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总述
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抚养教育,否则违背孩子的天性,将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1.活泼好动
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除了睡觉,他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脚都在活动,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挥手踢脚,到五六个月大时,看见东西就要抓,抓了就放进嘴里,再大一点他就要推推这里、拉拉那里,会走以后,他的动作就更复杂了,一次玩一两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2.喜欢模仿
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婴儿出生不久,就能模仿大人伸舌头、张嘴巴。半岁以后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挥手学再见、把手指放在嘴里模仿大人刷牙。到2岁左右的时候,能模仿更复杂的动作,家长洗衣服,他也要给娃娃洗;家长弄面,他也要拿擀杖擀来擀去。3岁以后他的模仿能力更强了。
3.热衷游戏
儿童天生好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儿童从游戏中放松身心,获得快乐。三四个月大的婴儿会乐此不疲地躺在床上做视物远近的游戏;1岁左右的孩子能连续十几次把球抛出去做练习游戏;2岁多的孩子会高兴地做搭积木、娃娃家游戏,也喜欢与爸爸妈妈一起做扮演游戏。
4.特别好奇
出生两三个月的孩子眼睛就不停地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五六个月大的孩子一听到声音就要转头去找,一看到东西就要伸手去拿;七八个月至1岁左右的孩子,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是“口腔期”;1~3岁的孩子喜欢做推、拉、扔、抠、压等动作,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连续开门关门25次,他对“咯吱咯吱”开门的过程很感兴趣,连续按压吹风机开关21次,这都是他们好奇的表现。
5.交往合群
孩子出生的头3年主要与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开始了最初的人际交往。1岁多的孩子就喜欢摸一摸、拉一拉同伴,或者拿玩具给同伴;2~3岁之间,就能在一起玩平行游戏,虽然是各玩各的,但已经有了合作的先兆。有的孩子因为不太与同伴接触(成人的原因),可能表现得胆怯、不合群。
6.喜欢户外
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户外生活,到门外去就高兴,整天待在家里就不高兴,有的孩子在外面玩,渴了、饿了都不肯回家。有的家长过分地限制孩子外出,原因是怕不安全、怕风寒感冒、怕弄脏衣服,孩子像笼中的小鸟,整天被关在家里。有的老师也不愿多事,怕带托小班孩子到户外玩。这样长大的儿童,往往身体孱弱、知识缺乏。
7.乐被称赞
八九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听懂”大人的好坏话,你表扬他,他就高兴地看着你;你若批评他,他就吓得瞪着眼睛、表情呆滞。两三岁的孩子最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的称赞,夸他聪明又漂亮、夸他的新衣服、夸他画的图画,他都很高兴。我们做父母的应当把夸奖孩子放在口头上,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就夸奖他,但也不要过于滥用。
正确认识婴儿期孩子的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并根据孩子的需求与心理特点实施相应的高质量的陪伴与教育引导。
(二)家长在婴儿期亲子教育中常见的几种语言伤害
1.否定孩子人格发展的语言伤害
(1)“烦!”
家长正在做家务或手上有活的时候,宝宝还是缠着不放,家长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家长可能没在意自己的情绪与处理方式,宝宝却“哇”的一声哭出来了。
(2)“笨!”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家长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3)“没用!”
家长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家长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是对孩子的一种负面强化。
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家长也需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那种在别人面前的谦虚其实是对孩子的打击和否定,包括对不良行为的强化。
2.影响孩子对家长信赖的语言伤害
(1)“我才不要你!”
有时家长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家长抱,家长就会故作生气地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
(2)“把你送给别人!”
“再不好好吃饭,我们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家长为什么不爱他。
(3)“不用再回来了!”
宝宝被家长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家长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就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会产生心理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或者对这种话听而不闻,不会起到任何有益作用。
宝宝有时候是需要小小的惩罚以纠正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家长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家长是否爱自己产生怀疑,只要让宝宝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就可以了,跟爱不爱没有关系,惩罚也要让孩子知道那是一种爱。
3.导致孩子不安的吓唬式语言伤害
(1)“叫医生来打针!”
“你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家长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家长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必然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2)“告诉老师!”
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家长一样对老师撒娇。家长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的老师,看他到时候怎样惩罚你。”
(3)“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
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家长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被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家长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宝宝做错事情,家长应及时帮助他纠正,并对纠错行为表示赞赏,而非用吓唬式的语言对孩子造成伤害。
4.不顾小孩能力而过分要求导致的语言伤害
(1)“快一点!”
“动作快一点,我们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他的错,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最关键的是平时家长的教导和训练他的动作技能,让宝宝有一个时间观念和技能掌握。
(2)“再做好一点!”
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是做得最完美的,可是在家长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宝宝做什么事情家长都希望他再做好一点,而没有顾及宝宝的心情。
(3)“连这个也不会!”
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家长觉得很简单的事情,见宝宝不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这样的话说多了,很多事情宝宝都不敢尝试做了。
家长要用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在让宝宝做之前,要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家长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5.不顾宝宝需求下命令而导致的语言伤害
(1)“不准!”
“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容易限制宝宝个性的发展。也许同样的问题换个温和的方式解决,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马上停止!”
“哭,还哭,马上给我停止!”“叫你不要玩电脑,还要玩,马上停止,睡觉去!”家长烦了,就希望宝宝能够立即达到自己的意愿,这时往往出言比较凶,有的家长甚至拼命用手拉开宝宝的手,导致宝宝认为家长野蛮并被孩子以后模仿。
家长须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知道自己的情绪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不良影响。也许事情本身很重要,但处理问题时的情绪、语气、行为更重要。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宝宝,转移宝宝的视线或爱好,给宝宝一个调整时间。
6.与同龄朋友进行比较导致的语言伤害
“××都会,你怎么就不会?”宝宝是家长的希望,也是家长的荣耀。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别人的孩子强,所以遇到宝宝比别人差时,经常对宝宝生气:“你和别人一样大,别人都会,你怎么就不会?好好跟别人学学,不要老想着玩。”
家长应掌握孩子的个性与能力特点,并非别人会的东西,宝宝就一定要会。如果老是把我们自己与优秀的人比,我们也会受到打击。每个孩子都是花骨朵,开花有早晚,我们要静待花开,而非拔苗助长。
(三)婴儿期的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活动不同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它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家长,整个活动环节也都是在家长面前完成的,家长不但要让孩子们充分地活动起来,得到科学的指导,还要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和新的教育观念及态度,切身体会现代父母的职责和角色,真正地成为孩子们的玩伴、师长与榜样!
1.父母和孩子应形成良性的亲子互动行为
(1)注重自身提高
很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关系,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心理的方式去对待子女,而非生理的方式。父母文化程度明显影响家庭关系,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关系相对越好,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内在涵养的提升。
(2)注意态度改变
不良的亲子关系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导致父母对子女的异常态度,对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很大障碍。主要的异常态度包括:孩子是我自己的,我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对待孩子;孩子的发展必须顺其自然,父母的教育作用不大;父母和子女的交往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等等。
(3)正确的亲子沟通
第一,定时沟通。每周确定固定的亲子沟通时间,让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进行情感交流,这是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举措。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是随机的。沟通时要注意让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子女毫无顾虑地表达,即使是很小的婴幼儿同样有这种沟通的需求,父母更应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够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形成了。第二,情感发泄。亲子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父母的独断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情绪。为了产生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子女在适当的时间、空间,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情绪的释放是很重要的。
2.亲子教育应有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1)亲子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生活
对于家长来说,选取生活中他们所熟悉的内容进行亲子教育,做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同时,来自日常生活的事物,也能随时用于生活中,能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如:1~2岁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成人给他们创设的语言环境,如带孩子上街来到十字路口,父母可以让孩子在观察的同时发出“小轿车”“公共汽车”“大卡车”等词汇音,让孩子区分出各种车型,了解各种不同的车型,在生活中利用一切的机会让孩子多听和多说,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
(2)游戏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顺应孩子爱游戏的天性,在有限的亲子时间和空间里,就地取材,开展各种亲子游戏。比如,1~3岁婴儿撕纸游戏——家长在纸上画出若干条直线,指导孩子沿直线将纸撕成面条状,可以锻炼孩子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以及左右手的协调能力;1~2岁婴儿猜一猜游戏——让孩子大声说出家中某一种物品的名称,并指导孩子给它贴上文字标签,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并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1~3岁婴儿听音乐跳舞——播放儿歌磁带,家长教孩子随着音乐跳舞,并且锻炼孩子全身肌肉的协调能力,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2~3岁婴儿玩彩泥游戏——让孩子扮演小雕塑家,家长与孩子一起通过揉、团、搓、捏等动作,将彩泥雕塑成各种形状,此游戏锻炼孩子对色彩和形状的认知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等。
亲子游戏的最好教具是父母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的玩具,没必要非得买高档玩具。例如,对2~3岁婴儿可用两个塑料瓶灌上水,再用绳子将两个瓶子分别系在一根棍子的两头,做成扁担。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扁担挑在肩上走,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抬着扁担走。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而且发展了全身协调能力。另外,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用品,都能变成有趣的游戏材料。如:布球、橡胶球、塑料罐、雪碧瓶等,在里面放上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把这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散放在地毯上,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手去让这些物品滚动或者用脚去踢。1~1岁半的孩子会意识到自己腿的功用,会很高兴地到处抬抬腿,不停地用脚去踩这些物品,专注地听发出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像一些沙沙作响的纸、塑料袋、积木、麻绳等,孩子站在这些物品中会很高兴地随着音乐摇晃身体、摆弄物品、感受节奏等。
(3)父母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行为方式
有的年轻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亲子教育,和孩子共同参加一些正规的亲子活动,然而家长在活动中行为的适宜度往往会很大地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以及个性的形成。例如,在一次亲子活动中,有这样两位家长不同的行为影响着孩子:在参加“送积木宝宝回家”的活动时,因为明明贪多,两只不大的小手竟拿了3块大积木,前方的路被严严实实地挡住了,正蹲在地上捡积木的果果被撞倒了,这样一来明明连同积木都压在了果果的身上,受惊的果果立刻大哭不止!这时果果的家长并没有及时来安慰自己的宝宝,反而向明明大呼大叫起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眼睛长哪儿去了,家长是白吃饭的呀?真没教养!”当即所有在场的家长和老师都特别惊讶,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年人竟会对一个不满3岁的孩子如此训斥!相反,明明的家长牵着儿子的手忙给果果揉揉被踩的小屁股,还不时地安慰道:“好果果,不哭了,明明是不小心的,他是想让小积木快点回家才拿那么多的,以后明明一定注意交通安全,再也不超载撞人了,好吗?”随后老师和其他的家长也都连声安慰起哭声已停的果果来,夸奖他是个勇敢的孩子。果果的家长却在一旁尴尬地笑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孩子的宽容、谦让和共享也正是受着大人们的影响而改变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