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学习学生反思

小组学习学生反思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尔巴特从心理学角度这样阐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多方面兴趣有关,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是传统英语课堂学生思维被压抑,创造思维不能被激发的根本原因。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课题研究之后,我把班级分成了8个小组。

张颖

★ 变化一:快乐的英语课堂

——兴趣制造快乐,自主激发创造

曾几何时,对于一个高中英语教师来说,英语课就意味着:学生读单词,背单词,翻译课文,背课文。英语课变成了学生枯燥,晦涩,令人头痛的一门课。然而我们紧随新课改的脚步,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引领下,创造出了另一番模样的英语课堂。

在我的英语课上,有最前沿的时尚科技展示;有风雅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的对比;有比拼最强大脑的思维问答;有亦庄亦谐的戏剧表演。我们通过英语看世界文化;用英语了解尖端科技;借助英语表达我们的感情,别有一番滋味。我们转变了视角,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在乐趣中学习。英语课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我的学生说:“老师,我今天在麦当劳帮老外点餐了,超有成就感哦!”“老师,我看美剧可以不用看汉语字幕了,我是不是很厉害!”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多方面兴趣。传统的英语课堂过于束缚学生自由,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下,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当然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和厌恶。赫尔巴特从心理学角度这样阐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多方面兴趣有关,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被兴趣所吸引而展开主动学习,有时需要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并给学生以恰当的引导,然后给他们自由学习、提问、探究的时间,充满渴望地去探寻知识的外延与本源。激发多方面兴趣,首先,用联系实际的新奇事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好奇心向求知欲发展,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知识的动力。其次,通过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最后,实现学习—成就感—兴趣—学习的良性循环。

2.自主想象与被唤起想象。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在必须确保正在进行的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的范围内,可以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在心理学上,被唤起的想象与自由产生的想象有很大的区别。被唤起的想象表现在重复所学习的知识方面,自由产生的想象体现在学生的幻想与创新方面。仅仅引向死记硬背的学习,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种学习持续下去会排挤学生可能出现的其他思想。这就是传统英语课堂学生思维被压抑,创造思维不能被激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保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和学习自觉。

★ 变化二:阳光的笑脸

——保护自尊,激发自我觉醒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见过无数张孩子的脸,以前见得最多的是漠然的脸、阴沉的脸、玩世不恭的脸,甚至是凶神恶煞的脸。有的孩子犯了错误,我刚批评一句,他就勃然大怒;有的孩子对我的关心无动于衷;有的孩子郁郁寡欢;有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欺凌弱小,顶撞老师。可是随着我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孩子们的这种面孔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阳光般的笑脸。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前几年,在我任教的班级上有几名男同学非常抵触记英语单词。每天单词默写要么部分完成,要么根本就不完成。我曾经用罚写单词、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后黑板上通报批评、放学后罚背课文等方法督促他们学习。然而这些方法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他们干脆破罐子破摔。

有一天我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其中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真理:在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该伤害他们心里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教育的不当之处。学生的心是敏感的,我的一系列做法恰恰是在冷酷无情地打击、摧毁他们的自尊心,而我却以为是在帮助他们,关心他们。这样下去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在苦思冥想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想出了一个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好办法。我对他们说:“既然你们背单词这么困难,不如在咱班执行两套单词过关标准吧。其他同学20个单词17个正确就过关,你们几个对10个就算过关,好不好?”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有的说:“老师,你这是瞧不起我吗?你看我明天能不能对17个!”另一个说:“我不想被特殊照顾,我又不是弱智儿童!”他们商量后不同意我的双重标准,并且保证下次考单词一定过关。说到做到,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单词不过关的情况了。虽然我的做法貌似还是在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但是学生这种努力保护自尊的力量,却把他们推向了积极的方向。

少年的心是敏感的、细腻的。聪明的教师要充分地保护并且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出他们心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一面镜子,要把学生光鲜亮丽的一面投射回给他们,透照出他们阳光般的笑脸。

★ 变化三:结伴同行

——自我教育在小组合作中升华

高考结束了,在吃了一顿轰轰烈烈的“散伙饭”后我以为终于可以安静地歇上几天了,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电话铃声依旧不断。有的说:“老师,我们Family小组明天去海边玩,你来不来?”有的说:“老班,我们‘奇迹’小组晚上在某某家烧烤,你一定来哦。”还有的说:“老师,我们金榜夺魁小组正在研究如何报志愿,您能不能给我们指导指导?”接到这些电话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孩子在高考之后并未各奔东西,他们还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着各种联系。小组活动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方方面面。这不由得让我开始回顾三年来班级小组建设中学生的变化。

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的那些年里,班级里的孩子都是各自为政。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分散独立的。班主任面对全班50多个孩子,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在班主任的指挥下虽说是规矩有序,但似乎缺少了一样东西,缺少了一种精神,那就是班级的魂。

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课题研究之后,我把班级分成了8个小组。小组成立之初主要功能是促进学习。课堂上同学们不再只听老师一个人说教,他们可以进行组内讨论,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精彩的发言得到赞扬;错误得到不留情面地纠正;有疑问就向老师质疑。我发现孩子们渐渐地变得自信了,敢于质疑权威了,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更有深度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了。

慢慢地小组活动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从收作业到交学费;从运动会的报名到联欢会节目的选拔;从校园集体舞的学习到室内外分担区的值日。这些活动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着。这其中既有协作又有竞争,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内成员都在出谋划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班主任我不但轻松了很多而且还看到了一股力量正在班级中凝聚。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小组逐渐成熟起来。每个小组都有了额外的配置。有的小组设计出了自己的组标;有的小组买了组服;有的小组请来了任课教师担任荣誉顾问。小组活动成了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见到过某个小组成功研讨出一道难题后击掌庆祝;我目睹过两个小组为了一道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参加过某个小组在食堂举行的生日Party;我也听说过某个小组在假期里一起去图书馆学习。8个小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各有特色又步调统一。逐渐地班级里形成了浓厚的学风、积极向上的面貌,同学之间关系融洽,人人心中都充满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小组活动是如何发挥出如此之大的作用的呢?

1.以同伴为镜子,客观地认识自我。

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其实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看待及评价别人从而形成对自己准确的看法;在与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思想、态度、感情、行动。学生在活动中彼此了解之后就会换位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然后主动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唤醒自我意识。因此,借助同伴的力量,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反思自己。

2.以同伴为鞭策,促进自我完善。

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中,能力差异会很快显露出来。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意识到自己的观察力不强;记忆力不如其他同学好;或者思维缜密性差一些。这些发现都会促使他加快自我完善的步伐。促使他们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从而在学习上更刻苦,在思想上更积极要求进步。

3.以集体为平台提升自尊感与成就感。

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小组内各位成员性格各异,优势互补。有的擅长实干,有的擅长协调,有的擅长创新,有的擅长督导。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于是小组成员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与日俱增。当遭遇困难,内心彷徨,犹豫不决的时候都有同伴的帮助与鼓励,这极大地提高了同学的自信心,从而充分展示自我,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4.以竞争为动力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竞争在小组之间、组内各成员之间都普遍存在。正确启用竞争机制,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携手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在与他人交流不同看法的过程中,在努力超越他人的过程中,思维会迸发出活跃的火花,会让竞争双方更深入思考,从而实现共同进步与成长。

总之,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深深感到小组建设十分重要,它使学生善于沟通合作、为人谦虚谨慎、平等友善、性格豁达,思想富有创新意识。虽然三年时光短暂,但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友谊已经融入于他们的血液。我坚信无论是走进大学校园还是走入社会,孩子们的小组生活还会继续,甚至伴随他们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