理由,就好像找到了尊重一样,于是改变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当你总是用“为什么”去问孩子,就会让孩子在问题前习惯性地去找借口,找借口变成一个固化的动作,他的精力就不会用于想办法解决问题了。
我们需要换一个词语——怎么做?让孩子的思维换一个方向。
回到刚才那个例子,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问他:“下一次怎样才能够考好呢?”孩子的思维就被你带到了“下一次”,而“下一次”是发生在未来的。未来还没有发生,充满了可能性。当一切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孩子就有希望找到方法,当他找到方法的时候,心中就会生出“我是有能力的”的想法。既然“我是有能力的”,那么“我就能创造出好的结果”,所以这是个“效果框架”,这是一个很好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1 问题框架
4-2 效果框架
把精力倾注在“为什么”上的人,永远是在过去中找答案,只有将精力从“为什么”转移到“怎么做”上,才能积极地放眼未来,在未来中找到改变的方法,获得实现的可能。
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一个劲儿地问自己:“啊,为什么我这么失败啊?哦,因为我比较笨。因为我没有好的机遇。”就会越问越沮丧;而如果我们只是问自己:“那下次怎么做?如何做才能创造出下次的成功呢?”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被很好地激发。
除了问“怎么做”,你还可以问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句子,比如:“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呢?”这句话可以引导孩子从以往发生的事情中去获得正向经验和资源。
如果孩子开始去总结正向的经验和资源,你可以循循善诱,不断地问下去:“还有呢?”“还有呢?”诱导孩子打开思路,学会深入地分析和总结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思考是被肯定的,他才会一直思考下去。如果他不肯深入思考,回复你说“没有了,不知道”,你可以回应:“是的,我知道你不知道。如果你知道,那会是什么呢?”再激发他持续发散思维。
在孩子终于总结完从中可以学到的东西之后,你可以引导他去付诸实践:“以后你会如何运用你所学习到的知识呢?你会把今天这个经验用在哪里呢?”
如果孩子逐一回应你的问题,告诉你可以怎样运用,用在哪里,你最后还可以询问:“你如何确保你可以做到呢?”
这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方式,也就是把“why”的问题变成“how”的问题,让我们和孩子面向未来,致力于创造未来。所以,面向未来不等于抛弃过去,而是要通过学习从中拿到资源。如果你想到过去还是有负面情绪,还是有挂碍,那你就没有放下。想到过去,坦然一笑,好像在说别人一样,那就是真的放下了。只有你接纳过去所有的发生,总结经验,学习到方法,得到资源,活在当下,选择了坦然地面对未来,成为一个对生命有主控权、有责任感的人,你才能真正去开创未来。
当我们把这些用在和孩子的沟通当中,就可以提升孩子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