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词
什么是思维导图当中的关键词?那就是能够唤醒记忆的词语,所以关键词的选取,不管选的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只要能够让我们回忆起文章,它就是关键词。在一幅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词语,而这些写在线上的词语,都是关键词。关键词的选取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根据画出来的思维导图能不能回忆起文章。所以我们对思维导图当中的关键词有以下描述:
◎它可能是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词语;
◎可能是最具有概括性的词语;
◎也有可能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个词语;
◎它们之间有相互说明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联系能让我们回忆起文章的要点。
练习一
法理学中关于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判断的取向不同;
[2]判断的维度不同;
[3]判断的方法不同;
[4]判断的真伪不同。
练习二
资本主义发展中引起劳动力增加趋势的原因:
[1]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数不断增加;
[2]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大量使用童工成为可能;
[3]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劳动力出卖者的行列;
[4]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使大批个体农民破产,农村劳动力大批转入城市,增加工业及其他行业劳动力的供给;
[5]竞争使许多中小资本家、小商品生产者和个体劳动者破产,使他们中许多人加入被雇用劳动者行列。
绘制简单思维导图
刚开始学习思维导图的人,都应该从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开始,下面我们将出一些词语,让大家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类,学会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是:
◎初次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原则;
◎了解思维导图的记忆模式;
◎学会从多个角度整合信息。
请思考,下面的20个词语,如果把它们分类,可以从几个角度把它们进行分类?
玫瑰、太阳、桌子、天空、篱笆、月亮、水池、流星、礁石、贝壳、
房子、大树、轮船、床、海洋、窗口、白云、章鱼、花园、椅子
分类练习的启发:
◎同一组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同类别的信息比较容易记忆;
◎由自己定义的分类更容易记忆,因为这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角度来整合信息的结果;
◎细节的信息通过中心关键词以发散形式记忆,思维脉络会更全面,思路会更清晰,思考速度会更快。
空间思考:
不同的内容记录在不同的区域中,就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线性思考变成空间思考,获得对事物更透彻的了解。
思维导图分析文章
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一定的思想、材料,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因此,人们称思想、材料、表达为文章三要素。
文章的思想是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一篇文章不管内容多丰富,都得围绕一个主要意思来写,所以这个主要意思又叫中心意思、中心思想,或简称中心。有时借用文学理论的说法,叫主题或主题思想。也有叫主旨、要旨的。在古代多简称为一个“意”字,因此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叫“立意”。
不同体裁,其中心思想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一般说,在议论文里表现为一种观点;在说明文里表现为一种知识;在记叙文里较复杂。记叙文主要靠形象感染读者,有的在文中点明用意,有的则含蓄、朦胧。其中如新闻报道,则表现为一种信息,只告诉读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材料是指人、事、景、物、数据、大家公认的道理等,凡是可以用来支撑观点、表现思想的东西都可用作文章的材料。
选择材料通常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与中心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不要;其次,要典型,也就是在同类材料中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第三,要真实,人们不能事事耳闻目睹,但是可以从材料来源上鉴别它的真实性;第四,要新鲜生动,只有读者感兴趣的材料,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表达是指组织材料以表达中心的方式方法,包括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称表现技巧)等。有时人们所说的表达方法(技巧)包括了结构和表现手法。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所谓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所谓作者思路就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结构的一种设计和安排。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能够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对所写的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一般来说,所谓文章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根据不同问题的谋篇布局,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散文的一线串珠式、蒙太奇式等。
二是指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层次关系,也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的问题。不论什么样的文章,安排结构时都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二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应是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三种: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如果只考虑这三种关系,把事情表达清楚的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还有一个认识规律的问题。比如,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容易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等。
结构方式一般包括:线索、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过渡、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伏笔铺垫、层层深入等。
布局谋篇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如:1.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2.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层次关系: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表达方式是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文章分析案例1
桂林山水
陈淼
(选自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本下册)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文章分析案例2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上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章案例分析3
自然派哲学家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和变化。
我们都曾经好奇万物从何而来。现代有许多人认为万物必定是在某个时刻无中生有的。希腊人持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多,由于某种理由,他们认定有“一种东西”是一直都存在的。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万物是如何从无到有并非重要的问题。他们惊叹的是水中如何会有活鱼、瘠土里如何会长出高大的树木与色彩艳丽的花朵。而更让他们惊异的是女人的子宫居然会生出婴儿?
哲学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他们发现大自然的形貌不断改变。这类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举个例子,原来是属于物质的东西何以会变为有生命的物体?
早期的哲学家都相信,这些变化必定来自某种基本物质。至于他们何以持此看法,这就很难说清楚。我们只知道,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慢慢形成这样的观念,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某种基本物质造成的。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
我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哪些答案,而是他们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答案等。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我们已经知道他们所提的问题与他们在物质世界观察到的变化有关。他们想寻求其中隐含的自然法则。他们想要从古代神话以外的观点来了解周遭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这与借神话故事来解释雷鸣、闪电或者春去冬来的现象大不相同。
就这样,哲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的范畴。我们可以说自然派的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
这些自然派哲学家的论述,至今只留下断简残篇。我们所知的一小部分乃是根据两百多年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其中只提到这些哲学家所做的若干结论。不过,我们根据已知的资料可以断定这些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
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利斯(Thales)。他来自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米雷特斯,曾游历过埃及等许多国家。据说他在埃及时曾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另外据说他还在公元前五八五年准确地测过日食的时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我们并不很清楚这话的意思。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于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变成水。
他在埃及旅游时,必定看过尼罗河三角洲上的洪水退去后农作物立刻开始生长的现象。他可能也注意到凡是刚下雨的地方一定会出现青蛙与虫子。
更可能的是,泰利斯想到了水结成冰或化为蒸汽后又变回水的现象。
此外,据说泰利斯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此话含义为何,我们同样只能猜测。也许他在看到花朵、作物、昆虫乃至蟑螂全都来自黑色的泥土后,他便想象泥土中必定充满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菌”。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的,他所谓的“神”并非指荷马神话中的天神。
我们所知的第二个哲学家是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他也住在米特雷斯。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要解释他所谓“无限”的意思并不容易,但很明显的他并不像泰利斯一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
也许他的意思是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因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像水这样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第三位来自米雷特斯的哲学家是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约公元前570~公元前526)。他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毫无疑问,安那西梅尼斯必定熟知泰利斯有关水的理论。然而水从何来?安那西梅尼斯认为水是空气凝结后形成的。我们也可看到下雨时,水是从空气中挤出来的。安那西梅尼斯认为当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时,就会变成泥土。他可能曾经注意到冰雹溶解时,会有泥土、沙石出现。他并认为火是比较精纯的空气。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这与“水是万物生长之源”的理论相去不远。也许安那西梅尼斯认为泥土、空气与火都是创造生命的必要条件,但“空气”或“气体”才是万物之源。因此,他和泰利斯一样,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种基本物质造成的。
四种基本元素
西西里哲学家恩培窦可里斯的结论是:我们不应该接受世间只有一种基本物质的观念,无论水或空气都无法独立变成玫瑰或蝴蝶。大自然不可能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恩培窦可里斯相信,整体来说,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土、气、火与水。
他指出,大自然所有的变化都是因为这四种元素相互结合或分离的缘故。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泥土、空气、火与水混合而成,只是比例各不相同。他说:当一株花或一只动物死亡时,它们体内的这四种元素就再度分离了,这些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不过土、气、火与水却是永远不灭的,不受它们所组成的事物的影响。因此,说万物都会改变是不正确的。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有变化。世间发生的事不过是这四种元素的分合聚散罢了。
也许我们可以拿绘画来做比喻。假如一位画家只有一种颜料——例如红色——他便无法画出绿树。但假如他有黄、红、蓝、黑四色,他便可以将它们依照不同的比例来调配,得出数百种颜色。
或者也可以拿烹调来比方。如果我只有面粉,那么我得是个魔法师才能做出蛋糕来。但如果我有鸡蛋、面粉、牛奶与糖,我便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蛋糕。
恩培窦可里斯之所以选择土、气、火与水作为大自然的四个“根”并非偶然。在他之前有些哲学家也曾经试图证明宇宙的基本元素不是水,就是空气或者火。泰利斯与安那西梅尼斯也曾经指出,水与气都是物质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希腊人则相信火也同样重要。举例来说,他们发现阳光对所有生物的重要性,也知道动物与人有体温。
恩培窦可里斯可能观察过木材燃烧的情形。他看到木材因此分解。木材燃烧时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那是“水”,另外也有某些东西随着烟雾往上升,那是“气”,而“火”更是明白可见的,火熄灭后所残余的灰烬便是“土”了。
恩培窦可里斯将自然界的变化解释为四个“根”的分和聚散之后,仍有一件事情有待解释。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生命?又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聚合物——例如花如何再度分解?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自然界有两种力量,他称之为“爱”与“恨”。爱使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事物分散。
他将“物质”与“力量”分开来。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即使是在今天,科学家们仍将“矿物”与“自然力”分开。现代科学家相信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可说是各种矿物在不同自然力之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恩培窦可里斯提出“我们何以看见某物”的问题。例如我们何以能“看见”一株花?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我们的眼睛就像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由土、气、火、水所组成。所以我们眼睛当中的“土”可以看见周遭环境中的土,我们眼中的“气”则看到四周的气,我们眼中的“火”看到四周火,我们眼中的“水”则看到四周的水。我们的眼睛中如果缺少这四种物质的任何一种,便无法看到大自然所有的事物了。
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
还有一位哲学家也不认为我们在自然界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某一种基本物质——如水——变成的。他的名字叫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公元前500~公元前48)。他也不相信土、气、火、水就能够变成血液与骨头。
安纳萨哥拉斯主张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他认为如果皮肤与骨头不是由其他东西变成,则我们喝的牛奶与吃的食物中也必定有皮肤与骨头的成分。
我们用一些现代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安纳萨哥拉斯的思想。现代的激光科技制造所谓的“激光摄影图”。如果一张激光摄影图描绘的是一辆汽车,而且这张图被切割成一片一片的,那么我们虽然手中只有显示保险杆的那一张图,也仍旧可以看到整辆汽车的图像,这是因为在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都有整体的存在。
从某一方面来说,我们身体的构造也是一样。例如我的指头上掉落一个皮肤细胞,这些细胞核不仅包含我皮肤的特征,也会显示我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颜色的头发、有几根指头、是什么样的指头等。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带有决定所有其他细胞构造方式的蓝图,因此在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
安纳萨哥拉斯称呼这些含有“各物的一部分”的“小粒子”为“种子”。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爱”凝聚各种元素组成整体的力量。安纳萨哥拉斯也认为“秩序”是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动物与人、花与树等。他称这个力量为“心灵”或“睿智”。
安纳萨哥拉斯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我们所知第一个住在雅典的哲学家。他生长于小亚细亚,但在40岁时迁居雅典。他后来被责备为无神论者,因此最后被迫离开雅典。他还说过,太阳不是一个神,而是一块红热的石头,比希腊的培洛彭尼索斯半岛还大。
安纳萨哥拉斯对天文学很感兴趣。他相信天上所有物体的成分都与地球相同,这是他研究一块陨石后得到的结论。他因此想到其他星球上可能也有人类。他指出,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于地球。同时他还解释了日食的现象。
用思维导图写作文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的分数比例比较高,是语文考试获得高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文都怀有一种惧怕心理,往往无从下手,能写出来的不是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就是语言平淡,无内容可谈。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呢?作文的写作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大类。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对以上四种作文体裁的一些体会。
1.怎样写好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一种文体,在写作时也是写得最多的文体,可以说记叙文在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写好记叙文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将六要素交代明白。记叙文无论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2]线索要清楚。一篇记叙文能不能立得住脚,就要看线索清不清楚。虽然我们在写记叙文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贯穿全文、统领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变成一篇拙作。
[3]人称要一致。我们在写记叙文时无论用哪种人称,都要贯穿整篇文章,切忌中途随意转换人称,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虽然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要写好记叙文,我们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积累,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会,把生活中任何一个让你感动、让你震惊的瞬间记录下来,为写好记叙文提供更多的素材。
2.怎样写好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必须具有针对性。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是为论点服务的,既要做到真实可靠又要详细充分,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来说话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确定论点。论点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写议论文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审清习作的要求,提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正确论点。论点通常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如果论点错误,那么整篇文章就毫无意义了。
[2]慎重选材,列出论据。论据可以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我们在选择论据时,一定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并能证明论点的论据,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议论文不分长短,都必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这些都要用论证方法来将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富有逻辑性,令读者心悦诚服。
3.怎样写好说明文
说明文就是对事物的外貌、形状、性质、特征、成因等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文体,目的是使人们客观地认识某种事物。说明文主要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要写好说明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事物的特征。一篇说明文的好坏,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因为特征是能让读者正确了解事物的关键。所谓“特征”,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标志,也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抓住事物的特征,必须要对说明对象作仔细、全面、深入的观察,对事物进行认真的比较,找出说明对象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对说明的事物有更清楚、更深刻的了解,才能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说明要有条理。条理对说明文非常重要,安排得好,可以使说明言之有序,条理井然,增强说明的效果。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说明具体事物的写作顺序,可以由上而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地写,使读者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并且层次分明,结构要清楚,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3]说明语言要简明。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准确是指用词造句合乎语言规范,做到表达严密,修饰恰当,概念含义科学确切。简明就是语言简洁精练,干净利落,通俗易懂,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重复啰唆,不拖泥带水。
4.怎样写好应用文
应用文就是拿来用的文章,是几种文体中最容易写的一种。虽然在考试中很少出现,但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乃至以后踏入社会工作都同样需要。应用文作为一种专门用的文体,一般都具有固定的格式。我们在写应用文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格式来写,同时注意语言规范、具体、简洁、有条理就行了。
作文是困扰许多学生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中,我们除了要学会各种文体的写法和写作技巧之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多些阅读课外书籍,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伟大,然后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统统记录下来,养成随时随地写作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把真情实感注入文章,使文章具有灵气,让人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心悦诚服。如果能够做到以上这样,在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妙笔生花,让我们在考试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思维导图解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思维导图可以用来分析文章,写好作文,可以制订计划、管理工作、创新思维等。但说到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解题,则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现在来给大家讲讲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解题。
每一次讲课,我都会问我的学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而言,我们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的素质?这时候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德才兼备,有的说行为举止得当,有的说知书达理,有的说光明磊落……而我的答案是:“正直诚信的品格是我们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最重要的素质,是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展现清晰的思维。”其实我们有时在夸奖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也会说这个人思维非常清楚。那么什么才是思维清楚,又怎样才能做到思维清楚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现在让我们来思考一道题,这是一道物理题。现在请大家想象,我手中有一把枪,然后另外一边有一个塑料瓶,如果将这个装满水的塑料瓶盖好拧紧,然后朝着这个瓶子开一枪,结果怎样?
A.水从子弹的出口向前喷出;
B.瓶子向四周炸开,水向四面八方喷出;
C.水向前、向上下左右喷出,但不会向后喷出;
D.水会上下喷出。
要想解决这道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大家拿出一张空白纸和笔,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这道题理出来。好,现在我们在一张纸的最左边,写上“题目”两字,然后把它圈起来。然后再从这题目出发,可以找到哪些关键词呢?首先,题目当中提出了一个塑料瓶,我们用思维导图的画法,在第一条分支写上塑料瓶。关于这个塑料瓶我们在中学的物理学到过哪些知识呢?好像没有。
然后,我们朝着这个塑料瓶开了一枪,会有这个子弹穿过这个塑料瓶(把子弹写在题目的第二条分支上)。那么关于这个“子弹”,我们在中学物理又学到过哪些知识呢?好像也没有。我们只知道这个子弹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它的力量也很大(把快和大分别在“子弹”后面分出两条分支出来)。但是这个跟水迸出的方向好像还是没有关系。
题目中除了这个塑料瓶和子弹还提到什么东西呢?还提到这个塑料瓶里面它装满了水。第三条分支写上水。关于水在我们中学物理学到的有哪些呢?无非想到水的密度、水的浮力和水的压强,在水的后面分三条分支,写上密度、浮力和压强。
关于这个水的密度跟水的方向有关系吗?好像没有关系。水的浮力,浮力有方向吗?有方向,是向上的,但是这个子弹穿过塑料瓶,它会有多大的浮力呢?所以关系好像也不大。那么水的压强有方向吗?有的,中学物理说得很明白,水的压强在任何方向都是一样的。它是向四面八方发散的。也就是说,这个子弹打在这个塑料瓶上,水所受到的压强是向四面八方发散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答案了,子弹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塑料瓶,给瓶子里的水以极大的压强,压强的方向在任何一点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的,所以瓶子会向四周炸开,水朝四周喷出。所以正确的答案是B。
我们来回顾一下解决这道题的过程,我们从题目出发,联想到塑料瓶、子弹、水,由水联想到密度、浮力、压强,最后找到了压强的方向,得出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要想具备解决各种题目的能力,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好学习的根本规律。那么学习的根本规律是什么?
我们必须要到学习基本过程当中去寻找,那么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什么呢?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必然是从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开始的。
在七年级的物理当中,有这么一个简单的公式:P=UI,我们要想掌握这么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你要理解它,你要知道P是什么?P是电功率,U是什么?U是电压;I是什么?I是电流。为什么电功率=电压×电流呢?要去理解它。理解完了以后,你还要记住它。这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因为只有你记住它了,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经过了“理解”和“记忆”以后,我们对这个单一知识点的掌握,是不是就完成了呢?还没有,还差什么?我们还差一些单一数值对它进行计算。最后一个练习的过程,通过练习,来达到熟能生巧。只有通过了理解、记忆、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之后,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个单一知识点才可以说是完全掌握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简单,我们称之为“单一学习法”。
只要你想掌握一个单一的知识点,就必须经历理解、记忆、练习的学习过程。但是我们学习知识,是不是仅仅靠单一学习法就可以完成的呢?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们学习的知识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单一知识点,而是由众多的知识点构成的一个知识整体,而且随着我们的年级越来越高,这个知识整体当中的知识点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这样一个由庞大知识点构成的一个整体知识,再仅仅靠简单学习来对单一知识点一个一个地掌握,就远远不够了。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必须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阶段,也就是思维学习法的阶段。
什么是思维学习法呢?思维学习应该怎样进行?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呢?是把这个整体当中众多的知识点,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起来。比如物理学,电学的放到一块,声学的放到一块,光学的知识点把它们放到一块。这个分门别类的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归纳完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还应该把这些已经归类好的知识点,把它们联系起来,掌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总结的过程。
那么经历了归纳和总结,我们对这个知识整体是不是就完全掌握了呢?还没有,因为这个时候你得到的是一个知识的结构,它只是一个骨架,而不是知识的整体,这个时候还需要做什么?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对这些知识的骨架进行填充,把我们通过简单学习获得的众多知识内容填充进去,这是一个整理的过程。只有在完成这个整理过程后,你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零散的知识点,也不再是一个光秃秃的骨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知识整体。只有在这个时候,思维系统学习才算是完成了。只有在这个时候,你对这个知识的整体才是彻底掌握了,而学习的过程才是最终完成了。
那么单一学习法和思维学习法这两个过程之间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单一学习法侧重学习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思维学习法呢?则侧重于把握一个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说单一学习法是思维学习法的基础,思维学习法是单一学习法的升华。没有单一学习法的思维学习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的道理,没有思维学习法的简单学习法,就是一盘散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说,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是单一学习法和思维学习法的有机统一,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规律。
明白了学习的根本规律之后,我们该怎样利用它去解题呢?我们来看一道题,这道题是某年全国物理竞赛复赛的试题:有一个电动机,已知它的功率是24W,电压36伏特,同时,用电表测出它的电阻是2欧姆,然后问:这个电动机满负荷运转的时候,它的效率是多少?
怎么样来求它的效率呢?我们已知道它的电功率P是24W,电压U是36V,很容易想到我们前面说的这个公式P=UI,通过它可以把电流求出来。但是题目问的是效率,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公式P=UI,是属于中学物理电功率这一部分的,而电功率又属于中学物理电学的这个知识范畴的,在这个电学里边,除了电功率以外,还有一章叫作电功,里边说电做功有三个效应,有化学效应,有磁效应,有热效应。
那么它满负荷时候的工作效率,就是说在工作当中损失的一些效应,这损失的东西是什么?是化学效应吗?没关系!是磁效应吗?还是没有关系,是热效应吗?电动机在工作的时候,它自身的运转摩擦,会给它带来一些热量的损失,那么这个热量损失是什么?在热效应这一部分里边,又有一个公式:Q=I2Rt,这个Q就是热量的损失,I是电流,我们通过P=UI可以把它求出来。R是什么?R是电阻,已经知道的。t是时间,由于我们求的是效率,所以说时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一张图,想到这两个公式,并且把它们连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电动机的实际功率,减掉它的工作时候热的损失,再除掉它的实际功率,就把它的效率求出来了。这就是一道解决全国物理竞赛复赛试题的思路。
回想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我们要想解决这一道题,要具备哪些能力?首先,这两个公式,我们必须把它们记住,这样一个过程是通过单一学习法来实现的。其次,你还必须要用这样一张图,把它和题目相结合,一步一步地把我们解题的思路理出来,这样一个建立不同知识点的过程,是通过思维学习法来实现的。所以这道题的解题过程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符合学习的根本规律,实现简单学习和思维系统学习的有机统一。
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的成绩非常好,就经常有旁边的同学跑来问我,他说:“哎呀,这道题我花了两个小时都做不出来,怎么办呀?”我拿过来一看,2分钟就给他做出来了。那时候他非常惊讶,他问为什么?当时我也不知道原因。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因为我的脑子里面有这样一张图,而他没有。所以我能够很快地把这些知识点联结起来,而花2个小时他也想不出这样一个解题思路,这就是一个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最大的差别。
我们前边解决两道例题都有这么一张图,用这样的一张图,理出了这样清晰的思路,那么用这样一张图,我们不仅可以解这两道题,实际上,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样一张图实际上它是可以无限扩展的。这张图包括了电学的知识点,而电学呢,还属于更大的一个“物理”的知识范畴,物理里面不仅有电学,还有光学、声学、力学等。力学里边呢?还有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相互作用等。通过这样一张图的无限扩展,实际上,我们就可以把中学物理学的所有知识点全部包含进来,当你的脑子里面有这样一张完整的知识体系图的时候,这个时候任何一道中学物理题,就都不可能把你难住。
我们中考、高考所谓的难题,它难在哪?无非难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多,第二是广,什么叫多?多就是考的知识点多,刚才第一道题考了你1个知识点,第二道题考了你2个知识点,如果我们要再难一点的话,考你3个知识点、4个知识点、5个知识点。什么叫广?知识点之间的跨度广,刚才我们的两道题,它们都属于“电”这个知识范畴的。如果再难一点,把力学里边的知识点和光学里边的知识点串起来考你,这就叫作广。但是,不管考的知识有多少,它都不可能超出我们这张图的范围,中、高考的命题老师绝对不可能让你去考一道“相对论”的问题对吧?它肯定在我们平时学习的知识范围内。只要它在我们学习的知识范围内,它就必然在我们的这张图当中。不管知识点的跨度有多广,只要我们脑子里面有了这一张图,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知识点联结起来理清思路,实现解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单一学习法和思维学习法的有机统一,先进行单一学习法把握各个知识点,然后用思维学习法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他们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在单一学习法这样一个阶段,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任何一个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可以通过理解、记忆、练习这么一个学习阶段来把握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还是我们前面的P=UI这个知识点,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智力正常,反复地去理解、记忆、练习,肯定都能够掌握。
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真正差距,在于思维学习法,通过单一学习法把握了众多的知识点后,那些优秀的学生能够把这些众多的知识点连起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知识的整体。而那些永远停留在单一学习法阶段,不能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生,成为普通学生,所以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在学习当中,能否有效地进行思维系统学习。
明白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再来找一下学习当中各种问题的根源,就会发现非常容易了。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知识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他就不能适应了?为什么有的人平时的小考试、小测验,考得还不错,但是一遇到大考、大测验就会一落千丈?就是因为,平时的小考只考你很少的知识点,你能够勉强应付,但是到了大考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点都综合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行了。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偏科的现象,他只能学好一两个科目呢?就是因为他没有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把握住学习过程中的根本规律,实现单一学习法和思维学习法的有机统一。为什么有的人为了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花了巨大的努力,做了很多题,始终得不到成效呢?就是因为不管他花多少努力,做多少题,他始终让学习停留在单一学习法这样一个层面。他学的东西再多,都像一堆垃圾一样堆在自己的大脑里,因此他的学习成绩永远不会提高。所以,我们要想解决学习当中的各种问题,要想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就必须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效地进行思维系统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