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课后围着老师讨论问题

学生课后围着老师讨论问题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义非同寻常。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有许多问题需要正确把握。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各说各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课堂至此,引发了学生鉴赏人物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引起了学生对《水浒》主要人物林冲的兴趣。唯有如此,老师在实施自我教育中“激发”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王国庆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义非同寻常。但是如何有效地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和课堂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来和同行探讨。

★ 多等几分钟

课堂提问,学生答不上来,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马上作答,简单的问题可以,复杂的问题就不行了。复杂的问题不但要给学生思考时间,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很多老师沉不住气,学生刚有点儿思路,刚进入深度思考,就被叫起来回答。每到这时,每遇这种情况,我都很惋惜,如果老师再多给学生一点儿时间该多好,学生正在推理演绎,归纳整理,正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即将到达“问题解决”的彼岸,可惜“揭锅”早了一点。

这些老师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吝啬,给自己的时间却非常慷慨非常充裕。说“我再讲5分钟”,结果讲了10分钟,说“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思考”,结果只给了1分钟时间。

就这1分钟的思考时间,老师还不断打岔。我主张,老师提出问题后,就不要再说话了。你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可以,但声音要尽量压低,你在教室里踱着步走来走去可以,但脚步声要特别小。给学生创造一点儿无干扰思考时间,要认识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发现,提出问题后,或者说创设问题情境后,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一段的课堂上,会发生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从事实推论得出结论的论述增加,更有意思的是,本打算老师讲的一些问题不用再讲了,学生自己解决了。

★ 要热烈不要热闹

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有许多问题需要正确把握。自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而非把课堂随意还给学生,任由学生率性对待。

记得课改之初,课堂上,学生正在分组讨论,气氛似乎很热烈。

我想听同学们在说什么,就凑到他们跟前,可是一句话也听不清,只是听大家在说,而且声音很大。我问一名同学,你们在讨论什么,结果出人意料,他也不知道在讨论什么。

不知道讨论什么,怎么说得那么热闹。很多课堂就是这样,一说讨论,学生立即围坐在一起,做讨论状,做热烈讨论状。尤其有人听课,刚上课,学生就站起来,五六个人围成一组,好像开辩论会似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要讨论的问题,老师没有交代清楚或者学生没有听清楚。有些问题比较复杂比较啰唆,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只说一遍,学生没记住,或者没把老师叙述的“问题”讨论点提取出来,在学生没有弄清楚讨论什么的情况下,匆忙进入了讨论环节,不知道讨论什么,还要讨论,只好瞎嚷嚷。

再就是有些问题根本没有讨论价值,不需要安排讨论。比如一节课刚开始,本来应该安排学生看书,却让学生分组讨论,一道数学习题留下来,本来应该先让学生做一做,却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这种讨论你让学生说什么?学生还没看书呢,还没做题呢,他没有什么可说的,非得让讨论,只好瞎嚷嚷。

所以,课堂的热闹是有害的。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不是热闹。热烈,是积极思维的外在表现,是高密度思维的集中释放。热烈,带来的是质量;热闹,不过是一场喧嚣。

★ 教师的“导”站位要高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第一课我没进入文本,因为我一直认为,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本之所以选这篇小说,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水浒》。因此我上来就让学生谈谈你所喜欢的水浒人物。

学生们顿时兴味盎然,纷纷举手发言。我有意让男生先说——毕竟对绿林好汉,男孩子参悟得会更深刻一些。男生甲说:我喜欢武松,因为他敢于为兄长复仇,勇打老虎,是个好汉。男生乙:我喜欢鲁智深,他力大气粗,能倒拔垂杨柳。男生丙:我喜欢李逵,对宋大哥绝对忠诚。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各说各的观点。气氛煞是热烈。

热烈之后是冷静。男生丁提出了质疑,他问男生乙:力大气粗的多了,仅仅因为这个喜欢鲁智深?看到了时机,我也马上跟着追问:对呀,武松、李逵也是力大无比呀,何以独爱鲁达。男生乙顿时面露窘相,支支吾吾无言以对。这是个教师导入的良机,是教师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契机。但是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男生丁发表意见。男生丁思忖了一下说:我觉得鲁智深最可敬的地方在于敢打坏人。我旋即又问:武松打的也不是好人呀,有何区别。男生丁亦茫然不知所答。这时,学生戊说:好像武松打的坏人都和他有仇。好。问题已经接近解决。但是鲁智深呢?这时男生乙好像突然茅塞顿开:我知道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好。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这时我出来说话了。都是出手,鲁智深是见义勇为,武松是复仇雪耻,李逵则是哥们义气。都是梁山好汉,其差别由何而来?决定于个人的出身、经历。鲁智深身为军官,一身正气且没有妻室,故勇于打抱不平;而李逵出身低微,是个带着江湖气的草莽英雄,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却也只乐于为宋大哥两肋插刀且滥杀无辜。相形之下,境界远不如鲁智深。武松是小市民出身,所作所为,无不和自身利益相关,虽无可指摘,毕竟难以和主持公道的鲁智深相提并论。至此,同学们都恍然大悟,露出释然貌。

课堂至此,引发了学生鉴赏人物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引起了学生对《水浒》主要人物林冲的兴趣。我开宗明义,《水浒》人物我最钟情豹子头林冲。欲知何故?请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话音甫落,教室内响起了琅琅读书声。

这节课我感触很深。大家都会看小说,但看和看迥乎不同。没有鉴赏力的人,所谓外行看热闹,认知比较表面;懂得鉴赏的人,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去发掘人物内涵的属性。本课通过学生发言、争辩、思考,对《水浒》人物的认识步步提升,而老师该“导”的时候,既顺藤摸瓜,又站位高远,引导学生从人物表象到差异,又从差异到根源,升华到文学鉴赏的层面,同时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由此可见,教师的“导”,教师的点拨,不能仅仅停留在归纳总结的层面,必须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唯有如此,老师在实施自我教育中“激发”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 导学案·多媒体·板书

听一节高三语文课,觉得老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一节课只是使用导学案来安排教学内容,既无借题发挥、延伸拓展,亦无纵向掘进、深究不已,导致课堂教学无广度,无深度,就题论题,浅尝辄止。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低效的。

造成这种低效课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业务素质、备课的精细度等。但在和老师交流中,也发现一些错误的认识是导致如是课堂的重要原因。有人认为使用导学案教学,让学生充分活动是关键。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学生无法收藏,可有可无;板书是讲课的重复,意义不大。这种认识误区在于,把导学案的作用看得至高无上而且具有唯一性。诚然,采用导学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有利于课堂检测和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但是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该是完美无缺的。导学案囿于篇幅,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未必能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以这节语文课为例,学习重点是多角度审视作文材料,换言之,一个材料可以多用。导学案上举了两个例子,之后是训练题。从课堂效果看,两个例子显然不够分量,思维密度小,途径逼仄,达不到使学生触类旁通的效果。此时,如能用多媒体打出几个示例,进一步深入分析研讨,会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思路更加开阔,能力更有提升。因此,适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有享用不尽的资源,又快捷方便,何乐而不为?

再说板书。板书的作用在于画龙点睛,突出知识重点、思维要点。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导学案和多媒体不可替代板书的。

1.课题必不可少,它是一堂课的“眼睛”;2.重点习题的解题过程;3.理科的一题多解;4.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这节语文课在练习部分,安排了两个材料的一材多用。学生探究后,得出的观点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种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必然是导学案和多媒体上不可能预备的,而只是让学生嘴上说出来,老师和其他学生耳朵听进去,信息传递必然大打折扣,没有了切磋琢磨的空间。如果让学生把观点板书出来,非常直观,有利于集中大家注意力,有利于对信息的审视与推敲,有利于思维的缜密。再者,课堂上教师在板书时,边写边讲,与学生不断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互动,还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因此,板书所具有的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然,板书宜精不宜多,多了等于少,太多了等于没有。教师拿捏的功夫,显现一个教师的思维精细度,不可小觑。

想起了去年听过的一节历史课。导学案、多媒体、板书互动,课堂信息量大,思维密度大,呈丰富多彩之态。导学案确立学习框架,多媒体补充材料,板书突出重点,浑然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