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干部如何领导本班同学

班干部如何领导本班同学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认知理论出发,晕轮效应仅仅抓住了事物的个别特征,就草率匆忙地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这是不可取的。晕轮效应往往导致歪曲认知对象的整体形象与内在品质,造成对他人片面的不正确的判断和评价,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努力提高人际协调能力是班干部协调班内同学关系的前提,班干部要具备协调人际关系的素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心底无私天地宽”。

协调好班内同学关系协调能力提高的障碍

所谓人际关系协调,即通过满足人们的需要,调节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差别,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使之建立良好、亲密融洽的感情或心理关系。班干部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否与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效果。而避免人际认知偏差或偏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比一般认知活动更易受个体的需要、动机、心理发展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和认知实践的影响,可能产生各种错觉和幻觉,导致认知偏差或偏见,成为班干部协调人际关系的障碍。那么,常见的影响班干部协调能力提高的障碍有哪些呢?

1以己度人

以己度人又称自我投射,是指人们把自己的特征、爱好、情感、愿望投射到认知对象身上,产生认知幻觉,作出不合实际的评价。其特点是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抹杀或混淆了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区别,以主观统摄客观,将他人归结为自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态度和方式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客观而准确地认知他人,我们要尽量减少自我投射作用的干扰。人们常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来表达对自我投射效应的厌恶。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的。桑戴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经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以偏概全,好像夜晚刮风之前,天空中月亮周围的大圆环(月晕)是月亮光的扩大化一样。这是对别人认知和评价的一种偏差倾向。

“晕轮效应”有正负两种。正效应是从认知对象某种积极、肯定、良好的印象推导想象出对象的其他长处,对他作肯定评价。古人所谓“但见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晕轮正效应的结果。负效应则是从认知对象某方面短处着眼而推导出其他方面的缺点,于是作出否定判断。例如,看到某人较勤奋好学,就推导出他一切都是好的;看到某人顽皮,而推导出他不诚实等等评价,从而作出他不是好同学的结论。虽然人的外显行为与内在思想、动机,或人的外在服饰同内在心理是有联系的,而且,人的性格的各个方面及人格结构的品质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人际认知中某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测,不能说全部是错误的,但晕轮效应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概全。从认知理论出发,晕轮效应仅仅抓住了事物的个别特征,就草率匆忙地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这是不可取的。晕轮效应往往导致歪曲认知对象的整体形象与内在品质,造成对他人片面的不正确的判断和评价,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3个人成见

个人成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也称社会定型,或社会成见,是指人们对属于不同类型的人所持的固定看法。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社会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人际认知中,人们常常按照预想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民族、身高、相貌等)进行归类,然后,对每一类人套上自己头脑中固定的看法,以此作为判断某人的依据。个人成见一般不合乎实际,它往往过分强调“类”的特性而忽视个性,从而得出比较片面的结论。如认为女同学不如男同学聪明就是个人成见在作怪。

4心理定势

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在认知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人们在对人的认知和评价时,往往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即以主观倾向性解释客观信息,因而使对人的认知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心理定势体现在人的认知习惯、情绪和心境中。人们在认知他人时,习惯于根据自己以往经验来理解与认识,或按自己主观想象来解释。比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对象跟自己以前交往经验中某人在外表上相似,就认为对象也具有经验中某人同样的性格、脾气,乃至有同样水平的德识才学。或者自己心境好时,看他人的优点较多;心境不好时,则看他人的缺点较多。心理定势还表现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人们对认知对象的认识不在交往时形成,而是仅凭舆论或档案过早下结论,或凭空臆造,乃至歪曲信息来迎合主观想象,往往知觉出认知对象本身并不存在的东西。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也会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或评价的失误,成为人际认知障碍。

班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避免上述四种人际认知偏差或偏见,形成正确的人际认知,才能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

协调能力差的原因

班干部之所以在协调班内同学关系中遇到障碍,表现出协调能力很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错误的归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个人利益至上

一般讲,他人行为在涉及个人利益时,会较多地作内归因。有实验证明,当团体中失败者的行为结果可能损害其他成员利益时,其他人员就对他作出个人倾向的内归因。比如班长将学习委员组织辩论赛时出现的失误归结为学习委员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较差,以避免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等等。

2成功作内归因,失败作外归因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对成功作内归因,失败作外归因。也就是说成功属于自己,失败属于别人。其表现为班干部在组织某项活动之后,若活动成功了,往往归结为自己组织得力、策划有方;若失败了,则容易归结为外部环境的因素,如天气不好,设备不行等。内部人际关系不和谐时,常常归结为他人素质不好,有人挑拨离间等;人际交往不顺利时,常归结为对方不真诚等等。

3“胳膊肘往里拐”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对认知对象的归因常受感情支配而造成偏差。有的班干部在协调人际关系时,常常把与自己关系好的人的成绩作内归因,称赞是他努力的结果,对他的失败作外归因;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又往往把他的成绩作外归因,把其缺点错误作内归因。对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进行归因时,常会把原因归结为同自己关系不好的一方,称其“胳臂肘往里拐”。

班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人际归因的偏差,归因尽量公平、公正,从而更好地达到人际协调的目的。

提高协调能力的方法

努力提高人际协调能力是班干部协调班内同学关系的前提,班干部要具备协调人际关系的素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健康个性心理

“心底无私天地宽”。在交往中,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心底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或态度诚恳、作风踏实的人,别人乐于与之交往,也容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从性格、气质、态度、情绪等个性诸方面练好内功,即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无疑是消除人际关系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班干部只有自己具备健康的个性心理,让同学乐于与其交往,才能善于人际协调。

2相信尊重他人

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如果一个班干部对人、对事总是猜疑心重,老想到的是对方是不是在算计自己,就必然会影响到对方的诚意。一个没有诚意与别人交往的人,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班干部而言,信任和尊重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许不是万能,但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信任与尊重,却是万万不能。

3以真诚待人

“真善美”三字,“真”字为首。在对待人际关系问题上,尤其需要“真”。这就是与对方相交要真心,不能虚情假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要真诚,不可“绕弯弯”;对对方的意见或感受要敢于真实表达,讲真话、说实情。这样做,有时不一定都会有很好的效果,甚至还可能由于讲真话、说实话而“得罪人”,但从长远讲,唯有如此,班干部才能最终为同学们所理解和肯定,从而建立起真正良好的人际关系。

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态度包括待人处事要抱一种宽容的态度,而不苛求于人;以高度重视的态度来处理交往关系中双方的差距,以一种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态度来建立人际关系。这样,很多障碍因素就容易消除,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更容易成为现实。

5不断提高知识、经验水平

既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为提高知识与经验水平,班干部虽说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但实践经验大都明显不足。由于人际交往的深度与和谐会受知识、经验水平差距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想与周围的同学或其他干部良好地沟通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班干部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经验水平。否则,就会因为长久的踏步不前,而在高水平的同学和学生干部面前妄自菲薄,不利交往;或者在与水平不如自己的同学和学生干部交往时,妄自尊大,形成交往障碍,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6创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建立良好的班组织氛围,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保证。善于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往往会促进班集体中的所有同学的相互交流,从而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善于创造良好环境气氛的关键是要注意倡导一种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良好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班内每个成员都能够从相互交往中获益,或大家都身心愉快,或彼此增进了解,或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减少误会。这样的环境气氛有助于班内成员之间形成团结和谐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好、融洽的班集体。

正确激励班内同学

激励的方法是指利用满足同学心理、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某种需要来激发同学的动机,发掘同学内在潜力,开发同学能力的一种管理工作方法。人只有在受到信任、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产生最佳的工作成绩。班干部激励同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是用一个振奋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来激发和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制定目标有如下4点要求:

首先要切实可行,目标过高会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不切合实际;目标必须恰到好处,能够催人奋进,千方百计努力争取实现。另一方面,目标过低,其实现轻而易举,完全不可能起到激励作用。其次,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激发同学为实现目标增强责任感和自豪感。第三,要把目标与同学的实际联系起来,使每个人懂得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最后,要将目标与同学个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使其为目标的实现而更加努力。

支持激励法

所谓支持激励法,又称表彰表扬法。就是对同学中涌现的好人好事、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等及时给予肯定、支持和表彰。如在同学中评选表彰优秀团员和班内各项活动积极分子等;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热情地帮助解决。及时对同学中好的方面给予支持、肯定和表彰,就可以使好的思想、品德、作风得到公认,使其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激励更多的人不断上进。

物质激励法

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同学某种物质需要,激发和鼓励他们采取积极行动的方法。一般是向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班级或同学发放一定数量的奖金或实物,以示表彰和鼓励。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是对争得学校的“优秀班集体”或“××流动红旗”等荣誉称号的班级予以一定物质奖励;对于班级来说,可以向为班级争得集体荣誉的同学或某项或某几项表现突出的同学予以一定物质奖励。

物质激励法要体现3点:第一,合理性。奖励要同成绩和能力相称,拉开档次,不搞人人有份或平均主义。第二,公开性。奖励应公开进行,使每个人都能把握自己努力结果与获奖之间的联系或差异。第三,结合性。即把物质奖励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使之配合得当,相得益彰,以内化物质激励为精神力量。

情感激励法

情感激励是通过满足同学共同需要的情感,以激发和鼓励他们积极行动的方法。人们的认识和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情感驱使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焕发出惊人的力量,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进取。情感是人的行为最直接的激励因素。如信任、支持、民主、关怀、尊重等等,都可以赢得人们之间的信赖、接近和交流。对于班干部来说,如果能唤发起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责任感,是一种比什么都重要的巨大力量,它可大大推动工作的进程,并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榜样激励法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给同学提供一个效仿的对象,只要同学们对榜样心悦诚服,就能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给他们以鼓舞、教育和鞭策,激发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情,进而修正自己的言行,向先进靠拢。

班干部在给同学树立榜样要注意以下3点:第一,要广泛征求同学意见,对榜样的宣传要实事求是,不要故意拔高。第二,要教育同学们端正对榜样的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明确榜样并非完人,同样也有缺点,关键是要向他们好的思想行为学习。此外,在宣传榜样事迹时,要着重宣传其形成条件,指出学习或超过榜样的可能性。

另外,班干部还可通过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激发和鼓励周围同学的积极性的方法。班干部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染周围同学,激励他们,带领他们,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负向激励法

奖励与惩罚是激励的两种不同形式。班干部在激励同学时,除了运用奖励之外,还应当把奖励和惩罚有机地结合起来。只罚不奖,不仅不能激励先进,而且使后进感到无望,也不能对后进起激励作用;只奖不罚,不仅不能激励后进,而且也不能激励先进。奖励和惩罚二者不能偏废,只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起到激励作用。

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的否定、批评和惩处,是一种负向激励,其目的在于纠正和消除这种错误行为,以教育或挽救犯错误者及教育其他同学。班干部在对同学进行惩罚时,可采取口头批评、书面通报批评等方式,或者通过表扬他人,从而达到批评的目的。

进行惩罚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分清错误性质,考虑是否必须惩处。

第二,调查同学犯错误的原因、动机和目的,划清从轻从重的界限。

第三,根据认识错误的程度和态度,惩处宜宽不宜严,立足于通过批评,教育,帮助同学改正错误。

第四,慎重选用惩罚方法,如口头的或书面的,公开的或小范围的等等。

第五,可适当借助教师等的权威实施对他人的惩罚,以增强惩罚的效果。

总之,惩罚必须坚持严肃认真的方针,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分得当。惩罚得当,才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班内同学按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可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种层次,班干部要根据不同层次同学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从而调动起各层次同学的积极性,带动全班同学向优秀班集体的目标迈进。

调动优秀生的积极性优秀生的界定

优秀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及其他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学生。优秀生一般都具有下列一些特征:

1拥有健康人格

他们在人前人后、校内校外表现一个样,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自觉地按集体的规范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2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凡是优秀生都应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如热爱生活,珍视自己的价值,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

3拥有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他们尊重对方,重视友情,对人以诚相待,当别人有困难时热情帮助。他们宽容大度,不计人过。总之,优秀生在待人处事方面始终恪守“温、良、恭、俭、让”的原则,因而能同周围的人建立起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4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是优秀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古往今来,莫能例外。谁也不曾听说过一个没有求知欲望的人成为优秀生,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人民有所贡献。求知欲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顽强热烈的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求知欲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勇气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百折不挠地去探求成功之路。

5拥有敢于进取的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指一个人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才干的不断增长,逐渐蕴集壮大起来的发明、发现某种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事物、新方法的能力。优秀生普遍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畏艰难、顽强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就是这种创造精神的体现。当今的优秀生,他们好奇好问,什么事都想知道,都要问个清楚明白;他们喜欢思考,不满足于“知其然”,还喜欢探究“其所以然”;他们充满幻想,不只是爱动脑,还喜欢动手做,乐意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6拥有发育正常的体质体能

正常发育的体质体能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2)有耐力,能较长时间地持续承担学习任务,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3)大脑的兴奋性强,接受新事物快,分析、理解、判断力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耳聪目明,辨音能力强,能准确地由音及义,能敏锐地观察事物,把握本质;

(5)情绪稳定,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保持安详、愉快和自信、不暴怒;

(6)行动快速、灵敏、协调,在单位时间里,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能迅速完成某一动作,表现出快速、灵敏、协调的活动能力。优秀生对班级建设的作用

“领头羊”、“领头雁”的作用是一带一大片。每班都有优秀生,尽管优秀生的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优秀生往往是班上的骨干,是教师的主要表扬对象,“管”别人的机会多,无形中在一般同学的心中成为榜样和权威,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些好的思想、表现将带动一片,出色的成绩甚至会引起轰动性效应。但是,如果班干部不注意调动这些优秀生的积极性,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例如,有些优秀生由于在班里处处“拔尖”,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比别人高出一等”的骄傲情绪,有同学向他们请教问题时,他们在开始时指指点点,如果问问题的同学仍不明白,他们就会很不耐烦地说:“真笨,我不管了”之类的话;特别是一些优秀学生因为作文比赛、智力竞赛或是哪篇文章被某个刊物登载,或者在市、区、校获奖后,便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态度,使集体中大多数同学觉得他们很难接近,而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和这些同学接近不接近是无所谓的事情,从而逐步形成了他们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不良性格。长此以往,班内的团结就会受到影响。

调动优秀生积极性的具体方法

班干部可参照下列方法调动优秀生的积极性:

1在班集体中建立优秀生和中等生、优秀生和后进生的互帮小组。建立互帮小组,有以下几大好处:

(1)优秀生在给中等生或后进生讲解知识时,本身对优秀生也是一个巩固和提高;

(2)优秀生在与中等生、后进生进行接触时,也可以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长处,学习他们的优点,有利于克服优秀生的骄傲自满情绪;

(3)可以加强优秀生与中等生、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友谊,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

2建立优秀生信息库,储备优秀生信息。一方面,搜集本班优秀生听课、作业、考试的材料;另一方面,多方搜集外班优秀生的材料,通过反复对比,使优秀生在横向上做到有自知之明;还可以翻开校史,仔细搜集本校以往各届优秀生在读同年级时的资料,编出一个纵向的参照系数。通过横纵向的信息比较,使优秀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

3创立优秀生群体,培养优秀生气氛。跨越班级界线,在老师的帮助下组织全年级乃至全校的优秀生,多方开展活动,谈理想、谈学习体会,讨论学习方法,从而在思想基础好、积极要求进步的环境中,通过教师引导,使优秀生受到深层次熏陶,这样就避免了出现优秀生因“后无来者”而动摇或停滞不前的现象。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中等生界定

中等生,有人又称他们为中间生,是介于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一个群体。这层的学生人数是非常多的。中等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也是优秀生的“后备军”。因此,做好他们的工作是班干部做好班级工作的重要一环。

中等生有以下4个特点:

1渴求进步。一部分中等生智力中等,但学习刻苦,自尊心强。他们通常羡慕优秀生的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信赖,有表现自己才能与智慧的要求。

2满足现状。一部分中等生思想上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行动上固步自封,学习起来信心不足,在取得好成绩时炫耀;考不好时,会自我安慰:“××还不如我呢!”

3欲进畏难。一部分中等生缺乏必胜心理,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不能经受失败的考验,波动性大。学习劲头在某种情况下比优秀生还强烈,但不能持久,想努力学习,但又懒于刻苦钻研,在竞争中想胜,但又怕花力气。

4性格怯懦。一部分中等生怕“出头露面”,日常少言寡语,习惯对周围的一切持观望态度。课堂上习惯听别人回答,不愿在他人前表达自己的看法。中等生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

作为班干部,一定要重视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他们发挥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一个班集体中,中等生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一般在50%左右,有的还可能更多一些。要想把一个班集体带好、抓好,就要力争做到把中等生转化为中坚力量。这部分学生的进步成长,可以推动整个集体向前迈进。

2中等生对班集体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等生只是指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但中等生中不乏在学习之外的其他领域内表现优秀甚至超常的人才。如果这些中等生的长处发挥出来,会对班集体建设大有益处。

3中等生并不是永远不变,他们“可上可下”。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或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常常成为学习、劳动、纪律等方面的“黑马”,因此,作为班干部要协助班主任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因素,做好对他们的促进工作。

调动中等生积极性的具体方法

班干部可参照以下方法,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

1利用中等生的长处,合理地为他们安排工作,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在某学校初二(1)班中,有一名叫马晓婷的同学,曾是个在各方面表现一般的学生,一度因追求穿衣打扮,使学习成绩下降。但她有一个特点:待人热情,肯为集体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于是,班委会成员一致协商,让马晓婷同学担任班里的卫生委员,协助生活委员的工作。从接受工作那天起,她就觉得自己身为干部,不应再这样混下去了。而且,老师、同学对她如此信任,就应该把工作做好,把学习成绩赶上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马晓婷同学果然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同学面前。在老师的继续教育下,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马晓婷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年后,她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2吸收中等生参加班集体的管理工作。某学校初一(2)班的班委会在班集体中实行了两项学生管理集体的活动:干部定期轮换制和“二日班主任”工作制。这两项制度的实施对中等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在工作中,通过开展这两项活动,使班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在他们担任班干部和“班主任”期间,他们忘掉羞怯,抛弃以往的沉默,锻炼得开朗自信。从不会管理到学会管理,无形中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些刚刚被换下去的班干部和“班主任”学生说:“真想再干一段时间”,“下一次再轮到我,我一定会比这一次干得更出色”等等。在担任职务期间,由于要管理班里各方面的事务,所以中等生自己在各方面有出色的表现方能说服他人,这也无形中督促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同学们对他们的注意力也随之增强。这些来自外部的推动力和他本人塑造自我的愿望相吻合,从而使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培养和发挥,他们自身中原有的积极因素也被调动起来了。

3分析原因,力争上游。在平时,班干部们要帮助这些学生分析处于中游的原因,指出他们思想上、学习上努力的方向。

4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班委会班干部的组织下,让优秀生和中等生结成互帮小组,并在中等生中开展以“议一议,我又学到了什么?”为主题的活动,让中等生有比较、有榜样,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后进生的界定

后进生,有的是学习上落后,纪律上松散;有的作风上懒散,思想上不求进取等,跟不上集体前进的步伐。凡是后进生,大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班干部要了解这些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后进生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1自尊心强,他们不愿意教师当众对他们进行批评、训斥,也不能容忍其他同学瞧不起他们。

2任性、自制力差。思想、行为带有明显的情绪性,情绪变化大,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反复不定,极易被外界的不良诱惑所支配。

3知识基础较差,是非观念淡薄。在行为方式上把包庇同学的过错,把帮助同学作弊视为够朋友、讲义气。

4喜群好斗,损人利己。后进生一般喜欢和与他们年龄接近、兴趣相同的“哥们儿”、“姐们儿”待在一起。他们怕孤立,爱讲肝胆义气。多数男同学还逞能好斗,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有些人利己思想严重,常常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5报复心强。后进生容不得相反意见,遇到什么挫折或吃了一点亏,就非报复不可,往往使矛盾扩大化、激烈化。

6自卑感很强。他们常常认为:“反正也是这样了,谁也不会关心我们、帮助我们,就这样混吧!”

后进生虽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如果教育不当,会扰乱整个班级。作为班干部要认真做好这些人的工作。

调动后进生积极性的具体方法

对于后进生身上具有的缺点,班干部应如何对待,如何引导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后进生的成长,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前进步伐。在教育后进生这个问题上,班干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后进生

首先,要认识到后进生的形成有其具体原因,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如家长每天晚上吃喝赌博,学生没有复习、做作业的必要条件,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最后。有的是由学校,甚至是由教师和班干部本身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等等。只有当班干部进行深入地了解,探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后,才不会对后进生产生厌烦情绪,反而会产生一种帮助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责任感。

其次,要认识到后进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不可能立刻完全改变他原来的缺点与不足。有了这个认识,才能珍视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才能对后进生缺点错误的反复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千万不能给他们过早地下这样的定论:“××同学天生的榆木脑袋”,“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须知,后进生的“后进”有一个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而,对他们的转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融三尺之冰也绝非一日之暖。

再次,认识到后进生改正错误、缺点最需要的是班内同学的友爱、信任和尊重。

最后,要认识到教育好后进生需要班集体的力量。一个充满爱心、拼搏向上的集体常能帮助后进生主动改正错误缺点。

2找寻后进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在后进生身上,缺点往往多一些,显得突出一点,优点可能少一些,甚至显不出来。作为班干部,千万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整天专盯着后进生的缺点,陷在解决问题的事务堆里,而要善于发现长处,扬其长,避其短,争取帮助的主动权。

一个人,当他的人格被他人尊重时,便会产生一种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会使其以顽强的力量完成各项任务。所以,班干部们一定要牢记这一点:一次机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哪怕是一点小小的突破,对于转变一名后进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这一点突破,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带来一连串的突破,整体的突破,可以使后进生由此体验到一个大写的“人”的尊严与幸福,树立起对未来的必胜信心。

一位优秀教师曾经指出:“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批评,不是指责,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错误,而是找出他的错误的对立面、长处,只有找到了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他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他的自信心根植于‘长处’的土壤上,一点点地成长起来”。

天津市某初三(3)班的班委会针对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只注意自己的短处这一问题,专门设计了一个“闪光盘”,让学生们填写其闪光点。这个“闪光盘”上标有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各个方面中又标有各项具体内容,如美育包括唱歌、跳舞、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班干部们把班内同学填好的“闪光盘”挂在教室里,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互相学习。通过填写“闪光盘”,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发现,原来自己身上也有这么多别人不知道的优点,自己曾经在许多方面都有过成功的体验,学生会感到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不行的,而是有许多优点的,以此来增强自信心。

班干部一定要注意,对那些平时学习差的、自尊心总受挫的学生,应尽量让他们多想想,鼓励他们多填闪光点,哪怕是学会一件小制作,为父母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都要填上,并给予宣传和鼓励。这个班的班委会还定期在班里举办“优点轰炸”活动。这个活动由班长组织,同学们集体参加,先由学生本人找优点,再由其他同学帮助他找自己未发现的优点,尽可能把优点“炸开”,让它放出光芒,并由班长记录下来,每次开展这项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连平时较自卑、很少发言的学生也能找出不少优点,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了自信心。

3组织“一帮一”活动小组

即“1+1”互助组,由一名优秀生和一名后进生结对子,优帮差,优带差,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互帮小组有两大优点:第一,教师教学生,学生有一种距离感,认为教师懂的我不一定能懂,而学生教学生有一种平等感,被教的学生想,他能懂的我也应该懂。这样会促使后进生去力争理解,力争进步。第二,有些“后进生”既不是智力差,也不是基础差,而是不努力,惰性大。现在有人来“一帮一”,不仅帮知识,更是帮他们树立勤奋的态度。

班干部在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定人员。要选好帮助后进生的好同学,不要求多,但要求精,要选那些心理素质稳定、乐意助人的同学去帮助后进生。那些成绩出众但耐心不够,会讽刺挖苦后进生的学生,先不要让他去,以免“帮倒忙”。第二,定策略。要教育帮助别人的好同学在帮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信心,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第三,定目标。因为被帮同学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帮的目标也各不相同,有的可要求在半学期达到及格水平,有的要求则达到50分就不错了,因为后者原来基础非常差。第四,定时总结。班干部在一段时间后(一个月或一个学期)要对“一帮一”的成果进行总结,对取得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表扬,对在“帮”的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好同学更要表扬鼓励;好的“一帮一”经验要推广,使这项活动能长期坚持下去。

4为后进生“精神充电”

据介绍,日本有一所举世无双的“鼓气学校”,设置的课程十分特别,学生每日数次走上大街高呼:“我是最优秀的学生,我能取胜!我能取胜!我能取胜!”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虽然不可能让学生每日数次上街高喊,但班干部可在适时、适度的情况下,组织同学集体高呼:“我有信心!我能取胜!”用集体的力量和保持乐观的情绪,相互感染,相互帮助,也不失为增强信心的一条有效途径。天津市某中学初二(3)班是全国优秀班集体,每天在刚一开始上课时,就有班干部带领同学们齐声高呼:“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同学们一致认为,“特别是全班同学齐声高呼时,有一个‘群体效应’,大家相互竞争,互助感染,互相鼓舞,在这‘我能成功’的声浪中,怯懦、紧张、疲劳、懈怠、拖拉和自卑的情绪常常被驱赶得无影无踪,尽管这些情绪过了一段时间还可能回来,但经常这样驱赶,自卑紧张的情绪就少得多了。”在这个班里,有时候,自习课比较累了,有的同学便建议:“咱们高呼几遍吧!”不用说呼什么,大家已心领神会,热烈赞成,一声令下,大家起身,昂首挺胸,吸足气,放声高呼:“我能成功!”有的学生管这叫“精神充电”,也有的说“这是精神加油站”。

5要增强后进生心理承受能力

开展系列活动,进行耐挫折训练,增强后进生心理承受能力。如定期开展“大家帮我解烦恼”活动,活动中让每位学生在纸上不记名写下困扰自己的烦恼,收集后,让每位同学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随机抽出一张烦恼卡,读完后帮“烦恼主人”提出解除烦恼的“妙方”,最后由班干部总结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6组织优秀学生给后进生介绍

经验会前,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情况,提出希望班上××介绍某方面的经验,如学习经验交流会,由班干部主持,同学们先提希望和要求:“×××,你学习上很有毅力,可我老是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请你介绍一下自己是怎样坚持刻苦学习的”,“我学英语没少花时间,但效果老不理想,请××同学谈一谈你是怎么学好英语的”。针对同学们提的问题,优秀生介绍自己的认识体会和做法,现身说法,讲得实际,学得容易。

7主动让后进生参加集体活动

有的班干部认为,班上的后进生缺点错误多,有什么集体活动都不让他们参加,以此来惩罚他们,也有的班干部怕后进生在外面惹事,影响集体活动,也不愿让他们参加。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要知道,在集体中,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不让后进生参加集体活动,结果只能使他们对集体不承担义务。在欢乐的集体活动时排斥他们,他们便会和集体疏远。不管后进生表现怎样,都要动员、支持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特别像春游、文艺晚会等活动,更要主动招呼他们参加,并且在活动中特别注意让他们玩得高兴,活动归活动,绝不在活动的时候谈他们的缺点错误。只有集体时时想着这些后进生,他们才会有尊重集体、服从集体要求的义务感。尽管他们一时还不能做好,但这种义务感却是他们接受教育、改正错误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忽视这个基础,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即使后进生在集体活动中出现问题,也可以变成教育他们的一个大好时机。

8重视后进生的新想法

任何学生,在新的开端,总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打算,这些想法和打算带有积极上进的色彩,后进生也不例外。班干部要注意抓住这一时机,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总之,无数事实证明,只要教育得法,今天是后进生,明天就可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上面谈到的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个体,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壮大集体。集体壮大了,可以使我们集体中的个体更健康地成长。集体和集体中的个体二者是相一致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体的教育。他特别强调指出,教育个别学生与教育学生集体是同时进行的。教育的艺术,就要求经常地从个人转向集体,并从集体转向个人。因为教育了个别学生,同时也就教育了学生集体;个别学生品行习惯的好坏往往会给集体以巨大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反之,对学生集体进行了教育,同时也就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教育;学生只有在坚强的、自觉的集体影响下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在实践中,班干部应着重抓好集体,还应注重抓好个体。

很多优秀班干部的经验表明:如果所在的班是一个乱班,那么,一定要先抓整个班集体的建设,然后再去抓集体中的个体,否则,将乱了阵脚。这是因为:第一,优秀个体对集体建设固然有着重要作用,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能量上讲,个体的力量均比不上整个班集体的力量;第二,优秀个体对集体发挥作用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两者产生共鸣,共鸣程度越深,个体作用发挥得便越大。共鸣程度越浅,个体作用发挥的便越小。试想,一个乱哄哄的班,一个没有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的班,如不加以治理,怎能只通过一个典型或几个典型来改变它呢?因为优秀的典型与乱哄哄的集体产生共鸣的基础太薄弱了。如果所在的班是一个较稳定的班,如何将其推向新的高度、新的水平呢?优秀班干部一般采取先从个体入手,以个体来带动整个班集体的建设。当一个新设想、新方案要在集体中实施时,要看集体的基础,集体稳定的状态。稳定的集体,一般先从优秀个体抓起,以点来带动集体这个面。混乱的班级则先从集体入手,然后再抓个体。总之,只有当优秀个体与优秀的集体产生共鸣时,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实效。从这一点出发,适时地根据班级特点,努力创设产生共鸣的条件。集体与集体中的个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集体是做好个体工作的基础,个体的工作则推动集体的建设,两者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优秀班干部的工作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