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期的一般心理特点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幼儿喜欢在游戏或解决问题时自言自语。说话时虽然常出现口齿不清、发音含糊或口吃现象,但多为暂时的,慢慢会自动消失。在注意和记忆方面,幼儿仍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稳定性差,易受无关因素干扰;注意的范围也较小,不能同时注意2件及以上的活动;不善于注意转移。幼儿中期开始出现有意记忆,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记忆保持时间延长,4岁时能认识1年前的东西,六七岁时能再认3年前的事物。在思维和想象力方面,幼儿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即思维开始脱离动作的束缚,建立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之上。由于幼儿思维具有直觉形象的特点,因此对事物的概括往往是具体的、表面的。虽然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但经常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逻辑,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幼儿已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但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想象当成说谎。在情绪发展方面,幼儿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多,对想象中的事物,如对鬼怪、动物的害怕加剧;对讥笑、批评等社会评价焦虑增加;已能按照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有了是非对错的情绪体验。在社会化方面,幼儿开始喜欢同伴游戏,游戏类型转入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对性别的认识日益稳定,游戏中出现男女分化,即男孩喜欢玩男孩的游戏,女孩喜欢玩女孩的游戏。在个性发展方面,幼儿对自己已形成一定的看法,如聪明或愚笨、难看或漂亮等;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差异有所表现,已养成一套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初步形成。
(二)幼儿期亲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误区一: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感知、记忆、想象等方面的能力,而非智力因素是指以动机、情绪情感、意志以及自我意识为主的能力。目前,在我国,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在那些超常生中非常普遍,而这些聪明的超常生如果没有发展出良好的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商,必定早晚会导致各种悲剧的产生。
典型案例
清华大学幼儿园曾对大、中、小班的家长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儿童年龄还小,但家长对子女文化程度有明确指向的已达73%。在有明确指向的家长中,对子女文化程度的期望由高至低排列如下:①出国留学20%;②大学本科18%;③博士后12%;④博士12%;⑤硕士9%;⑥中专、职高2%。其中,期望大学及以上程度高学历的高达98%。但是在对非智力因素培养中的性格因素、挫折教育、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的培养的比率加起来不到20%。
在一定意义上,非智力因素对于开发智力、优化品质、塑造良好道德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正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应该是学校的义务,而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但他们忘记了,家庭也是“校外校”,而且在幼儿期更是进行好的动机、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机,如果家庭能够重视并进行教育,那么和学校的衔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误区二:重技能的形成,轻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里所谓的技能其实主要是指家长们热衷培养的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而轻视独立生活能力与习惯、社会生活能力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因各种兴趣班忙得晕头转向,却不一定真的是他们的兴趣,他们一方面不得不去应付,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时间玩自己想玩的而烦恼。
典型案例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女孩儿,除了学习之外,还擅长弹琴、跳舞、画画,这几项都不同程度地拿过奖项。每当孩子的妈妈对我津津乐道时,我就会为她的孩子感到莫名的担忧,因为这样一名优秀的孩子,小区里却没人喜欢她。别人去她家,妈妈让她叫“阿姨好”,她会白妈妈一眼,然后说“没见我在忙着吗”。如果客人和妈妈的交谈过程中出现某些关于她或者她所知道的人的事情,她就会打断大人的话并评价一番,而她的妈妈却在一边笑呵呵的,很骄傲。孩子从不干任何的家务,包括自己的穿衣、铺床叠被、梳头洗澡等都是妈妈亲自给她做好。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她的回答是:“这些小的行为习惯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但是技能可是等不来的,现在不学耽误了,长大怎么办呢?”
某种技能的确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家长宁可让孩子们大部分业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技能班所占去,也不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对孩子进行一些基础的生存和为人方面的行为习惯的教育,那是大错特错的。他们自理能力差,不善于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不懂礼貌,不懂得和他人平等友好地交往。如果我们的家庭一味地将这点忽视下去,那么纵使有满身的技能,却不懂得在人的社会中生存,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3.误区三:重情感给予,轻情绪管理
有人曾对5~6岁的学龄前儿童做过抽样调查,发现脾气不好的近16%,性格古怪的占5%,有神经质倾向的占28%,有情绪障碍的近2%。和其他的心理问题相比,幼儿情绪方面的问题明显占较大的比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也做过粗略估计:中国有17岁以下的青少年3.4亿,估计有各类不同程度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有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的发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如今在我们的家庭中,孩子最不缺乏的就是父母及亲人的爱。哪怕是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在对孩子情感给予的问题上都是惊人的一致,为了保证对孩子情感上的给予和付出,他们宁可牺牲自己下半生的幸福去维持。这样的父母之爱自然会让我们感动。但是,在给予孩子过多的情感背后,暴露出的却是孩子们日益严重的情绪管理问题。
有人会说,情绪管理大人都做不好,3~6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去做?对,就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缺乏这份教育,对将来的一代我们更应该尽到责任,去教育训练他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不能单纯理解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非智力的发展对人生的奠基作用。幼儿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脾气、性格等非智力品质虽属雏形,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幼儿期的亲子教育
1.重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乐园。环境对孩子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安全的、积极的而又充满情趣的家庭环境,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品质,使其健康地成长。如:小孩子摔倒擦破了一点皮,父母千万不要有夸张的表现,而应沉着镇静地把孩子扶起来,并安慰孩子:“会有一点疼,不过擦破点皮没多大关系,上一点药很快就会好起来的。”那么孩子将会形成一种非常勇敢的性格。父母对孩子要爱护而不娇惯,不因孩子幼小而不尊重他的意见,遇事同他商量,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形成热情、活泼、开朗的性格;如果夫妻感情不和、争吵不息,把孩子当成玩物笑料或出气筒,孩子就会压抑、紧张、害怕和手足无措,易使孩子怕生、害羞,丧失自尊心、自信心,甚至对外界社会环境也产生敌视心理。
(2)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实践,多与同伴交往
现代幼儿的交往范围是很窄的,他们成天面对的主要是家庭成员,容易失去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不利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因此,家长应让幼儿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其体验生活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如:在去商店买东西时,让孩子自己去买;家里来了客人要孩子热情接待,并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招待客人;当别的小朋友过生日时,让孩子主动去祝贺;有小伙伴生病时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慰问;空余时间带孩子去动物园或旅游。这样,孩子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也增强了信心,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温馨、欢乐,也有利于团结友爱、关心别人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也进行了互助友爱的情感教育。
(3)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主动参与并组织游戏活动
游戏是孩子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它能使孩子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玩中激发学习兴趣并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而不是掌握所谓的书本知识。例如开展“娃娃医院”“儿童餐厅”等游戏,先让孩子准备游戏用品,并在游戏中通过各种角色(医生与病人)的转换,使孩子的观察、组织、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此外,通过游戏,可有意识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性格。如对好动、稳定性差的孩子,可安排他们在游戏中担任安静的角色(如门卫、解放军战士、交警等),让他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克制自己,培养坚持性和较稳重的性格。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要让他们和附近的孩子交朋友,并到其他孩子家中去做客,带他们去“商店”当顾客,购买商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进而提高交往能力。
2.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3岁左右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加,独立生活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便想要独立行动、独立玩耍,表现为不听话、执拗、爱顶撞,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我不要……”“我偏要……”这一类的话。虽然他们能力有限,但独立意识的萌芽使他们事事要自己来,时时想要反抗,不愿处处受父母的限制,心理学家把孩子3岁左右的这一阶段称为“第一反抗期”。此时父母要注意尊重孩子独立行动的意愿,不要怕孩子做不好而压抑其独立活动的要求,而要抓住这有利时机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孩子想独自洗手,不想要父母帮自己洗,也不愿父母在一旁看着自己洗,那么,父母就该满足孩子的要求,只需提醒孩子洗的方法,要求孩子把手洗干净就行了。
典型案例
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蹬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2)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父母应要求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孩子吃(有的孩子5岁了,在家吃饭仍要父母喂);让孩子独自睡,不要陪睡;让孩子自己玩耍,父母也要适当地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单独到院子里找小伙伴玩,自己收拾玩具等。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劳,父母应适时地训练,让孩子从不会到会。
(3)不要为了省事而剥夺孩子自理的机会
因为孩子穿鞋、系鞋带这个过程特别慢,我们早晨上班很着急,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穿鞋子、系扣子……很多时候,孩子吃得慢,我们忍不住就去喂他……孩子自己用勺吃饭,舀上舀不上他都要自己舀,结果弄得满桌狼藉,但这个时候他在学习独立,学习吃饭这个独立的能力。但是大多数父母在这个时候最喜欢做的是:喂!很简单,喂了以后衣服和桌子上都不会弄脏,这个行为却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也推迟了孩子独立的时间,甚至造成孩子依赖的惯性而成为“啃老族”。
(4)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独立自主”的榜样
平时,父母能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去做,不要过于依赖对方,这样,也能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果母亲/父亲过于依赖对方,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是不利的。家庭成员对某一成员过度依赖,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5)对孩子表现出的独立性要及时表扬
从两三岁开始,儿童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这时候孩子经常会说“我自己做”。比如,父母正在包饺子,孩子说“我也想包”,这时候家长可能就会认为孩子小,干不好,于是嫌麻烦不让孩子干,这对孩子要求独立的积极性是一种挫伤。小时候,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意识和意愿时,如果我们不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那么,到孩子稍大后我们只能感叹:“你都长这么大了,怎么什么也不会自己做?”孩子独立能力差是我们包办和禁止太多的结果。在幼儿园有这样的孩子,下楼梯时看都不看,直直往下走,这种孩子就是在父母或者老人的过分呵护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己没有办法衡量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对自己行为的危险性进行独立判断。
(6)允许孩子犯错误
孩子能力有限,犯错误是难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未犯过错误,那么,说明他的进步是非常有限的。对孩子的成长,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之心。犯错误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甚至是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和孩子的权利,正确引导孩子面对错误,孩子才会正确面对挫折,才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3.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协调的亲子关系
家庭中和谐的气氛,家庭成员协调的关系,使孩子内心安宁、情绪稳定,感到安全。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使儿童感受到愉快和满足。心境良好的儿童对各种变化、困难和挫折的耐受力高,能有效应付各种情况,保持平衡良好的情绪。
(2)培养孩子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生活中积累的情绪如不能得到宣泄,其内心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游戏、运动是孩子疏泄情绪的良好方式。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孩子的情感词汇,父母自己就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3)教会孩子控制情感
让孩子明白,每个文明人都必须学会控制情感,谁也没有权利任意发脾气。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能学会控制情感。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某些需要不要及时给予满足,有时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学会延迟需求,明白自身的局限性。教会孩子控制情感,首先要教会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变化在身体上的反应,了解自己陷入某种不良情感前的“先兆”症状,以便及时加以控制。还可以让孩子接受一些控制情感的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