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影响了大学生价值的选择与判断

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影响了大学生价值的选择与判断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中心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解释一下就非常便于理解。因此,早期媒体界同样是一个“中心化”明显的圈子,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报纸、广播和电视是传播权力中心的象征,而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体现了传播权力由大到小、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潜藏着一种去中心化的媒体发展模式。在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中,参与其中的人的主体性被激活。

“去中心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解释一下就非常便于理解。从大处讲,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乃至一个组织、一个团体都会有自己的核心或中心,所有决策、命令都从中心发出,全体成员接受到命令后,会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和内心约束感,对命令进行认真遵守与执行。

而就像麦克鲁汉所说的那样,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因此,早期媒体界同样是一个“中心化”明显的圈子,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报纸、广播和电视是传播权力中心的象征,而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体现了传播权力由大到小、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潜藏着一种去中心化的媒体发展模式(12)。由于新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技术成本和资金成本近于零的特点,而且这个特点具有非排他性,所以,无论是有效的优质信息、还是无效的垃圾信息,想要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都具有可行性(13)。就使得新媒体传播主体的人人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播信息的海量化以及传播方式的自我化,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1.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权威的消解

新媒体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与“接受者”的概念,媒体使用者(或者说是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14)。其造成的最突出后果就是权威的消解,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参与到无中心状态的交流之中,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参与甚至建造个人发布平台,成为话语主体,“对于何时、为何、与何人交换何种信息,用户们能进行非中心化的、分散的、直接的控制”。(15)而这样一个“传播主体人人化和传播途径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必然会导致价值选择多样化。“在一个价值多样化的时代强调权威,要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困难得多”。(16)在传统媒体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但是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权威的官方媒体、学校的“权威”教师以及家庭结构中具有“权威”地位的长辈。即处于新媒体网络节点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价值观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传统的主流媒体和权威的教育者只是众多价值观的影响源之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控制的传统“大众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也被新媒体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极传播通道模式所淹没。特别是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后,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模式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权威也日益消解。

2.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紊乱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很容易受到种种限制,比如时空阻隔、政治限制等等。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等信息接收终端加快普及的时代,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庞杂海量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共存。通过即时通讯,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零时间”交流和传播。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包括反动的政治宣传信息、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堕落的生活方式等,势必对大学生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强大的冲击。

3.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标准扭曲

在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中,参与其中的人的主体性被激活。每个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中的参与者都成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并且每个主体的表达欲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在网络上发帖留言、写博客、微博、在虚拟世界里通过聊天工具聊天互动等,似乎每个人都成了媒体世界里的创作者和思想表达者。由于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自由地获取来自不同渠道和世界不同地区的信息,就使得在新媒体条件下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普世价值遭到挑战。在个性化的新媒体环境里,价值标准变成了每个人的标准,即便是对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时间、不同的需求下也会采纳不同的价值标准。同时,在缺乏相关网络监管和网络法律的条件下,有的人甚至不受基本道德观念的约束,价值标准逐渐变得飘移、模糊、扭曲和捉摸不定(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