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总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敢不敢干和愿不愿意尽全力去做
——2010级数学方向鲁海昊
鲁海昊从小喜欢数学,无意中得知著名数学家鄂维南参与建立“交大理科班”的消息,他毅然报考交大,经选拔进入理科班。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但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在致远学院遇到许多良师益友,和蔡申瓯、鄂维南、金石、刘卫东、张镭、吴耀坤等杰出教授的学习交流,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了很强的物理直觉能力,找到了科研兴趣和未来的人生方向。
线性代数课的吴耀坤可以说是鲁海昊的启蒙老师。吴老师研究兴趣比较广泛,对纯数学各方向均有涉猎,思维发散,教学方式灵活。吴老师常常在课上抛出一些open problem,引发学生们的思考。鲁海昊对这些问题十分感兴趣,反复琢磨,还常常跑到吴老师办公室讨论。在吴老师的引荐下,他参加了Eiichi Bannai教授一个学期的代数组合讨论班。虽然他后来的研究方向与此关系不大,但这是他第一次认真地考虑学术问题。
大二,鲁海昊选修了刘卫东老师开设的高年级课程,参加了刘老师的研究生讨论班,研读了测度论、概率极限理论、非线性时间序列等统计学知识。出于对统计学浓厚的兴趣,鲁海昊还选修了统计学考普斯总统奖得主蔡天文的一门暑期课。为了学好这门课,他查阅了Compressed Sensing从提出到发展的主要论文,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英语阅读能力也大幅提高。他跟随徐振礼老师做了关于电化学能源的PRP项目,以及邢向军老师和徐振礼老师共同开设的讨论班。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做科研,让他经历了从阅读文献、学习新知识到尝试书写论文的全过程。
在鄂维南老师的建议下,鲁海昊参加了ACM班的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学会了许多编写学术程序的技巧,给他后来做科研带来了很大便利。
鲁海昊的毕业设计导师蔡申瓯对他的影响和帮助最大。他和蔡老师结缘在大三时的一次讨论,当时蔡老师提了一个小问题,为了找到解决方案,鲁海昊花了一学期的时间翻阅文献、编写C++程序、讨论交流……终于,他找到了解决方法,并用OpenGL将问题可视化。正是这些工作,成为他日后毕业设计的基础。与蔡老师一个博士生的接触,对他的帮助非常大,平时他们会在一起讨论问题、互相鼓励,每周向蔡老师汇报两次工作,因此科研进展飞速,能力也迅速提高。
学术以外,学生会经历也给鲁海昊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在致远学生会三年,他从干事、部长成长为副主席,每一段经历的体会不同,执行力、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也都大有提升。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鲁海昊即将赴美国深造。面对未来,鲁海昊坦言,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坚持笃定,努力取得科研成绩。
鲁海昊,男,致远学院2010级数学方向学生,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曾在大学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一次,校级A类奖学金一次,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