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实施奖励的教育策略

科学实施奖励的教育策略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奖励的及时性策略是指在孩子的良好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奖励,奖励与行为之间的时差不大,有的几乎是瞬间的事情。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及时奖励,能使孩子迅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对自己的获奖行为记忆深刻。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策略指在奖励的过程中,应坚持合理的物质奖励与适宜的精神奖励相结合,但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不要过于奢侈,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价值导向。

(一)及时性策略

奖励的及时性策略是指在孩子的良好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奖励,奖励与行为之间的时差不大,有的几乎是瞬间的事情。研究发现,奖励越及时,效果越好;奖励越具体,效果也越好。比如,当孩子帮助妈妈择菜洗菜之后,妈妈说:“你帮我节省了做饭的时间,这样我们饭后就有更多时间玩了,我真开心。”这样的表扬就比“你真是个好孩子。”要有效得多。

典型案例

“妈妈,今天跑步我得了第一名。”乐乐高兴地对妈妈说。“和谁跑步啊?为什么跑步啊?”妈妈淡淡地问了一句。“今天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比赛跑步,我是跑得最快的,老师夸我很有运动才能呢。”乐乐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哦,知道了,今天留作业了吗?快去做作业吧!”妈妈好像没有听到乐乐说的话。

听到妈妈这么说,乐乐觉得非常失望,闷闷不乐地到一边去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跑了第一名,妈妈却一点都不高兴,也不夸奖他。正当乐乐不理解妈妈的行为时,爸爸回来了。爸爸发现乐乐很不高兴,就问他:“怎么了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

“爸爸,我今天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师都夸奖我了,可是妈妈却一点都不高兴。”乐乐很委屈地对爸爸说。“是吗?真厉害!和爸爸说说,都是和谁跑的?”爸爸很高兴地问。“体育老师让我们分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里我跑得最快,他们都不如我,被我落下好大一截呢!”

“真是好样的,等会儿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多吃点,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强壮,以后跑得更快,好吗?”“嗯,我以后还要跑第一名。”乐乐高兴地跑到饭桌旁边,等待吃饭了。

及时奖励的好处有:

1.及时肯定成绩,起到勉励作用

孩子行为的好坏、优劣,除了自我评价外,还有赖于家长的评价。孩子从家长的评价中,看到自我的形象,由此而起到勉励的作用。

2.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动力定型

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及时奖励,能使孩子迅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对自己的获奖行为记忆深刻。在这种奖励多次重复后能产生积极的动力定型,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3.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由于对这种良好行为的及时肯定,使周围的人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比有差距,有利于及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上进氛围。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在儿童的某种值得奖励的行为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应给予其奖励,奖励越及时,效果越好,并且奖励的应该是孩子的某种具体行为而非一句空话,这样的奖励才会有效。

(二)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策略

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策略指在奖励的过程中,应坚持合理的物质奖励与适宜的精神奖励相结合,但应以精神奖励为主。

1.合理的物质奖励

每当孩子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小小的成功抑或完成了某些任务,家长应当给予其合理的物质奖励。物质奖励不要过于奢侈,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价值导向。给孩子物质性奖励,一定要着眼于孩子的需求。如各类学习用品、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具体来说如篮球、积木、彩笔、玩具等。

2.适宜的精神奖励

适宜的精神奖励尤为重要,精神奖励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书写美好人生。适宜的精神奖励可以分为三种:①肢体动作奖励。每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你要给予他一个“大拇指”、给他一个微笑、给他一个倾听者的姿态、给他一个坚定又鼓励的眼神。②语言奖励。用你所认为的最美丽的言语,去形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不要把孩子取得的进步看得太小,须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他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③精神洗礼奖励。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去放松,去享受、感悟这个世界。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旅游、踏青、野营、游乐场游玩,从而让孩子的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

奖励需要针对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家长一厢情愿,当然适当地引导孩子的需求,把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才能更大地调动孩子的动力。

(三)期待性策略

奖励的期待性策略指家长对孩子积极的期待、包容的态度、正向地解读孩子暂时的不够好,其实就是对孩子很好的奖励。这种奖励是无形的,它主要反映了家长对待孩子的一种积极心态与态度,是对孩子“花开有季节”的接纳与内在的安定、从容及信任。

典型案例

第一次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第一次参加儿子家长会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母亲却这样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大人喂。

第二次家长会:儿子上小学了,母亲再次去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你儿子智力上是不是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母亲流下了泪水。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十分亲切地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你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第三次家长会:孩子上了初中,学校又一次召开家长会。母亲去问老师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还不太有把握。”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老师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高中毕业后,在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那天,学校打来电话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儿子从学校回来时,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母亲的手里之后,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其实我并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是您这些年始终的鼓励……”这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在手中的信封上。

家长修炼自己,让自己保持内在的安详与宁静,对孩子的成长有信心,有花开早晚的接纳、包容、淡定与信任,对孩子暂时的不够好给予积极的期待,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与信心,他们自然会慢慢激发出绽放自己生命的能量,最终成为他应该成为的自己。

(四)定期与不定期奖励相结合的策略

不定期奖励是一种部分强化,心理学研究证明,仅仅通过偶尔的即不定期的或部分的强化,就可以使某些行为得以保持。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被部分奖励的行为,在奖励完全停止以后持续的时间比被全部奖励的行为持续时间更长。奖励是给孩子的意外之喜。如果先让孩子预期到每次做什么事就有什么结果,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机,以后容易做事过于讲条件。

奖励孩子的努力与认真态度,会让孩子更加认真和投入,但是定期奖励会导致孩子对奖励形成预期,而不定期奖励常会带给孩子惊喜,而且这是额外的,可以让孩子的积极行为持续时间更长,并且不会为了奖励而努力。

(五)避免奖励错误的策略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幼儿园中,往往是爱哭闹的孩子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同样,在家里当家长因为疲惫或是心烦失去耐心时,就塞给正在哭闹的孩子几块糖果,或者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以换来片刻的安静,这叫作奖励错误。奖励错误表现为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是父母不希望发生的行为。

典型案例

晚上睡觉时间到了,妈妈提醒4岁的宝宝早点上床,可是宝宝还没玩够,就开始大发脾气,拖延时间。妈妈最受不了宝宝这样了,于是就说:“如果你能安静下来,就让你再玩半小时。”

本案例中,在妈妈让步的时候,她就是在无意中奖励和强化孩子爱发脾气的做法。尽管很多时候,父母奖励的做法是无意的,但是这种无意中的奖励,将有可能致使孩子形成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任性。孩子一哭闹和发脾气,往往会让父母感到烦躁、生气或者歉疚,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发脾气,一些父母会妥协让步,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任性,养成通过制造父母情绪上的痛苦和烦躁来让他们让步的不良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